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经济繁荣,但军事薄弱。但事实上,宋代的这种贫困和软弱的状况是宋代统治者从上一代人那里学习并尽一切可能实现的长期和平与稳定的理想状态。封建帝王并不担心军队不够强大,而是担心军队强大到他们无法控制军队并威胁他们的王位。
只要有足够的军队镇压小规模的地方叛乱,皇帝就可以放心。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宋朝的禁军和厢军制度。北宋初,为了防止唐朝的悲剧重演,宋太祖接受了赵普宰相的建议,撤走了使者的军事力量,把全国各地的精兵都调到了首都,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成为了宋朝的禁军。由于禁军是从地方军队的精英中选拔出来的,人不多但战斗力强,地方军队根本无法与中央政府竞争。帝国军如此强大,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皇帝就会遭殃。
为此,宋朝首先将帝国军分为两部分。宋太祖还努力将士兵和将领分开。禁军轮流守卫边境和县内重点,这不仅减轻了首都的供应负担,而且使将军们没有士兵,从而不可能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除了禁军,还有厢军和民兵。帝国军可以被视为中央政府的常备军,而厢军和民兵则被用来维护当地的公共秩序,充当政府的劳动力。
厢军和民兵的精英转移到禁军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平时没有训练,所以根本没有战斗力。大多数时候,他们被派去建造城市和武器。宋朝禁军和厢军制度的建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重视文学和轻武器的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脆弱,因为帝国军日渐衰弱,被西北游牧民族入侵,最终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