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宣布戒严了。
消息传开,金陵百姓人心惶惶,流言四起,面对强大的周军,朝野上下都担心长江防线被突破,金陵无险可守,前途难料。
元宗李璟也慌了,这位南唐的当家人虽然连续发动了两场对外战争,但战场都在千里之外的福建和湖南,丝毫不影响金陵的歌舞升平。另外,李璟出生后江南基本就结束了战乱,迎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太平时光。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璟从小锦衣玉食,醉心于文学创作。即便到了后来开创南唐江山时,也是他爹李昪在前面冲锋陷阵,亲力亲为,李璟根本就没机会感受创业的艰辛不易。
金陵上一次戒严,进入紧急状态,那还是五十年前的孙儒之乱。自从平定孙儒之乱后,金陵已经安享半个世纪的和平时光了,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五代乱世之中。南唐朝廷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一片文恬武嬉之中,所有人都忘记了当年陈后主的教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②,上行下效,古来有之,到了南唐愈演愈烈,达到了新的高度。
由于李璟痴迷文学创作,导致朝野上下竞相模仿,文武百官一个个摇头晃脑,整日忙于吟诗作赋,挖空心思填词取悦讨好李璟。李璟不但不批评,反而非常高兴,君臣之间隔三差五还举行文艺座谈会,切磋作品,交流心得体会,文艺之风弥漫在朝野上下。
这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节奏呀。
现在,周军长驱直入,兵临长江,隆隆的战鼓声传到南岸,金陵城的纸醉金迷被无情地粉碎了。最新的军情战报像雪片一样飞入皇宫,处处告急,李璟瞬间血压高了。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确实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朝中的主和派逐渐抬头,开始不断有人站出来请求和周军议和,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万一周军渡江攻打金陵怎么办?
李璟其实也害怕了,害怕周军玩真的,渡江直取金陵,于是他采纳了主和派的建议,派人渡江前往后周议和,结果后周毫不犹豫直接给拒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后周认为李璟没有诚意,态度很不友好。
选议和代表是门技术活,选不对人不但谈不成,还会坏事,比如李璟。
他选了个小官,泗州(今安徽泗县)牙将王承朗带着诏书前往徐州议和。诏书开头就来一句:“唐皇帝奉书于大周皇帝”,并表示李璟愿意以兄事之,意思就是我愿意认你做大哥。另外呢,每年再贡献方物,就是江南的土特产啦。
柴荣感觉受到了冒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天下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我柴荣,大周皇帝。唐朝已经灭亡五十年了,哪来什么唐皇帝?另外,你算哪根葱,跟我约为兄弟?谁跟你是兄弟。
柴荣毫不犹豫给拒了,免谈。
江北的唐军主帅,皇太弟李景遂也给前线的周军主帅写信,希望罢战言和。但周军主帅显然没有得到柴荣授权,他只负责打仗,罢战言和这涉及到外交问题,谁也不敢做主。柴荣那边已经明确拒绝了南唐的议和请求,说明柴荣还不想就这样收场,前线主帅自然不敢接李景遂的茬,置之不理。
徐州和江北的接触都以失败告终,李璟心里清楚柴荣是嫌弃南唐代表级别太低。为了尽快结束战事,李璟不得不重新考虑人选,准备第二次和谈。
几天后,李璟指派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带着诏书,启程前往柴荣所在的下蔡行在议和。这一次相比第一次,级别有了提升,议和代表从低级小军官变成了朝中的文官。而且为了表示自己追求和平的诚意,李璟也咬牙下了血本,答应贡献金器五千两、绫罗绸缎两千匹、御衣犀带茶药,牛五百头,酒二千石犒军,再次请求停战议和。
面对钟谟等人的请求,柴荣没有答话,几天后传来了周军攻破南唐东都扬州的消息,东都副留守冯延鲁被俘,周军直逼泰州,江北大乱。
泰州是吴国灭亡后,杨行密子孙的关押地,周军兵临城下,柴荣想起了城里的杨行密子孙,便下诏慰问他们,言外之意其实是说给李璟听的。
接到消息,李璟果然气坏了,姓柴的,你不讲武德呀,我刚派出议和代表,送去大批财物,你居然执意攻打扬州,还向杨家子孙隔空喊话,你想干嘛?真是欺人太甚。
周军逼近泰州,江北大乱,软禁在城中的杨行密子孙怎么处理?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人绝对不能落入周军手里,否则对李璟将非常不利。
想到这里,李璟干了一件授人以柄的蠢事,给他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不良影响。
注释: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借用了陈后主骄奢淫逸亡国的典故,“后庭花”指陈后主创作的乐曲《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
②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出自《墨子·兼爱中》,楚王指楚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