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清收复了蒙古而明朝却做不到

为什么清收复了蒙古而明朝却做不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423 更新时间:2023/12/22 12:32:58

严格来讲,这个人口数量并不算少。可问题出就出在,这个人口的分布极其不合理。我们都知道,金人和蒙古人把北方霍霍了一通,大量人口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明初,人口基本上都分布在南方,南方人口5000万,而北方仅1000余万,同期安南的人口就有600万余人。

朱元璋能北伐成功,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吃了南方的人口红利。在明代之前,能做到征服蒙古高原的中原王朝,就只有唐朝的贞观时代。

那么贞观年间是个什么人口分布?

看到了吧?

在这张图上,人口基本上都分布在陕西、河北两地,其中山西、山东的人口也不容小觑。所以,唐太宗如果打仗,兵员和军粮都好解决。兵员上,他可以直接从关中调集府兵,或从河北、山西等地征召兵募。军粮上,他不但可以在北方就地征粮,连运粮的直线距离都短了不少。

我们都知道,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如果北方没有那么多的人口作为物质基础,唐太宗和他旗下的凌烟阁功臣就算再怎么逆天,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为啥朱元璋父子无法打下蒙古高原?

我倒是没有找到明初人口的分布图。

但找到了一张元末的,再对比明洪武后期的官府对各地人户的统计表,可以得知两者分布大差不差。

看到了吧?

那时中国的人口差不多就聚集在了长江以南。整个北方的黄河流域基本上就是一些零星的人户。就这,你还得考虑民族成分,这些北方人口中有多少是汉人,多少是胡人,还说不定呢!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父子北征蒙古的难度大大增加。

兵员上,明初在北方的卫所都是从南方抽调过去的,长途跋涉,为国戍边,和唐初打完即走的府兵不一样。

军粮上,北方穷成那样,自给自足都成问题,只得从南方调粮北上,可不管是海运还是大运河,长途的距离都会造成大量漂溺,成本简直要命。

这就是为啥朱元璋要搞大移民、要把儿子一个个在北方封王,朱棣要迁都北京和开凿大运河,强行带动北方经济,并且内迁卫所充实人口。

都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逼出来的。

可以说,在明初,朱元璋父子光是将北方恢复,都已经是历史重担了,你再让他们北吞蒙古、西收新疆,这个太过强人所难了,他们光是消化一地狼藉的北方地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那么,朱元璋父子的成果怎么样?

应该还是可以的。

这张是天顺年间的人口分布图。

虽说关中地区还是那吊样,可起码北京周边的人口确实恢复回来了。

那么你这个时候就问了。

“既然人口恢复起来了,为啥明朝还不能打下蒙古高原?”

问得好。

因为这个时候在位的皇帝叫朱祁镇。

你确定要对这个人有所期待吗?

其实吧。

纵观历代,要打下蒙古高原,北方的物质只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中原王朝必须处在上升期。

比如唐代,北方人口一直都不错。

可突厥复国后,武则天却拿后突厥没办法。

开元时,唐朝再次处在上升期,可以灭突厥,只是李隆基个人的失误和短视,让回纥白占了便宜。

再之后,唐朝就无力染指蒙古高原。

可以讲,唐代只有处在上升期的太宗、高宗、玄宗时期,才有吞掉蒙古的能力,其他时期,即使北方人口物质足备,依旧是没有法子的。

类比一下。

明朝的上升期只有“洪武—宣德”这一时期。

换句话说,明朝想吞并蒙古,只有这一时期才有机会,其他时期就别想了。

当然了,在这一时期,明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羁縻漠南。

第一次,是明太祖的塞王守边,步步蚕食,只是建文削藩,使得塞王制破产,又因为靖难之役,把刚恢复元气的华北地区再次打烂,于是这一战略宣告失败。

第二次,是明成祖的驱狼斗虎,招抚傀儡,只是朱棣早逝,接任的仁宗有慈悲而无宏图,宣宗有雄才而无大略,不但错失了收复鞑靼的良机,还间接造成了瓦剌的失控。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在儒家的官僚政治下,明朝能维持住基本盘就不错了,开疆扩土就别指望了。

然后才是清朝。

皇太极时,清军打下了漠南。

但人家用的兵员和粮食都是从辽东来的。

而讽刺的是,辽东的人口恰恰是明朝这两百多年恢复过来的。

等到清军入关后,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发生了。

北方黄河流域,清军几乎是传檄而定,反而没有大规模的杀戮。

清军的大屠杀,主要是在灭南明时期发生的,针对的血债都是南方地区。

这就造成,明末清初人口虽然也损失,但损失的多是南方,北方人口依旧是充裕的。

在这个基础下,清朝才可以保住皇太极打下的漠南,不至于像朱棣那样被迫南迁卫所。

至于漠北……

你确定是康熙打下来的?

