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4: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寺古城的建设与事变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4: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寺古城的建设与事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25 更新时间:2024/6/10 4:19:47

第四章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陶寺古城的建设与事变

作者|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历史记载的“冀都”和“中国”(天子之国)平阳,即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

二、陶寺城(平阳城)的考古展示

三、陶寺古观象台与《尚书.典》的记载不符,但是这个观象台与连山历的记载相符

四、陶寺城历经的历史变故

1、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前,炎帝历山氏设立了陶寺古观象台

2、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夏在大夏高原西北建立石峁城;共工氏在同期建立了陶寺城

3、大约公元2300年,颛顼与共工氏争帝战争爆发。共工氏战败,怒触陶寺观象台

4、公元前2145年,帝尧定居陶寺(平阳),即尧都平阳

5、历经尧舜禹三朝政权传承

6、夏驱逐在陶寺摄政并准备继承帝禹大统的伯益,冀都陶寺被摧毁。历经300多年的陶寺城退出历史舞台

主题词 冀都 陶寺

正文如下

一、历史记载的“冀都”和“中国”(天子之国)平阳,即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

陶寺城、石峁城、共工氏城、禹居安邑城和晋阳城位置图

“冀都”一词,来自《竹书纪年》。《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 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也就是说从帝尧开始“居冀”,帝舜、帝禹、帝启均“居冀”,即尧舜禹启均以“冀”为都,就是“冀都”。

“中国”一词,原本是“中心国”,天子之国为“中国”。考古发现在何尊铭文中有“中国”一词。《史记.五帝本纪》有“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这里的“中国”就是指帝尧之国。

古籍记载的“冀都”和“中国”,就是考古发现的“陶寺古城遗址”。对于这个结论,目前基本没有分歧。也就是说,历史记载的“冀都”和“中国”禹考古发现的陶寺古城遗址是匹配的。陶寺古城遗址就是尧都平阳。

在中国古语中,国即城。所谓城,应该有“城墙”,有多个“功能区”,才能组成“城”;都城,有王者居住的“宫殿区(宫城)”,宗教礼仪建筑(占卜、祭坛、观象台),王陵区,作坊区,仓储区,居民区等组成。从陶寺遗址的发掘看,陶寺遗址跟天子之都的气象是完全匹配的。

从陶寺遗址考古看,陶寺城的始建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到了陶寺城的中期(公元前2150年前后),城中掌权人易人。始建的陶寺城规模不大,到中期陶寺城的城址扩大数倍,社会呈现更加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与《竹书纪年》记载的在公元前2145年以帝尧以平阳为都的记载十分匹配。

陶寺文明持续300年,大约到公元前2000年,陶寺衰落,宫殿被毁、城墙被扒、祖坟被挖,这个巨大的变故实际上跟历史记载的“帝启与伯益的帝位之争”相匹配。《古本竹书纪年校辑订补》(范祥雍编)说“益干启位,启杀之”。帝启争得帝位,堕毁了陶寺城(平阳城),在帝禹之居的安邑城的废墟上,建立了新的安邑城,并以安邑城为夏朝都城。夏朝是以帝禹为合法性的基石,所以重建安邑城,以示夏朝承接的是帝禹的天命。

在帝禹承袭虞舜的帝位后,以平阳(陶寺)为帝都,并建立帝禹之居“安邑城”;因为“金雨”毁了安邑,帝禹又在晋阳设立帝禹之居“晋阳城”。晋阳城与石峁城,说明在尧舜禹及启的时代,阴山以南的广大的大夏高原(秦晋高原)地区,均为夏朝控制,没有异族生活在大夏高原上。

二、陶寺城(平阳城)的考古展示

11984年发现一扁壶残片,扁壶外壁朱书两文字,早于甲骨文500年,这就证明陶寺时代是有文字的时代,文字是毛笔书写方式;1985年发现龙山时期最大的墓地,是黄河中游最大的王墓,说明陶寺有先王墓地符合王都形制;出土彩绘蟠龙纹陶盘;出土规模空前的城址;出土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出土中国最早的石磬、陶鼓、皮鼓组合器,可见礼乐;出土规模宏伟的宫殿;出土官方管理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王族墓地出土圭尺和圭表,组成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圭表系统。

