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士良是中晚唐时期臭名昭著的一个宦官,他自掌权以来,便仗着权势索要俸禄,残害忠良,更是在甘露之变中残杀了近千人,宰相也未曾幸免,皇帝也被他软禁,但他依旧仕途顺利,一路升迁,最后甚至升为骠骑大将军,封为楚国公。最后仇士良自请回家养老,在家中死去,得了一个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 仇士良深谙如何侍奉天子
《新唐书》记载,仇士良在唐德宗时期就已经净身入宫,侍奉之后的唐宪宗,现在的皇孙李纯,顺宗、宪宗两位有志之主即位后,也不忘提拔仇士良。仇士良也在元和五年、元和十年参与到征讨王承宗与征讨吴元济的战役中,因而再被屡屡提拔。此后昏庸颓靡的唐穆宗与唐敬宗即位后,仇士良一改往昔,如他告老前教授其他宦官那般“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奢靡,使悦不知息。”果然深得赏识,进封不断。
仇士良其人深谙如何才能讨得天子欢心,面对有志之主如唐顺宗、唐宪宗,他随军出征,还多加协助,设计建功。面对昏庸颓靡之主,如唐穆宗、唐敬宗,他也能因人而异,用声色犬马、奢靡享乐来遮住天子的耳目,使其沉湎其中,自己得其欢心。因而在仇士良的经历的前五朝,他始终都能够官运亨通,荣宠不衰。
其次,甘露之变仇士良大难不死,震慑群臣
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唐文宗不满仇士良大权独揽,干涉政事,与手下李训、郑注谋划诛杀仇士良。原先的计划是埋葬前任大太监王守澄时,唐文宗亲自前往,便可带亲兵护驾,此时即可趁机诛杀仇士良。但李训起了私心,希望独吞功劳,自行与同党密谋了其他计划,以观露为由引仇士良进后院诛杀,但计划不密,而且没有郑注的协助,最终让仇士良带着唐文宗逃脱。逃出生天的仇士良大怒,率军大肆追捕,牵连无数朝臣,包括宰相在内有千余人被株连,经此一役,朝臣惊惧,上朝前中书门下官员都要与家人辞别。唐文宗也感慨自己连汉献帝、周赧王都不如,受制于家奴。
甘露之变的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李训贪功擅自行动一定是其中之一。仇士良在政变中大难不死,大肆杀戮,成功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也让之后没人敢通过政变这样的手段来尝试除去他。这次立威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奠定了他自甘露之变至他称病致仕这段时间的权势与威望,这也是他在唐文宗、唐武宗未遭横祸的重要原因。
最后,仇士良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唐文宗死前本来立有太子李成美,但仇士良选择拥立改立唐文宗的弟弟唐武宗李炎为帝。凭借着拥立之功,仇士良愈发肆意妄为,常常对唐武宗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但唐武宗深有权计,对他尊宠不衰,却重用李德裕为相来限制仇士良。仇士良察觉到被疏远,企图煽动禁军闹事排挤走李德裕,却被唐武宗以雷霆手段压制。仇士良意识到危机,于是主动称病告老还乡,最后在家乡寿终正寝。
仇士良有着远胜于很多人的冷静与审时度势的能力。在唐武宗未露锋芒之时,他也以为自己作为拥立唐武宗的功臣,肆意妄为。但唐武宗一边尊宠不衰,一边重用李德裕限制自己后,仇士良便有所察觉。于是试图反击。在见识过唐武宗的手段之后他明白自己并不能控制唐武宗,而且唐武宗欲除自己而后快。因此他急流勇退,自请告老还乡,也因此仇士良得到了最后的体面,在老家寿终正寝。
总而言之,仇士良深谙如何侍奉天子,并且借甘露之变立下威望,最后又能在危机时刻丢下权势急流勇退,尽管作恶无数,但还是得了善终。
残害百姓、祸乱朝纲的奸臣奸宦,我们自然是厌恶的。但我们也要看到仇士良其人远胜于其他所谓“忠臣良将”的明智与冷静,如若李训、郑注有他这样的明智冷静,甘露之变又何至于失败呢?
一个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已然腾飞。“中国梦”不是宏大口号,而是蛰伏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期许、希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