那是噶尔丹进攻外蒙,外喀尔喀南下白送的!

最骚的是,噶尔丹居然没有在草原称雄,而是南下主动进攻北京,还放弃了蒙古人的机动性优势,搞起了“驼城”。

这特么不是二傻子么……

如果马哈木和阿鲁台也可以主动进攻北京,然后放弃骑兵优势,和明军打阵地战,硬碰硬对刚。

朱棣那不得做梦都笑出声来。

清朝的人口,因为直到乾隆年间,才完善了保甲编审制。

而我没有找到乾隆年间的人口分布图,但是找到了一张嘉庆年间的。

可以看出,清朝人口分布是十分均匀的,尤其是高产作物这时候已经普及,人口发生了大爆炸,所以即使是后来君主再无能,开疆拓土做不到,但凭借着人口和物质基础,稳住版图还是做得到的。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还是得考虑历史进程的嘛。”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

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到位,那么个人奋斗再逆天,都无济于事。

为何唐朝打下高丽后,无法占据朝鲜,反而被新罗赶出来了?

要知道,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巅峰,唐军的士兵还是那拨人,他们连高丽百济日本都不怕,难不成还打不过区区新罗了?

对。

还是因为物质动因。

朱元璋父子难以控制蒙古,是因为北方人口稀疏,且民族比例混杂,又有黄河几次改道和泛滥,造成经济一塌糊涂,他们无法以北方为跳板再向北图谋。

而唐朝无法控制朝鲜半岛又是为何?

因为,要控制朝鲜,先控制辽东,要控制辽东,得先控制河北。

众所周知,南北朝以来,河北胡化严重(也有学者认为是河北汉化),民族比例不协调,而辽东更惨,人口多是扶余、契丹、奚等异族,造成唐朝对东北地区控制力十分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就算打下了高丽,也无法做到汉朝那样控制汉四郡,因为汉朝时辽东人口还没被司马懿屠灭,且三韩相对落后弱小,而唐朝时河北—辽东这一路控制力感人,即使通过大兵压境打下朝鲜半岛,结果照样还是得收拾收拾走人。

所以说,有时候能不能征服某个地区,统帅和军队只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物质基础!

而清朝收服蒙古的方式汉人王朝没人会干,干了绝对被骂到死!嫡亲公主,45个嫁了21个去蒙古。汉朝和亲只是拿宗室女和宫女,一共也没十个吧,被骂了两千年。

娶蒙古女人当皇后。东晋晋明帝据说娘是鲜卑人,就被王敦公开羞辱他是“黄毛鲜卑奴”不认他这个胡种。

给归顺的蒙古王公每年发钱,明清都这么干,不过有些人据此嘲讽明朝给“岁币”。其实他们不知道清朝也每年都给钱。

满文来自蒙古文,清代蒙古文是官方文字之一,皇帝都会蒙古语,满蒙都是北方胡人,文化上生活习性上有相似的地方。这点汉人政权没法学。

满蒙政治联盟,满人蒙古人生产力都落后于汉人,人口都少于汉人,都靠压榨剥削汉人来获得利益,这方面蒙满有共同利益,满人地位第一,蒙古人第二,共同来征服汉人。这点汉人政权也没法学。

对蒙古内部分化瓦解,离强合弱,防止所有草原部落统一起来。这点汉人政权也一直在干。

总结起来你会看到,清代对付蒙古方面的措施,汉人政权能用的一直就在用,其他的是真的用不了。他那是跟蒙古一起作为落后民族来征服掠夺汉人,你说汉人怎么仿照复制?先把自己变成野蛮人?

