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能统一天下,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却无疾而终?

为何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能统一天下,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却无疾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630 更新时间:2024/2/23 0:51:37

五十年后,随着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的完成,这两个国家一跃成为当时两个最牛的两个超级大国,天下的格局也由“战国七雄”变成为“两超五强”;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说谁最有机会统一天下,恐怕非楚国和秦国莫属。

那么,为何最后偏偏是秦国统一天下,而非楚国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var1]

受个人英雄史观的影响,很多人觉得秦国能够统一天下,主要就是秦国每一代君主都是英明神武,他们都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总而言之,亲贤臣,远小人;即便偶尔出现一两个不靠谱的,也没有犯太大错误,所以秦国越来越强势。

反观而楚国呢,虽然拿了一手好牌,也有少部分英明神武的君主,但奈何大多数君主都是昏庸无能,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玩女人,总而言之,亲小人,远贤臣,于是楚国越来越差劲,最终被秦国所灭。

表明上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问题是,如果楚国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秦国所灭,那真不得不感叹,秦国的基因真是好。

因为,在这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岁月中,秦国的十几位君主,竟然一个接一个的英明神武、一个接一个的将秦国的事业推向颠覆;而楚国则刚好相反,这种概率,恐怕比买彩票中五百万还难得吧!

事实上,两个实力相当且体制相同的超级大国相争,时间跨度又长达一百五十年,最终的输赢,其实与君主个人的主观因素已经没有太多关系。我们通常看到的个人主观所表现出来的优劣差异,不过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不同而已。

[var1]

其实,秦国能够战胜楚国而夺取天下,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说,可能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楚国经过吴起改革后,其制定的扩张策略是先向东发展,而不是向西发展;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制定的扩张策略却是先向西南发展,而不是直接向东发展。

可以说,秦国和楚国制定的这两份不同的扩张策略,给他们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楚国不向西扩张的结果,就是它错失了吞并巴蜀的机会;同时它向东扩张,又惹得齐国、魏国、赵国和韩国联手群殴它,最终楚国被打得元气大伤!

反观秦国呢,它暂时不向东发展,于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它与魏国、赵国和韩国之间的矛盾,让秦国得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国力;同时它向西南扩张,结果一举吞并了巴蜀,得到了富饶的四川盆地,由此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经济基础。

当然,很多人肯定很好奇,楚国为什么要制定先向东扩张的策略,而秦国为什么又能制定定向南扩张的策略呢?表明上看,自然是秦国国君英明神武,而楚国的君主没有远见,但其实呢,归根结底还是客观原因所导致的。

所以接下来,就是秦国战胜楚国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var1]

第一个原因,是两个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了秦楚两国不同的扩张战略!

当时的楚国,与秦国、齐国、韩国、魏国都接壤,而且边境线都还很长;关键是,这漫长的边境线上,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关隘拒守,也没有什么必经之地的险关可以防守。换句话说,这一片广阔地区,都可谓是一马平川,这也就导致其他国家可以很容易、可以从很多位置直接攻入楚国境内。

另一方面,楚国的东部,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越国存在。

越国对于楚国,不仅是心腹之患,而且还是最危险的敌人。因为这两个国家同时位于长江流域,所以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北上争对天下,都必须先把对方干掉,否则就会时刻担心后方被人捅刀子。

在这种背景下,楚国根本没法制定向西扩张的战略目标。因为,以当时的交通媒介发展,楚国想去夺取巴蜀,必须要越过秭归、恩施、重庆这段恐怕的山路,这条路有多难走,我们只需要知道,直到2010年,这条线路才修建了铁路,号称是中国最难的铁路(宜万铁路)。

[var1]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交通媒介发展水平,楚国想夺取并控制巴蜀这个地方,就意味着楚国的军事重心必须要大举西移,否则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当然,如果楚国不用担心其他国家来攻打它的话,自然可以去安心地夺取巴蜀;问题是,前面说了,楚国面临的敌人太多,尤其是越国就在一旁虎视眈眈,而且他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直接杀入楚国境内。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楚国的军事重心大举西移,这个时候其他国家趁机杀过来,尤其是越国杀过来,那楚国怎么办?到时楚国的都城还有安全感吗?总不能楚国把都城也迁到巴蜀去吧?如果这样,那楚国岂不是偏安一隅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既然楚国不能向西将长江上游的巴蜀给吞并掉,那自然就只能先向东把长江下游的越国给吞并掉。从这层意义上说,楚国制定的扩张策略,并没有任何问题,它是当时楚国最实际且最可行的扩张策略!

事实上,后来楚国在楚怀的领导下,终于一举吞并了越国,而吞并越国之后的楚国,整体实力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几乎可以追上吞并巴蜀后的秦国。

当时的楚国,依然是唯一能和秦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var1]

单从上面这个结果来看,楚国的君主们其实丝毫不逊于秦国的君主;问题是,吞并越国后的楚国,一下子让齐国、赵国、魏国和韩国都感受到了危机,尤其是齐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

因为,楚国灭掉越国之后,就直接威胁到了齐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因为楚国想要统一天下,必然要先干掉赵国和齐国,然后再夺取四战之地的中原(魏国和韩国),最后西进和秦国单挑!现在,灭掉越国后的楚国实力大增,接下来不用说,它肯定要拿齐国和赵国开刀。

在这种背景下,在齐国的牵引之下,齐国、赵国、魏国、韩国和燕国很快实现了联合,他们决定先联手打垮楚国,解决掉这个眼前之患,否则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至于秦国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这六国国家联合起来,直接把楚国给打得元气大伤,楚怀王都因此成为秦国得俘虏。自此,楚国也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反观秦国呢,它地处关中地区,这是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东方六国想要攻打它,属于是从低处往高处打,在没有汽车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其困难可想而知!

