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背水一战真的是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打赢的吗?真相很复杂

韩信背水一战真的是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打赢的吗?真相很复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561 更新时间:2024/1/20 10:34:45

韩信的灭赵之战在历史上也被称为“背水一战”。“背水一战”也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像韩信“背水一战”一般实现绝地反击,以弱胜强的成功案例其实并不多。也就是说,“背水一战”的背后逻辑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它的成功绝对不是依靠简单的不管不顾、敢打敢拼、不留退路。

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历史上和生活中很多道理都是带有特殊性和片面性的,如果我们浮于表面甚至断章取义地拿来即用,往往会伤害了我们自己。“背水一战”被广泛用来激发人的斗志其实是不可取的,大家切不可盲目地去“背水一战”。

要想真正理解到“背水一战”的意义和价值,并合理地运用它,我们首先要了解“背水一战”的来龙去脉,要剖析它的逻辑架构,要总结它的设计精华。

“背水一战”的战前介绍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只注重战场表现的战争分析行为都是耍流氓。所以,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战前的双方形势、实力对比和战术准备。

韩信生擒魏王豹之后,依靠着“你们老大都做了阶下囚,你们还折腾个啥”的政策宣传,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魏国。

然后,韩信将俘虏的精装魏卒打包送往了荥阳前线,并向刘邦提出了新的融资方案:再给我三万人,我帮你拿下赵国、代国、燕国、齐国,南绝楚军粮道,西与大王会师荥阳。

这里解释一下,韩信为什么不就地整编三万魏卒,而是要和刘邦换三万汉兵呢?因为就地整编需要时间,时间不够,火候不到,军心不稳,说不定不但不能增加自己的实力,还给自己埋了个雷。韩信换汉兵的想法就是需要增加自己的即战力,他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与时间赛跑,想打闪电战就打闪电战,想步步为营就步步为营。

但是,以5万人打下整个北方,这怎么看都有点画大饼的味道。当时的中国北方,参考秦国是打了上百年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尤其是赵齐两地是两块最大的硬骨头,综合实力相当强。韩信说他带领5万人就能横扫一切,能靠谱吗?

别说韩信一个月就平定了魏国,那是因为项羽早就把魏国的底子无限打薄了。其他比如赵国就完全不一样了,赵王赵歇在赵国深得民心,赵相陈馀也是大才且革命经验十分丰富,而且赵地的革命传统十分厚重。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刘邦应该是不会相信韩信满嘴开花的计划的。但是,此时的刘邦已经不是当年酒后斩白蛇的刘邦了,通过一系列的烈火淬炼,此时的刘邦十分具备战略眼光了。他深知韩信开辟北方战场牵制项羽这个战略方向是没问题的。

但是,不代表正确的战略方向都会得到老板的大力投资,因为老板的资本是有限的,他得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以便实现利益最大化。

刘邦当时的核心任务是与楚军对峙在荥阳一线,正常情况下,你让他抽3万精兵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当时英布在淮南攻楚,项羽派了龙且带着大量楚军主力前去淮南平叛,所以眼下的荥阳战场暂不吃紧。

手里刚好有闲钱,韩信的计划书也让人心动,那就投他一下试试。于是,刘邦又拨了三万人给他,还派了张耳这位赵地的政治领袖去帮韩信壮台面。

韩信得到刘邦3万精兵的新一轮投资后,简直是如虎添翼。正准备大干一场,感觉唇亡齿寒的代国派兵来攻了,刚好撞到了韩信的枪口上。因为代国实力还不如魏国,也都是一茬一茬的空降干部在管理。韩信轻松加随意,就平定了代国。

平定代国后,韩信与张耳回军到了井陉道西口一带,准备从井陉道出,进攻赵国。

因为代国被灭,导致整个太行山以西已经脱离了赵国的掌控,面对眼前的韩信与张耳的五万汉军来攻,赵国内部就拟定作战方案展开激烈讨论。

赵国作为一个老牌战斗国家,其实还是有能人的,陈馀手下有一个叫李左车的人就见识不凡,这个人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见识不凡。他建议陈馀:“汉将韩信东渡黄河,灭魏破代,势不可挡,但千里运粮,劳师远征,后勤难以保障。如今井陉道险峻,战车不能并行,大军行进绵延数十里,首尾难顾。您给我三万奇兵,让我在侧面袭击汉军辎重。您则深沟高垒,不与出战。如此下来,汉军进退不得,给养被断,不出十天,韩信、张耳必死无疑。”

