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一朝发生的两次夺嫡事件的参与者分别是文皇帝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炎、景皇帝司马师的嫡长子司马攸和武皇帝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其他皇子根本连入局的资格都没有。
事实上关于惠帝不豫,武帝属意他人的记载全部发生在司马攸死前,咸宁二年武帝病重时群臣纷纷支持司马攸导致武帝开始加强皇权后,太子的地位已经十分稳固了,详细的可以参看仇鹿鸣老师的《咸宁二年与晋武帝时代的政治转折》。
我再举一个例子,1931年洛阳出土的《晋辟雍碑》,立于咸宁四年,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在莅之,盛德隆熙之颂》,是为了颂扬武帝司马炎,太子司马衷莅临辟雍尊礼重学而建。辟雍是天子讲礼乐宣德化之地,自周代启,但在此前从未有皇太子参与辟雍的记载,也就是说皇太子莅临辟雍是不合古礼的,而武帝和太子一共莅临辟雍五次,不仅如此,碑文中对武帝辟雍一事轻描淡写,但极力称颂皇太子:
“皇太子圣德光茂,敦悦坟素,斟酌道德之原,探赜仁义之 薮,游心远览,研精好古,务崇国典,以协时雍。”“铄哉皇代,时惟大晋。龙飞革命,天应人顺。敷演彝伦,亮采贤俊。神化罔极,风翔雨润。明明太子,玄览惟聪,游心六艺,再临辟雍。”
余嘉锡先生在《晋辟雍碑考证》中解释说“
盖碑立于咸宁四年,实专为太子莅雍而作。”
虽然皇太子辟雍不合古制,武帝仍然多次安排太子莅雍,为的就是提升太子在士林中的声望,以便太子能够顺利即位。
再看太子的陪同人员:
“乃与太保、侍中、太尉鲁公充,太傅、侍中、司空齐王攸,詹事、给事中、光禄大夫、关内侯珧,及百辟卿士,同升辟雍,亲观礼乐。”
贾充、司马攸、杨珧,这三人分别代表功臣、宗室、外戚,为的就是营造出朝野上下各派势力都拥戴太子的景象。
秦王司马柬留京,封八万户,加官只不过说明武帝较为宠爱他,并未针对他进行任何可能继嗣的布置,事实上加强皇子实力也是武帝朝后期加强皇权举措中的一环,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至于篡改史书这种阴谋论实在过于经不起推敲,贾家人要真有这本事还是先把贾充弑君的记载给删了比较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