更主要是,以当时的交通媒介发展水平,东方六国想要攻打秦国,所能选择的路线主要就是函谷关一线,恰好函谷关又是一个非常易守难攻的险隘。在这种背景下,秦国通常只需要把函谷关给守好,就不用担心后方有危险,所以它可以很放心地先去夺取巴蜀!

[var1]

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个天下所能够开发成为耕地的地方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经济和产粮大区,恐怕就只有西北的关中平原、西南的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中原的华北平原这四个地区;至于其他地区,诸如东北平原、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区,暂时都还没有开发出来。

在战国之初,秦国占据整个关中平原,楚国占据着江汉平原,而齐国、赵国、魏国、韩国和燕国共同占据华北平原;正所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和秦国因为都独自占据一个平原,自然成为两个最强大的超级强国。

再后来,秦国一举夺取了巴蜀,又得到了不弱于关中平原的成都平原,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两大平原的秦国,其经济实力自然会大范围的超过楚国,成为当时第一的经济强国。

反观楚国呢,它向北无法夺取华北平原,向南则因为生产力有限,导致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这一大片地区都无法开发,于是它始终只能守着一个江汉平原,其整体经济实力自然越来越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半个世纪之后,楚国败给秦国是必然的。

事实上,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地区大面积的被开发,南方的经济才能够与北方相提并论,但南方也必须把巴蜀占据后,才有资格与北方抗衡。现在的楚国,一则没有占据巴蜀,二则南方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开发,它拿什么和占据关中、巴蜀的秦国持久的抗衡呢!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怀仁战国古城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浅谈汉代雁门郡所辖阳城、阴城的地理位置及始建年代《文物世界》 2010年02期 □ 李丽娟 安孝文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专家学者和原雁北文物工作站的前辈们就爬山涉水,在相当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忘我工作,经过持续不断的考古调查,先后在晋北地区发现确认了西汉雁门郡所辖十四县中的九个县的故城遗址,

  •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池遗址被发现!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图为考古工作者发掘的一段城墙解剖面。新华社记者 朱国亮 摄江苏无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池遗址在江苏省无锡市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城池遗址——吴家浜遗址,经考古勘探,轮廓已初步呈现。这座城池以河为路,城内河流纵横交错。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吴家浜遗址系意外发现。2019

  • 江苏无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池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江苏省无锡市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城池遗址——吴家浜遗址,经考古勘探,轮廓已初步呈现。这座城池以河为路,城内河流纵横交错。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光日介绍,经对出土文物特征分析和碳14测定,判断这一遗址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城池。

  • 赵国实力的强大和中山国的特殊性导致赵武灵王灭中山并无连锁反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战争在一国的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释放政权力量、分散矛盾的最直接途径,成功后带来的好处更有可能促进国家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比如近代日本)。战国,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以“战争”为符号的特殊时期,上述特征更加明显。那时各国间之所以疯了似的不断交战,既是生存所迫,更是发展所需。其中,赵国就是个典

  • 魏文侯堪称战国前期最强优秀的君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齐桓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齐国底子厚,客观战略优势远强于战国初期的魏国“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齐国北、东、南临海,西北面临黄河、济水,形成了两道天堑;西南方向,依次排列着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等诸多山脉。海洋、大河、山岭与长城,齐国的地理战略安全性与秦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齐国自然资源优越,《史记》称:“齐

  • 魏国迁都大梁具体时间有争议,其目的在于战略重心东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前364年)四月,即魏惠王六年四月;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的是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在《竹书纪年》未出土之前,一般采用《魏世家》的说法,即认为魏惠王是在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迁都大梁,而其迁都的原因,也在《魏世家》中说

  • 夏仁宗在位期间大力推崇儒家文化,甚至将孔子追封为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最后都有着很深的汉化基础,西夏皇帝中大力倡导汉化的皇帝要数夏仁宗李仁孝了。历代皇帝的积累西夏帝国的实际建立者是夏景宗李元昊,他精通汉文,熟读宋朝法律、兵书,还能画画,是个文武全才,十分崇拜汉人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之后的历任皇帝都有不低的汉化程度。像夏毅宗李谅

  • “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铸铜孟子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铸铜人物雕塑,孟子,历史著名人物铸铜孟子人物雕塑

  •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铸铜孙膑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恐其贤于己,诳其入魏,处以刖刑而黥之,使其不得用于世。孙膑求救于齐国使节,被秘密送到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七问兵法;齐威王亦九问兵法,任为军师。 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孙膑晚年退隐鄄邑,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

  • 长平之战中,40万被坑杀的赵军为何没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何为“战争”,战争是一场杀戮,战争是一种欲望,战争更是一条条鲜活生命堆积起来的尸山血海,每一位君王登上权利巅峰的背后,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倒在了漫天黄沙、疮痍满目的战场上。[var1]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可要说起那些最令人惋惜的战争,那长平之战必定位列其中,它发生于英雄辈出的战国时期,战争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