可是,陈馀并没有接受这样一个有理有据的建议,他觉得自己手里的兵力远超汉军,“十而围之、倍而战之”,自己还是以逸待劳,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汉军,这样才给我们赵军长脸。

陈馀如此行为表面上看有点类似于不愿半渡而击的宋襄公,是一个迂腐的教条主义者。但实际上,陈馀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人,而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巨鹿之战时,他宁愿看着主子赵歇和老朋友张耳在城里等死,也坚持理智地不施加任何援救,理由是为革命保留火种。这种人怎么可能死板呢?

他之所以坚持要正面击溃汉军,其实是因为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张耳曾是他最好的同事和朋友,可是因为巨鹿之战起了争执,陈馀置气丢出帅印,谁知道张耳居然就坡下驴接管了他的军队,这支军队其实陈馀辛辛苦苦募集的,就这样为张耳做了嫁衣裳,陈馀心里过不得想。

更为甚者,对赵国革命事业贡献最大的是自己,但是张耳率领自己的军队抱紧了项羽的大腿,被封为了赵王,而自己则只封了三个县。

“因爱生恨”的仇恨是最难化解的,陈馀后半辈子对张耳真是刻骨铭心的恨,别看你张耳人五人六的,我一定要让你全吐出来。人,永远是对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最狠的,陈馀和张耳两人从朋友走向敌人,其实早已注定是不死不休的关系了。这一点,从刘邦拉拢陈馀打项羽,陈馀提出的条件就是要张耳的人头,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一次,当他听说张耳和韩信带着并不多的军队千里远征之时,他的内心深处燃起的是亲手报仇雪恨的兴奋,是面对面地击溃汉军然后尽情羞辱折磨张耳的快感,是证明自己可以堂而皇之战胜张耳的期待。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军果然不设防地放汉军大摇大摆地穿过太行山脉,来到了“背水一战”的前线。否则,按照李左车的建议,在井陉道设伏,并偷袭汉军粮道的话,韩信和张耳大抵只能引憾而归。

“背水一战”的详细过程

韩信在听说陈馀没有听李左车偷袭汉军后勤的作战方案时,大呼幸运。但是还是小心翼翼地防止陈馀欲擒故纵,派出了大量探马探明真实情况后,才号令大军开进。

小心驶得万年船,韩信在用兵上看似大开大合,实则环环相扣,一直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这对我们行事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汉军进入井陉道后,汉军面临着两个选择:是走井陉南道还是走井陉北道?韩信心想,既然你们不设防,那我没有理由不选择一条更好走的路,所以,汉军从井陉北道开往前线。

在当时,井陉北道的东口在今天的南固底村附近,在“背水一战”那条河流的东边。陈馀驻扎的地点,在今天的威州镇附近,这个地方地势险要,陈馀认为自己以逸待劳,还有地理优势和兵力优势简直就是胜券在握。

孰料到,韩信有时候按常理出牌,有时候又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他可以如你所愿地前来与你正面一战,也可以临近战场搞背后布置。

在大军行进到距离井陉道东口还有三十里的时候,韩信下令停止进军,让战士们早早休息。然后半夜命令灌婴选拔两千轻骑秘密开拔,走小路埋伏在出口近处的山岗上。要求他们在赵军全面出击后,抢占赵营。

天快亮的时候,韩信下令:灭赵而朝食。弄得三军一愣一愣的,咱们大将军这是胸有成竹呀!

