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迁都大梁具体时间有争议,其目的在于战略重心东移

魏国迁都大梁具体时间有争议,其目的在于战略重心东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605 更新时间:2024/2/16 12:04:03

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前364年)四月,即魏惠王六年四月;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的是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在《竹书纪年》未出土之前,一般采用《魏世家》的说法,即认为魏惠王是在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迁都大梁,而其迁都的原因,也在《魏世家》中说得明明白白:“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

结合魏惠王时期的历史,对这个时间点迁都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外乎就是两个原因,一是避秦,二是图霸。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提升,秦国东进的步伐开始加大,商鞅带兵向东已经夺得了河西之地,后来更是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取得了攻打魏国的大胜利,魏国原来的都城安邑离秦国很近,因此,魏惠王选择迁都,避开秦国的锋芒;而齐国和赵国数次攻打魏国,尤其是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严重影响了魏国的霸主地位,于是,魏惠王借着迁都,将魏国的统治中心往东转移,压制齐国,重新稳固魏国的霸主地位。

如果将魏惠王迁都的时间定在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上述的迁都原因是成立的。但是这里也并不是没有疑点,甚至《史记》中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发生在周显王十七年(前352年)的围魏救赵事件中,齐国围的正是魏国的大梁,“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这是孙膑田忌出的主意,而田忌也采纳了,然后才有了桂陵之战中魏军的惨败。数年之后的马陵之战,齐国同样是围魏救韩,齐军“直走大梁”。

齐国为何选择围攻大梁,目的就是让魏军从赵国和韩国撤军而自救,救国都。也就是说,在桂陵之战之前,大梁很可能已经是魏国的都城。

[var1]

魏惠王‍

《史记》中的诸多矛盾之处让魏惠王迁都时间也变得不那么准确了,直到后来《竹书纪年》的出土,才还原了一些真正的史实,这里并不是说《竹书纪年》就一定是准确的,但经过分析研究,其史实的准确度还是很高的。

而在《竹书纪年》中,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前364年),也有一说是周显王八年(前361年)。不过这两个说法因为中间相差并不大,因此很难辨别究竟哪一个是准确的,不过,无论是周显王四年(前364年)还是周显王八年(前361年),因为距离很近,其迁都的原因基本是相同的。所以这里就采纳周显王四年(前364年)这个说法。

从周显王四年(前364年)到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最大的事情可能就是秦国的强势崛起和魏国的彻底没落了。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而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也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在周显王四年(前364年),秦国的国君还是秦献公,而商鞅也还在魏国,秦国这个时候根本没办法和实力强大的魏国争锋,魏惠王也不可能会忌惮秦国,实际上,魏国向西的领地已经到达了河西之地,西边已经不可能继续扩张,但东边却是大有可为。魏国一直想延续春秋时期的老传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即称霸。

因此魏惠王急于摆脱魏国地理环境的束缚,摆脱韩赵的掣肘,并向东压制齐国。田齐正式成为诸侯还是魏国帮了忙,但是随着历史向前发展,齐国也并不愿意受制于魏国,它开始一步步做东边的老大,长此以往,对魏国的霸主地位确实是一种挑战,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尤其是齐威王时期,后期的齐威王已经开始压制魏惠王了。

战国形势图

为了实现魏国的霸业,魏惠王才决定迁都大梁,将魏国的中心往东转移。他迁都并不是为了避开秦国的锋芒,而是为了向东扩张,甚至要重新统一三晋,继续向东压制齐国,然后做霸主,让魏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但并不是说魏惠王对秦国就一点都不在意,《竹书纪年》记载,周显王十一年(前358年),魏国在西边筑长城,这其实就是防秦的手段,当然这长城根本就挡不住秦国东进的步伐。但是魏惠王的理想是好的,他也一直在为理想而奋斗,但是结果却是很惨的。

