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重文抑武,推行的丁忧制度是针对武将的吗?

宋朝重文抑武,推行的丁忧制度是针对武将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290 更新时间:2024/1/29 21:12:50

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官员丁忧的桥段,但大多是以文官为主。文官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对老百姓的影响力也更为直接,所以“出镜率”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一个国家除了完善的文官制度,也应该具备一套合理的武官制度,贯彻孝道的丁忧制度自然也应该被武将所恪守。在文官制度完备、重文抑武的宋代,规定了官员

“诸父母死应解官,诈言余丧不解者,徒二年半”

,并视为“不孝”,且

“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莫大于不孝”

一、唐末五代的武将丁忧情况

自唐末五代以降诸侯割据混战,在严峻的生死存亡面前,礼仪制度逐渐不受重视,丧葬相关的传统更是无人顾及。以下是后唐闵帝李从厚应顺元年(934年)发布的敕令:

凡在苴麻,并须终制,比缘金革,遂有夺情,孝以移忠,藉其陈力。其内诸司使副带西班正官者,宜候过卒哭起复授官;不带正官者及供奉官、殿直承旨等,宜过卒哭休日赴职;其有带东班官者,只以检校官充职,服阕日加授前职。

不难看出,后唐规定武将的丁忧,过了卒哭日就可以起复了。所谓“卒哭”,就是“百日卒哭,仪同祭”,换言之就是父母逝世后的一百天,武将就要不必再守孝了。毕竟乱世之中,武将都回家守孝了的话,这仗还打不打了?

后晋时期的一名武将陈思让,父母接连去世后,不等朝廷批准就辞职回家奔丧了。在那个“武臣罕有执丧礼者”的时代,知道此事的无不为陈思让的孝行点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末五代的武将大都是不执丧礼的。所以北宋蔡攸曾说:

“国朝之制沿袭五季,始时武臣皆不丧其父母。”

北宋开国之后沿用了唐末五代的丁忧制度,但随着国家统一的进程和大一统的要求,摸索和恢复武将的丁忧制度也被提上了日程。

二、北宋初期的确立与发展

宋初沿唐制,

“文臣谏舍以上、牧伯刺史以上丁父母忧者,皆卒哭后恩制起复”

,但武将丁忧不严的现象逐渐与南北统一所创造的安定环境相背离。换言之,北宋大一统和恢复礼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应该回到正规的丁忧制度却沦落到了几乎消亡的程度。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甚至出现了

“未及卒哭,固已断丧”

的现象。也就是说,五代乱世的武将死了父母还守孝一百天,但北宋初期的武将甚至连这一百天的孝都简化了。对于这一趋势,赵光义并不认可:“虽僶俛从事,克遵匪懈之言;而创钜因心,殊乖未忍之意”

所以他下诏:“文武百官子弟,因父兄之没,叙用未经百日,不得辄赴公参,令御史台专加纠察,并有冒哀求仕,释服从吉者,并以名闻”。也正是在这一刻,北宋初期的武将丁忧制度才开始被赵光义拉回正轨。真宗时期,武将的丁忧问题再次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景德三年(1006年)诏:

“旧制,奉职以下居丧百日,即追出就列,其愿终制者亦从,特恩也”

。在此之前的武将只能守孝一百天,但是在这之后如果有武将想要和文官一样为父母守孝三年,也能够得到朝廷的同意。

宋朝低阶武将的工资并不高,为了保障他们在丁忧时的基本生活,真宗又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

“诏三班使臣自今父母亡,勿住俸钱。”

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朝廷对武将丁忧又出台了新规定:

自今在京近地州军勾当诸司使副至三班使臣遭父母丧,仰先申所司差官权勾当,依近条与假,仍续给俸。其添给、驿料、食直,即候过卒哭,朝参赴职,依旧支给。在外者不得擅离任。若奔丧路近,可以假限内往来者,亦听。如正官在假年月已满,替人续到,仰便交割管勾,其假满人发来赴阙。所有在假月日,并许理为在任。其沿边并广南、福建州军勾当在路遭父母丧,并须使事毕,别无绾系,方得申牒随处州府,依条给假讫奏,更不得勘请驿料。其在京本有差遣及已有差遣待阙遭父母丧者,各申所在去处,依条施行,仍续请受。