井陉东口外,有一条自南向北的绵蔓水,也就是今天的绵河、冶河河段。汉军出了出井陉口后,韩信先令先锋一万军渡过冶河,然后背水列阵。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还分批渡河?这不是怕人家一口吞不下,分批送人头吗?但好在韩信在军中威望极高,将士们虽有质疑,但还是照办了。

赵军一见韩信如此布阵,愈发轻视汉军了,更有信心一战而歼之了。所以,更加不慌不忙地等待汉军全部过河。

在汉军先锋背水列阵完成后,韩信才率主力开始渡河,他料定一心复仇的陈馀,在自己和张耳没过河前,是不会发起进攻的,所以才把自己和张耳放到最后去渡河。

事情果然如韩信所料,汉军过河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遇到一丁点骚扰,十分顺利。

汉军全部过河后,韩信也丝毫不停歇,并没有会合那一万先锋重新列阵,而是后队改前队,亲自出马,直奔赵军营寨而来,列阵求战。

陈馀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毫不犹豫地下令大军出击。

四万汉军和大约八万赵军开始正面开干。在赵军的绝对优势下,汉军开始节节败退,各种军用物资和装备掉了一地,就连韩信的帅旗都扔了。

汉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冶河边上,此前背水布阵在此的一万汉军的汉军主力也加入战斗,迎面挡住了赵军的攻势。

这个时候,韩信缓了口气,稳住了败退的四万汉军的阵势,在河边震耳发馈地喊出那句千古名言:“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

于是,身陷绝境的汉军卷土重来,扭头和赵军拼命。

与此同时,赵军在干什么呢?留守赵营的守军一见汉军败像显现,战场之上随处可见都是战利品,于是倾巢而出加入战斗,一方面抢夺战利品,一方面给汉军致命一击。

就在赵军空营而出后,之前埋伏在附近山岗上的汉军精锐迅速扑出,一举拿下了赵国空营,然后迅速拔掉了所有的赵军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

此时,退无可退的汉军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人人拼死作战。掌握了绝对主动权的赵军没有必要和汉军以命搏命,于是打算先避避赵军的锋芒。整队撤回大营再作打算。

这时赵军才发现自己的大营被占了,汉军骑将在壁垒上严阵以待,并高声呼喊:“赵军已败,赵王已成俘虏。”

军事战争中,军心是切不可乱的。军心不稳就没有凝聚力,也就没有战斗力。赵军被汉军这么一鼓捣,军心大乱。

与此同时,韩信也率着汉军主力杀了过来,赵军壁垒中,2000名汉军骑兵也全部冲杀出来。两线夹击之下,赵军未战先乱。

军队溃败,这是最恐怖的事情,陈馀也控制不住局面了,只能向南方逃跑。结果陈馀被杀,赵王歇被俘,赵国政权就此灭亡。

“背水一战”的综合分析

战后,几位心存疑惑的将领请教韩信:“我军大胜,我们对大将军佩服得五体投地。兵法有云:安营布阵,讲究的是右边背后靠山,前面左边临水。您这次背水列阵是什么打法,我们到现在还没搞明白。”

韩信笑曰:“大家不要认为我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搞法,其实兵法上早就说了,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这次参战的汉军,并不是我一手调教出来的,我的指挥权威是不稳定的,如果苗头一旦不对劲,他们容易畏惧不前,只有堵死他们的退路,他们才有可能众志成城。”

这番话讲出来,诸将就一个态度:服了!但是,我们回个头来思考一下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不是真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么简单?显然,这种说法是主观且误人颇深的。

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重逻辑而轻结果,因为结果在很多时候是具有迷惑性的,只有逻辑才能真实还原历史的真相。

人在绝境下,并不一定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大多数人不一定能战胜绝境给他们内心带来的恐惧感。韩信确实背水列阵,确实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但他之所以胜利,却绝非仅仅因为他逼出了汉军的战斗力,而是另有原因。

“背水一战”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有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就是张耳的诱饵作用。因为陈馀一心想要手刃仇人,所以韩信的行军和布阵才会那么有惊无险,从容不迫。否则,按照李左车的建议,赵军沿途袭击汉军的粮道,并设置埋伏和障碍;或者在汉军渡河的时候发起半渡而击。韩信就算是兵仙,也难逃一败。

第二就是预先设伏2000名骑兵的时机选择。这2000名骑兵对整个战斗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时,韩信在布置这个战术时也十分巧妙,先是命令全军早早休息,迷惑了赵军的探马,然后趁着天未亮完成埋伏,否则,这2000骑兵若被赵军察觉,也难以发挥太大的作用。

第三就是先派出的那一万背水列阵的先锋军。一是起到了骄兵的作用,二是让汉军第一次败退的时候有一道缓冲屏障,否则,汉军只能像赵军后来那样全面溃败了。人在绝境之中,最需要的就是反应时间,否则在恐惧和慌张的惯性下,他们的第一选择永远是拼命逃跑!