魏惠王有雄心称霸,但是本身国内的政治却已经走下坡路,当年李悝变法的成果不知道有几成保存下来,但很明显的是魏惠王在用人上完全不能和魏文侯相比,经过了李悝变法后,魏国国内反而重新开始实行贵族政治,而魏惠王大范围、大规模的发动战争更是一步步消耗着魏国的军事力量。齐威王崛起后,魏国败掉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虽然在桂陵之战后,魏国曾在第二年反击获胜。更甚者,魏惠王还弄了一个逢泽之会,召集了十二个诸侯开会,然后一起去朝见周天子,宋国、卫国、鲁国、赵国等参与了此次会议,秦国的公子少官也在,但是韩国、齐国等大国却根本不搭理魏惠王,魏国的称霸终究有些名不副实。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魏国的霸业不仅再也实现不了,甚至魏国自身已经彻底没落了。数年下来,魏国不断开战,耗损是巨大的,早已不是战国初期那个强悍的魏国了,而魏惠王的理想也只能是理想了。这是魏惠王的悲哀,也是魏国的悲哀,战国时期率先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却并没有笑到最后。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夏仁宗在位期间大力推崇儒家文化,甚至将孔子追封为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最后都有着很深的汉化基础,西夏皇帝中大力倡导汉化的皇帝要数夏仁宗李仁孝了。历代皇帝的积累西夏帝国的实际建立者是夏景宗李元昊,他精通汉文,熟读宋朝法律、兵书,还能画画,是个文武全才,十分崇拜汉人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之后的历任皇帝都有不低的汉化程度。像夏毅宗李谅

  • “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铸铜孟子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铸铜人物雕塑,孟子,历史著名人物铸铜孟子人物雕塑

  •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铸铜孙膑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恐其贤于己,诳其入魏,处以刖刑而黥之,使其不得用于世。孙膑求救于齐国使节,被秘密送到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七问兵法;齐威王亦九问兵法,任为军师。 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孙膑晚年退隐鄄邑,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

  • 长平之战中,40万被坑杀的赵军为何没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何为“战争”,战争是一场杀戮,战争是一种欲望,战争更是一条条鲜活生命堆积起来的尸山血海,每一位君王登上权利巅峰的背后,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倒在了漫天黄沙、疮痍满目的战场上。[var1]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可要说起那些最令人惋惜的战争,那长平之战必定位列其中,它发生于英雄辈出的战国时期,战争的双

  • “仲父”——铸铜吕不韦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

  • 孔子诞辰日丨致敬孔子,做真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928孔子诞辰日9月28日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诞辰2573周年纪念日。回望两千多年前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依旧是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导师,也是我们前进方向的引领者。提到孔子,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样一个字—— “儒”。儒家真正成为学派,始于孔子,自春秋以来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也影

  • 秦国文在舂陵水巡河时强调 提升治水管河成效水平 让舂陵水更加美丽动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提升治水管河成效水平 让舂陵水更加美丽动人[var1]9月27日,副省长秦国文前往舂陵水巡查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省政府副秘书长季心诠,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阚保勇参加活动。秦国文一行来到桂阳县察看了飞仙水文站、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听取了舂陵水郴州段、衡阳段、永州段河长制工作情况。省河长办(省水利厅)介绍了

  • 历史上“荆轲刺秦”的失败,是荆轲武功不行?还是太子丹催得太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刺秦失败的原因,历来评论家都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以为是燕太子丹催的太急,荆轲没有等到他需要等的人;也有的人说,是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太胆怯,在秦王面前露了陷,秦王有了准备,荆轲才失误了;也有的人说,是荆轲的武功太差,根本就不是刺客的料…[var1]那么,到底哪个原因才是最根本原因呢?以文史君之见,荆

  • 陈胜的胜利与败亡:70万刑徒变身秦国军团,千古人杰死于车夫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秦汉交际之时,陈胜(陈涉)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物,陈胜、吴广起兵之后,秦帝国的中原地区,当时可谓是一片大乱。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阴历七月,陈胜当月起兵,当月称王,而且还派出了张耳、陈馀、武臣等人,北上进入赵国旧地进行大肆攻伐,同时还派出老将周文以及副手吴广二人,分兵西进。一时间,“起义”形

  • 商鞅的军功爵制度是一种变相的淘汰制,其爵位还可以收回或剥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又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由此确定了一个什么原则?那就是“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就是说如果想要荣华富贵,那就要去当兵拿战功。如果说以前的秦国还是个老式的带着上古残留的以血脉远近亲疏来建构统治层级的国家,那么商鞅变法后,则变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