几十年以来,通过对陶寺古城遗址的考古分析,陶寺古城的都城建制、宫室建制、礼仪建筑建制、库府建制、住宅等级建制、丧葬礼仪制度、礼乐制度、天文历法、度量衡、工官管理、铜礼器建制等,可以分析出陶寺古城在制度建设层面对上古中国做成了巨大贡献,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而流长。即陶寺造就了后世中国的王朝基础制度,形成了基本而稳定的制度传承框架。

尧舜禹时期,上古中国的政治首都是平阳(陶寺遗址)。

相关详细材料(参考文献:陶寺遗址展现的古代文明(考古中国),人民网,2022年7月23日):

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2019年以来的最新考古,确认了宫城内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宫殿建筑是史前时期所发现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有主殿、附属建筑、庭院、廊庑等遗存,结构复杂、布局规整。

陶鼓、鼍鼓、石磬形成组合,随葬在早期王墓中,显示八音初备。陶鼓、鼍鼓属于八音里的革,石磬属八音里的石,陶埙属于八音之土,铜铃属于八音之金,木柷属八音之木。鼍鼓和石磬是同一组乐器,配组方式为鼓二、磬一,并伴有一件土鼓。鼍鼓上口蒙有鳄鱼皮,整体形制呈圆柱形。鼓腔利用天然树干刮去树皮、掏空内腔并烘干后,外施彩绘。鼍鼓高约110厘米,一般直径约50厘米,个别的下部直径达90厘米以上。

陶寺晚期水井里还出土一件完好的骨质口簧,与近年陕西石峁皇城台出土数量较多的口簧相一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礼乐器,包括漆木筒的鼓、石磬、铜铃、陶埙,显然是陶寺文化礼乐器的继承与发展。说明土鼓与鼍鼓、特磬等重器,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中叶,已由单纯的祭器转变为标志地位的礼乐器。

陶寺早期的王族墓地位于宫城外东南,约有上万座。已发掘清理的千余座墓葬表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大型高等级墓葬内,可见棺底铺满朱砂的木棺、丰富而精致的陪葬品;中型的也有木棺,随葬成组的陶器、少量木器,以及一些精美的玉石器和猪下颌骨等;小型的则仅可容身,多数没有葬具,也没有任何随葬品。

陶寺遗址的王族墓地分别出土了一件圭尺和立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圭表仪器实物资料。圭表用来测量太阳的影子。水平置于地面并标有刻度的是圭,垂直于地面的柱是表,正午时刻太阳照在表上,投下的影子被圭上的刻度标记出长短。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长。经过10余年研究发现,在陶寺文化时期,圭表能够用于太阳历法的制定,还可测量寻找“地中”。陶寺圭尺第十一刻度标长度为40厘米,合陶寺1.6尺,是4000年前晋南地区的地中标准刻度。

陶寺圭表系统还可以与步测结合,以陶寺古国都城为地中测量,确定陶寺当时所在的东亚大陆的东南西北四至点,被称为“四表”,并据此创立他们的“天下观”,即“东、西、南、北、中”的政治地理五方。陶寺都城的功能区划与微地貌环境相配合,在一套完整的观念指导下完成,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风雷相搏”,而东南、西北、正南、正北、西南、东北、正西、正东八个重要方位已经用来代表不同的功能板块。

陶寺中期,一座中型贵族墓中随葬的骨耜上契刻“辰”字,表明墓主的职官为农官。甲骨文体系由此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4100年前的陶寺中期。陶寺晚期的一件扁壶,正面鼓腹部朱书一字符,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背面另有一个朱书字符,如何释读,有多种说法。有学者释读为“易”,也有学者释读为“邑”,还有的学者释读为“尧”。尽管存在分歧,但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与甲骨文最接近的文字。近年来我们又在陶寺宫城内发现另两件陶寺晚期扁壶残片朱书“尧”字的残笔。

陶寺扁壶上的朱书文字“文”