在条例更加细致和规范的趋势之下,我们看到的是朝廷对武将丁忧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仁宗朝是武将丁忧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欧阳修等名臣还讨论了武将丁忧期间到底要不要持服,最终形成了

高级武将“解官行服”,低级武将“卒哭起复”

的格局。

三、北宋中后期的完善

神宗朝(1067年-1085年),与武将丁忧相关的服阕授官、解官要求、遭丧保障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熙宁三年(1070年)十一月,就有官员提出了若干条建议,将武将丁忧后的任职程序更加具体化。在神宗朝,宗室出身的高级武官丁忧时普遍解官持服。这一时期还涉及到边将的丁忧问题,比如熙宁八年(1075年)闰四月,神宗下诏:“沿边主兵武臣遭父母丧,法不许解官,而丧须归葬者,听差厢军送至葬所,视迎送数减半,毋过百人”。因为边防武将的重要性,所以朝廷不允许他们解官持服,更不能让他们轻易离职。

这一年针对武举也出台了新的规定:

“应武举人丁忧许就试”

。要知道,文人在丁忧期间是不能参加科考的,武人的这种待遇可谓非常特殊。哲宗朝(1085年-1100年)的沿边大使臣丁忧皆不解官,若有丁忧人乞请,也多会被上级挽留。元祐六年(1091年)枢密院出台新规:边将丁忧,给假十五日,但不能解官和离任。此后进一步发展到:

如非军事所需,武官丁忧起复不再通行。

至钦宗“靖康之变”发生之时,混乱的局势对武将丁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毕竟在保家卫国面前,没人顾得上回去给父母奔丧。

四、南宋初期的补充

“靖康之变”给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乱局之中的武将丁忧制度一时之间也被摒弃。至南宋政局稳定之后,这一问题才再次引起了南宋君臣的重视。但因为抗金战争的现实需要,武将大都被夺情起复,特别是高级武将。比如绍兴六年(1136年),抗金名将岳飞之母去世,岳飞上书欲回乡丁母忧,但有司“检会大将丁忧例,合起复”。以至于岳飞丁母忧还不到一百天,就被夺情起复。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保家卫国和为亡母尽孝面前,岳飞迫于现实需要选择了前者。在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诏书中甚至出现了

“军官起复,自古有从权之宜”

之类的话语。

在南宋的危局之中,武将丁忧历经了一个混乱的阶段,但这一状态也被高宗着手整顿。孝宗继位之后主要是针对小使臣的丁忧制度进行了一些变动。从淳熙四年(1177年)到淳熙十年(1183年),中书门下和吏部反对进行了争论,最终确立了小使臣

“与依旧法理还磨勘月日”

五、百晓生说

更多文章

  • 宋江两打大名府无果,吴用一战而胜,宋江比吴用还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智多星吴用率军三征大名府,先派遣鼓上蚤时迁和一些头领化装潜入城内。元宵佳节,大名府大张灯火、官民同乐,时迁在翠云楼上放起一把冲天大火,城中军民大乱,吴用趁机挥军大举进攻,破城救出玉麒麟卢俊义、拼命三郎石秀。梁山泊主帅宋江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吴用足智多谋、轻松搞定,难道吴用比宋江更强?笔者以为,非也。

  • 宋朝提倡文化繁荣,为何还要拿女人抵钱,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文化繁荣吗,宋朝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宋朝文化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能够与唐朝的文化繁荣程度相对应的就只有宋朝了。宋朝虽然长期出于割据动乱当中,但文化思想的发展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停滞或衰退,与此相反的,宋朝的文化思想高度繁荣,甚至远超历史上的许多朝代。诗词唐宋并列,戏曲宋元领先,就连宋明理学也是由宋朝起源,可以说,宋朝的文化思想绝不落后于它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

  • 宋朝科考刚开始是1年1次,为何改成3年1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科考顺序和级别,宋朝科考制度,宋朝科举制度时间

    第一、流程复杂,耗时太久科举考试的流程较为复杂,一共分为三个级别,先是乡试,乡试指的是在秋天在全国各地方举办的地方性考试。乡试选拨出来的优胜者就可以进入下一级的会试,会试指的是在年后的春天进行的全国性的考试,而通过会试选拨出来的优胜者,就能进入到最后一级的殿试了。一层一层的淘汰,最后参加殿试的已经是