第四就是韩信和张耳亲自殿后。韩信清楚陈馀的核心目标是张耳和自己,只要他和张耳不过河,赵军是不会发起攻击的,免得打草惊蛇。这个布置让汉军避免最凶险的渡河危机。

第五就是过河后自己前去做诱饵。如果派个小部队前去试探,第一,引不出赵国的大军主力;第二,溃逃得太快容易被人看出马脚;第三逃得慢了就让人全歼了。只有自己率主力前去诱敌才能在不受太大伤害的情况下,将赵军主力引诱出来,只有自己的帅旗倒了,才能让赵营里的赵军认为胜局已定,倾巢而出抢战利品,从而为2000骑军夺营创造条件。

第六就是那率先过河却按兵不动的汉军起到极好的缓冲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截击,为充当诱饵的汉军主力赢得了重整旗鼓的宝贵时间。

第七就是两千精骑起到了“攻心为上”的奇效。正是因为赵军军心大乱,才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迅速溃不成军,不然,赵军要是稳住阵脚,摆明车马,谁胜谁负依然是两说的事情。

上述七个关键因素是整个“背水一战”韩信之所以获胜的主要原因,少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韩信都很难赢!

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只有韩信一个人可以背水大胜的原因。因为其他人都在舍本求末,而忽视了韩信“背水一战”除了背水列阵之外,还布置了其他的胜手并且环环相扣。没有铺垫和逻辑的结果毫无意义,“背水列阵”成功的意义正是因为韩信环环相扣的精妙布置。

那么,我们从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里要学会什么样的道理和生活哲学呢?

首先,当我们处于万分危急时,千万不要轻易一咬牙,歇斯底里地呐喊:“跟丫拼了!”,压力有时候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动力或者斗志,有时候也会成为击溃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给对方把自己一锅端的机会。

其次,我们在吸收和引用古今名言和一些大道理时,一定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偏听则暗,以偏概全或者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一些历史画面,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成功者的陷阱”——也就是把少数人成功的现象当成了成功之道。

第三,我们看到历史和生活,切忌不能脸谱化地去看待历史人物,而是要读懂他们行为和选择和合理性。比如我们很多人容易因为“背水一战”而神化韩信,其实韩信的每一次成功都是经过精妙的计算和严谨的布置而取得的,“背水一战”就是上述环环相扣的七步走;比如很多人因为陈馀不愿半途设伏、半渡而击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迂腐的人,其实陈馀在历史上是颇善权谋的。又比如刘邦对别人流氓至极,但在张良面前却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呢?还比如都说项羽残暴至极,但是项羽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兵如子”……我们一定要明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与面孔,都是极其复杂的多面体。

最后,多说一句,像“背水一战”这样神奇的成功案例其实是不值得我们去模仿的。因为所有取得大成就的成功者其实都是非典型的,不具备代表性。古往今来,有几个像韩信那样算无遗策的人?楚汉相争,各路名将交相辉映,但真正能称为“大神”的也只有韩信和项羽,其他人终究是普通人。

我们在生活之中,大多数人也只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踏踏实实地按照常规的、概率较大的方式去生活。别一天到晚想着像韩信一样创造奇迹,别一天到晚想着以弱胜强、以小搏大,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能保证自己今天比昨天过得好,明天比今天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大,这比什么都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广东征高句丽因将军难自主加之后勤困难、气候不适等因素而大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弱小”而又欠揍的高句丽在很多人看来,高句丽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很小的国家,而这就是对于高句丽最大的误解!高句丽是前一世纪至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高句丽极盛时期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部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而据耿铁华先生在《中国高句丽史》一书中所