陶寺盘龙

陶寺出土的圭表

陶寺出土的鼍鼓及复原

三、陶寺古观象台与《尚书.尧典》的记载不符,但是这个观象台与连山历的记载相符

对于陶寺观象台与《尚书.尧典》的记载不符,我前期写过一篇《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登封王城岗大城是黄帝天鼋氏城》的文章专门谈过。

简单说,陶寺考古发掘的古观象台,是一座观象台;《尚书.尧典》记载的帝尧“观象授时”,是东南西北四座观象台;陶寺发掘的观象台,观测的对象是“太阳”,根据不同的节气太阳不同的位置射到观象台不同位置的光影来判断时节。而《尚书.尧典》记载,帝尧设立的四个观测站观测的是日星象,以日星象判断四时。

所以陶寺发掘出来的古观象台,不是帝尧时期的观象台,而是早于帝尧时期的古观象台。陶寺古观象台的观测太阳的原理是“连山历”原理。在《山海经》中有《连山历》的记载。连山历也就是连山易,是炎帝时期的历法。

对于上古历法,我写过系列文章,对上古历法进行过论述。《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之“盖天”宇宙观和“归藏连山历”》,《红山文化的七十二候农历》, 《彭头山文化的“归藏测影”历法、高庙文化的八角星(四时八节)历法和后高庙文化八角星(阴阳五行八节历)历法》, 《归藏、连山的含义及其在历法上的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在历法上的应用与阴阳五行十节历是北斗历而非太阳历》,《“望”与“望仪”: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黄帝“推分星次以定律度”的历史记载》等。考古发掘的陶寺古观象台,属于《归藏连山历》。不到半周的柱子,就是历法山。

陶寺观象台(观测太阳)

陶寺古观象台是历法上的“连山”和“不周山”,也就是“历山”。陶寺古观象台是2003 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 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 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 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古观象台遗址在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境内。

《尚书.尧典》截图

专家们认定陶寺观象台是帝尧时期观象台,依据的是《尧典》。但是《尧典》的记载与考古发掘的陶寺观象台的设置和作用明显不符。《尧典》记载的帝尧设立的观象台是东南西北四座观象台。所以专家们在集体瞎说

根据以上分析,结论就是:陶寺发掘出的古观象台,是在帝尧都陶寺之前建立的。这个古观象台的建立者,是炎帝历山氏。游牧于祁连山的炎帝是连山氏,刀耕火种的炎帝是烈山氏,建立连山历观象台的炎帝是历山氏。

公元前 3600年 -公元前2500年,黄帝天鼋氏、黄帝有熊氏活动轨迹示意图

公元前3600年到3300年是史前的一个“小冰期”,祁连山姜姓族炎帝连山氏东迁,农耕于黄水流域的黄姓族黄帝天鼋氏南迁。炎帝连山氏迁到了晋中晋南的上党、临汾、运城地区;黄帝天鼋氏迁徙到了迁安、束鹿、涿鹿地区。这个时候中原被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统治,即古夏王国统治。古夏王国以女娲为帝君,以神农为王君。古夏王国同样在小冰期的影响下,神农族群向南迁徙,到了豫南和江汉东北,女娲和神农关系逐渐疏远而破裂,女娲自身也发生了分裂。公元前3300年后,女娲本部西迁河湟,遗留于河洛地区的是有蟜氏。有蟜氏分别与姜姓族和黄姓族建立婚姻关系。在公元前3300年到3000年之间,中原主要族群就是姜姓族、黄姓族和有蟜姓族以及东边的凤姓族。

公元前3000年,神农氏为帝君,着力恢复古夏王国的北中原疆域。根据北中原的实际,神农建立了北中原统治新秩序:神农自己为天子,下设炎帝、黄帝为二后,二后以炎帝为主,黄帝为辅;二后之下设立天地二卿,蚩尤为天官,凤少昊为地官;北中原实现了以神农为天子的和平局面。在考古上这个阶段出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