  • 宋朝重文轻武不是灭国的主要原因,而是北方匈奴太有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重文和轻武谁厉害,匈奴灭国之战纪录片,宋朝抗击匈奴

    宋代文化经济繁荣,但军事薄弱。但事实上,宋代的这种贫困和软弱的状况是宋代统治者从上一代人那里学习并尽一切可能实现的长期和平与稳定的理想状态。封建帝王并不担心军队不够强大,而是担心军队强大到他们无法控制军队并威胁他们的王位。只要有足够的军队镇压小规模的地方叛乱,皇帝就可以放心。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宋朝的

  • 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李清照两任丈夫,李清照撩拨丈夫的诗句

    赵明诚呢,从小就对金石这方面十分感兴趣,一生都在研究这个。他俩的相识也挺有趣,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兄长熟识 ,在元宵节的时候他俩相约赏灯,就在这时赵明诚与李清照就相遇了。赵明诚早前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之前就已经被她的才气折服,今日一见,更是增添了爱慕之情。他回家后,就委婉地向父亲提了这件事,他的父亲可是

  • 宋朝最大的魅力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最魅力的地方,宋朝有多强大到极致,宋朝最繁华的时代

    但是,宋代的魅力仅此而已。整个宋代,虽然没有了潘镇割据,却战乱连连,早期跟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耗尽了国力。直到宋真宗檀渊之盟才得以休养生息,但宋真宗后期却搞泰山封禅,迷信鬼神,把国家折腾得怨声载道。北宋后期又对金国年年进贡,耗尽民脂民膏,引发多次规模较大的起义。到了南宋更是不堪,连铜钱都无法满足国内

  • 宋朝宦官掌兵领军,为何难以兴风作浪、祸乱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的宦官和外戚,宋朝宦官图片,历史如何评价宋朝的宦官

    “国朝惩五季阉宦横肆之弊,不典兵,不预政,子孙守之,永为家法。”宋太祖借鉴唐末五代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对宦官控制极为严格。不过宋太祖还是将武德司交给宦官执掌。这也是宋朝唯一的宦官可以掌军的特例。“本朝只此一项,令宦者掌兵。”武德司是宋代的一个类似特务的机构,宋太宗时期改名为皇城司。武德司虽然尤宦官执

  • 宋朝如果没有秦桧,岳飞能不能成功收复山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如果秦桧不杀岳飞能收复中原吗,郭德纲说岳飞与秦桧的因果,秦桧害死岳飞的罪名是什么

    只可惜,他遇到了一对志同道合,把国家坑到底的昏君奸相。完犊子没有颜面见老爸的赵构,简称完颜构,以及秦桧,一代忠臣良将冤死在风波亭下,让人痛彻心扉。如果在岳飞的年代里没有秦桧,岳飞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很难!其实岳飞的悲惨结局病根还是在赵构这个人身上赵构,这个人胆子很小,可能是受了靖康之耻的影响,他

  • 宋朝之前,李姓名将辈出,为何宋朝之后却突然减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为什么李姓将军多,李姓历史名将,刘裕的宋朝与赵匡胤的宋朝

    ,比如说李姓其实在这几个朝代之中都是相当辉煌的,而大家会发现在宋代之后,李姓名几乎是突然之间减少在朝堂之上,有名的人士更是在不断的减弱。之所以在宋朝之前李姓能够如此的引人关注,就是因为当时的时代其实是有着诸多的不同的。每一个时代的变化,其实都会对这一个时代之中生活着的人产生很多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在宋

  • 宋徽宗为何亡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徽宗怎么亡国的,金人亡国的惨状,宋徽宗为啥那么无能

    1.宋徽宗重文轻武是北宋亡国的根本重文轻武是宋朝的传统,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这是亡国之本。宋徽宗时期,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变,相反重文轻武的传统更加严重,尤其是他自己亲历亲为,把“文”的一面渲染的淋漓尽致。自元祐时期以来,整个朝廷上下几无可用之将,举国内外几无可战之兵,在联金灭辽的大战中,宋徽宗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