更多文章

  • 诸葛亮3兄弟“龙虎狗”,为何会分别投效三国?大家族的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会知道,他事迹一直被世人歌颂着,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大战、三气周瑜等。貌似他的兄弟在历史中被慢慢的淹没了。诸葛亮三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做官,大哥诸葛瑾是东吴的大将军,二哥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三弟诸葛均是蜀汉的长水校尉。这三兄弟的父亲是诸葛圭。诸葛亮,琅琊阳都人,早年隐居

  •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别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岳飞竟也受其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嫡庶之别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区分在一些朝代尤为严格。在嫡庶之别的制度下,嫡子通常被认为比庶子更有地位和权力。这种制度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事件,以下是一些例子:古代皇帝的继承问题: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是基于嫡庶之分来决定的。例如,在明朝,皇位继承只能从嫡子中选出,而庶子无法继承

  • 三国时期最卑鄙的将领,一生专杀救命恩人,如今却被世人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大家去阅读史书,会发现很多不知名人物的一生,可谓精彩万分,不单单是那些大人物,小人物更是有不凡的传奇。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卑鄙的小人物,自身没有太大的本事,却一直杀害自己的恩人,这可以说是罪大恶极,而且还是三番两次,此人道德底线完全是无耻二字。但是谁又能想到后世却是被世人供奉,成为百姓严重的“宗

  • 传说中明朝神仙般的存在,刘伯温的生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而关于他的身世,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民间传说刘伯温是天界的一位天神,元朝末年,朝廷统治腐朽,已至于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玉皇大帝派遣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安定天下,免人世间生灵涂炭,相传,从出生开始,刘伯温就一直生活在一片桃花林里,有各位花仙护佑长大,习得知识,拯救苍生,

  • 刘备的形象从帝王豪杰沦为“近伪君子”,是因为世人的厌恶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虽然他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但乐善好施,广交豪侠游士。这样一个堪称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形象却从帝王豪杰逐渐变成了近乎“伪君子”,这样的反差,是因为世人的厌恶吗?答案是否定的。刘备剧照从草根到霸主在群雄争霸的三国时代,曹操因为依靠自己祖父为权宦的这一条件

  • 救过朱元璋 明朝最强谋士刘伯温爵位却不高!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初政治家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还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更被后人誉为再世诸葛亮,在一场战役中他还救过朱元璋的命,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却只封他为「诚意伯」,地位虽不低但也不高,主要与他的个性及籍贯有关。刘伯温在朱元璋夺天下期间,提供不少建言策略,表示应先灭割据地方的军阀陈友谅,再攻打张士诚

  • 宋太祖一梦成龙,宋太宗骑龙伏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太祖与赤须龙,宋太宗读书时候有鹤,宋太祖重文轻武

    宋太祖赵匡胤小时候常做一梦,梦见自己可为真龙天子,可结束唐末五代十国的纷争,让万世享太平,可龙背常出现弟弟赵光义骑龙嬉戏,刚梦醒时分弟弟赵光义确实在自己身上,赵匡胤并不解其梦何意,醒后依旧打长拳。而今世事变迁,976年是否发生过斧声烛影的往事都已尘封,只见宋太祖的永昌陵和宋太宗的永熙陵长满了麦苗,石

  • 秦始皇曾为中国取了个名字,即便2千多年过去,依旧为人们所熟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首位统一中国的君主人物,也是第一个开始将君主改称“皇帝”的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以及改革家。秦始皇嬴政年纪轻轻已有着天子气概,年仅13岁即位,几年之间平定朝内叛乱,除掉专政大臣,一步一步开始将整个国家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他坐稳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雄心抱负

  • 朱祁钰收朱见深为养子,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为何他没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朱见深简介,朱祁钰被废朱见深,穿越成朱见深的小说

    在朱祁钰登基之前,朱见深先被册立为皇太子,这样做就是为了提防朱祁钰篡国。而当时朱祁镇被俘虏,有人的意见,还是认为扶持皇子即位比较好。但是朱见深才两岁,就算让他当了皇帝,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不仅如此,如果是朱见深即位的话,那么瓦剌就能用朱祁镇威胁朝廷了。毕竟他们的人质是皇帝的亲爹,群臣不能坐视不管。如果

  • 三国名将的重兵器有多重?换算为如今的重量后,你可能会被逗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铜锤兵器,三国的兵器重量排名,宇文成都的兵器

    现代社会走街串巷,已经基本很难见的谁会随身带个兵器出门,但是放在古代,尤其是三国这种动乱的年代,那些武将们出行都不会离开自己的武器。三国人物随身带的武器基本也能叫得出名号,比如一把叫方天画戟的非常有名的武器就是吕布的,而过五关斩六将的青龙偃月刀,则是跟随关羽一路厮杀。这些名品的武器都是上等材料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