公元前2800年,北中原地区出现彗星撞击地球事件,神农重新回撤到了江汉地区。天灾导致了力量的转换,炎黄与蚩尤展开了第一次征战。黄帝成为了主导者。

在公元前2800年到2600年之间,处于河济地区、作为黄帝子氏族的蚩尤氏族再次叛乱,被黄帝诛杀,蚩尤部逃回到了神农身边。黄帝族群南下到了河济地区和山东北部,与东部两昊产生一系列的争斗,天鼋黄帝先胜后拜,西迁到了豫中新郑,天鼋黄帝将帝位禅让给有熊氏。这个期间姜姓族也一同南下到了陈留一线。

公元前2600年,蚩尤奉神农之命北上,联合两昊,驱逐炎黄二族。炎帝退回到晋南,黄帝退回到涿鹿。黄帝有熊氏禅位给轩辕氏。轩辕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于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关系,我在《黄帝杀蚩尤》一文中,进行过详细的探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炎帝在陶寺建立古观象台,应该在公元前2700年前。在网上寻找陶寺观象台的资料,也有说陶寺古观象台建立于距今4700年前。

陶寺观象台网络资料截图

我个人认为,陶寺古观象台距今4700年的断代,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把陶寺古观象台的断代在帝尧的时代,并认定陶寺古观象台与《尚书.尧典》的记载相符,是错误的。

结合历史记载,陶寺古观象台毁于颛顼与共工争帝。所谓“共工怒触不周山”,记载的就是共工战败,毁了陶寺观象台。

帝尧时期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是在东南西北设立了四个观象台,以日星合象确立四时。以四时正年。在尧都陶寺,也应该建立了一个“授时台”,使用的授时工具,就是王族墓地出土的圭尺和圭表,圭尺和圭表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圭表系统。

四、陶寺城历经的历史变故

1、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前,炎帝姜姓族历山氏在此设立了陶寺古观象台

历山氏和轩辕氏在大夏高原相对位置示意图

在公元前3600年到3300年的“小冰期”,处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姜姓族一部分向东迁徙,来到了大夏高原南部的上党、临汾、运城一带,与这里的原居民大夏族群混居在一起,形成炎帝族群;几乎同时期,生活于东北黄水流域的黄姓族举族南迁,其中的轩辕氏族南迁到了大夏高原北部的乌兰察布、涿鹿一带,与这里的原居民大夏族群混居在一起。

老虎山遗址就是黄姓族轩辕氏族的文化遗址。老虎山文化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其年代距今5000—4000年。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老虎山遗址中石头垒的城堡、祭祀台、烧制的白灰敷壁、规范的火塘,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凉城已迈入“古国文明”阶段(龙山早期),与其它文化地区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因为大夏高原东北部有黄姓族轩辕氏族群生活在此,东迁到大夏高原的姜姓族,就只能选择到大夏高原的南部讨生活。

在上党地区,有足够多的炎帝族群生活过的遗迹存在。在神农天子恢复古夏王国北部疆域、建立神农天子统治秩序的时候(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600年),起初实际上是以炎帝为摄政、以黄帝为辅政的。作为摄政的炎帝在陶寺建立古观象台,是其本职所在。在建立陶寺观象台的时候,陶寺还没有建立城池。

2、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夏鲧在大夏高原北建立石峁城;共工氏在同期在大夏高原南部建立了陶寺城

公元前2300年颛顼与共工争帝前局势图

轩辕黄帝100年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黄帝大儿子东少昊青阳氏玄嚣应该继承黄帝位,但是炎帝后代共工氏不服,驱逐了东少昊青阳氏,自己霸占了九州的统治权,史称“共工氏霸九州”。对于东少昊青阳氏来说,就是“少昊氏衰”。其实也有“黄帝少昊氏”的说法,但是少昊氏的黄帝称号,不被天下认可。

大约到公元前2300年,黄帝系的颛顼氏崛起,与共工氏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史称“颛顼与共工氏争帝”。

作为争帝的前期布局,夏鲧在神木建立了石峁城。作为应对,处于新乡辉县的共工氏,在陶寺地区建立了陶寺城。这个时期的陶寺城,是一座兵城。建设规模不大。

3、大约公元2300年,颛顼与共工氏争帝战争爆发。共工氏战败,怒触陶寺观象台

夏鲧助力颛顼与共工争帝示意图

4、公元前2145年,帝尧定居陶寺(平阳),即尧都平阳

陶寺早期王墓出土的蟠龙纹陶盘,受到良渚文化黑陶刻画蟠蛇纹和肖家屋脊文化玉龙的启发,创造了中原的蟠龙形象,影响到后来的河南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两周、秦汉,直至发展到今天的中国龙造型。所以,早期的陶寺城,是夏鲧在颛顼与共工争帝的战争胜利后恢复重建的。