  • 韩信打仗是把好手,但是在政治上太过幼稚,才导致亲兵来不及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必须死韩信必须死,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刘邦从一开始就没有信任过韩信,只是将他当做夺取天下的工具罢了。一旦天下尽入刘邦手中,韩信就没用了,他的存在对于刘邦来说只是威胁,说白了还是缺乏信任。这主要和刘邦的用人方针有关,刘邦用人,忠心第一,至于能力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是不是和你想象

  • 董卓手下一员干将!号称三国“毒士之首”,史学家:下场老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知道是曹操的战略,殊不知玩这一套董卓才是第一人,而李儒更是精通此道,因而李儒是为董卓手下第一智囊团。李儒被人称“毒”,这是为何?原来李儒的计策多半心狠手辣,为君子所不齿。比如《三国演义》第二回时,董卓欲废少帝为陈留王,立汉献帝刘协。李儒号令百官,说道:“现在朝廷没有主人,不

  • 东晋门阀士族构成其权力体系,西晋的分封也导致地方大族扩大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王导、谢安、桓温、庾亮这些都是在东晋一百多年历史中,交替出现的风云人物。而在我看来,之所以东晋门阀士族的权力如此膨胀,有几点原因,也可以说几点来源:东晋建立就是江东大族与司马睿的合作东晋是司马睿获得江东的大族,加上北方南下的宗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初期王导借助顾荣和贺循的家族的帮助,获得南方大族的支持,

  • 段奕宏、张鲁一主演的《大秦帝国之天下》,中国古典历史剧的延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作为奠定中华文明大一统,影响华夏几千年的千古一帝。中国拍摄秦始皇的流行文化作品,可谓是数不胜数的。而跟秦始皇直接相关的影视作品,随便去找就有几十部,比如1986年的电视剧《秦始皇》,陈凯歌拍摄的著名电影《荆轲刺秦王》,香港古天乐主演的经典穿越剧《

  • 定军山之战,黄忠击杀主帅夏侯渊,为何刘备却说不如杀张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忠攻打张郃,定军山黄忠夺夏侯渊,三国演义黄忠打张郃

    当刘备知道黄忠击杀了夏侯渊时,感叹良久,击杀张郃比击杀夏侯渊强10倍。刘备为何要这么说呢?在定军山之战里,夏侯渊身为主帅,派张郃守鹿角东部,夏侯渊自己率主力军守鹿角南部。刘备并没有去攻打鹿角南部,而是对张郃守卫的鹿角东部进行猛攻,张郃难以支撑,夏侯渊分出一半兵力给张郃。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让黄忠突袭夏

  • 武则天陵墓里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至今都没人能进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乾陵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约85公里处。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干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长安西北方向,即八卦的干位,故称乾陵。建于

  • 在唐朝,为何会出现“昆仑奴”?这些“昆仑奴”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昆仑奴最后被屠杀,内昆仑和外昆仑,古代昆仑奴有多厉害

    你是不是也有疑惑,唐朝为何会出现“昆仑奴”?这些”昆仑奴”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昆仑奴”?并不是字面的意思,“昆仑”指的是当时的部分东南亚和南亚的地区,这些“昆仑奴”,就是当时的黑人?唐朝为何会出现这些黑人呢?关于当时的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是:当时的唐朝非常的繁荣,很多人家里都非常的富有。而当时

  • “冷门诗人”上热搜李商隐千年之后教你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名粉丝的虚拟偶像↓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了不少金句,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的一些诗句还被谱上曲,成了歌。有人质疑,“情诗小王子”李商隐,你上过小学,就能背他的诗了,这个粉

  • 长子战死曹操只是感到愤怒为啥这一文一武死后哭得死去活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大老爷们整天哭哭啼啼的确不像样子,可是到了真正伤心的时候,谁又能禁止泪雨滂沱呢?基于此,现代人给自己找台阶——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是个典型的纯爷们,父亲曹嵩被人杀害,他也不过是“哭倒于地”。而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为了掩护他,一个被乱箭射成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