尧以陶寺为冀都,可能是夏鲧奉迎的结果。平阳成为天子帝尧之国,号称“中国”。陶寺城开始扩建,规模是以前的数倍。

5、历经尧舜禹三朝政权传承

尧舜禹三朝政权传承都在冀都平阳,即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帝舜、帝禹相继以陶寺为帝都。所以晋南地区在历史文献中号称“冀都”。

6、夏启驱逐在陶寺摄政并准备继承帝禹大统的伯益,冀都陶寺被摧毁。历经300多年的陶寺城退出历史舞台

夏启驱逐伯益示意图

黄饮冰2022年11月10日星期四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殷墟考古已经走过了90多年,在各方努力下,殷商文化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不断深化,殷墟的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11月10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殷墟考古持续深入新时代殷墟考古坚持聚落考古理念引领,深化多

  • 重大进展!殷墟甲骨文直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专题通报了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介绍了120余年来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成果:至今为止已发现甲骨文约15万片,经科学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

  • 殷墟甲骨文直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辛店遗址出土的部分陶范邵家棚遗址发掘区航拍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出土花纹范的正面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专题通报了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秦华/文图片均据新华社殷墟外围区域有多项新发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代晚期的都

  • 寻吕氏先祖伯夷墓,访南阳谋圣姜子牙的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汉吕侯,即天下吕氏的先祖伯夷。2016年,汉吕侯墓被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南阳城寨西门“永安门”内额曰“吕城肇封”,即南阳向西临近古吕国。如今的卧龙区王村董营,其实就是吕姓发源地、古吕国遗址、吕尚故里(姜子牙)。吕氏先祖伯夷是炎帝的第15世孙,号太岳。帝尧时,伯夷掌管礼仪,后尽心辅佐夏禹。以

  • 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的重要成就,是学习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借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专题通报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系统回顾了90余年殷墟考古历程,指出殷墟

  • 10、一部商朝史,也是一部搬家(迁都) 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从第十任君主仲丁开始,商朝就在不断迁都搬家的路途中越走越远。(不是在搬家,就是在准备搬家)一继位,仲丁将都城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谷熟镇)西迁到了嚣(今河南省郑州市)。与此同时,在商的东南方,夷族开始兴起。几年后,夷族中的蓝夷进攻商朝 。尽管仲丁出兵击退了蓝夷,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商朝的实力受到了重

  • 被吃掉的商朝历史,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要从1899年讲起。这一年,有一个生病的老学究叫王懿荣,他是大清国子监祭酒。这个名称听起来很怪,不要以为他是什么造酒厂的厂长,国子监祭酒,意思就是国立大学校长,而且这是大清朝当时唯一的国立大学,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今天的北大校长。能担任这样职位的人,一定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对中国的

  • “夏朝”是否存在?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七孔玉刀”,用途至今无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众所周知,华夏历史自“夏商周”开始。这种说法也有争议,今天有人说:“夏”之前还有“虞”,不过算不上主流观点;原因很简单,“文明”

  • 传承之美 越趣之诚丨原创大型越剧《海上光启》致敬先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为纪念徐光启诞辰460周年,11月9、10日晚,由上海如意越剧团出品,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指导的原创大型越剧《海上光启》在宛平剧院迎来正式公演,引领观众致敬这位生活在400多年前的先贤。《海上光启》通过“治蝗虫”“译洋书”“种红薯”“修历法”等故事,讲述了徐光启

  • 名单公布!我市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入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评项目名单1.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2.合肥市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该项目同时被评为2020—2021年安徽优秀考古工地)3.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4.怀宁县琚新屋遗址5.合肥市安定寺大墩遗址(该项目同时被评为2020—2021年安徽优秀考古工地)6.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