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袁世凯早年的发迹路,个人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袁世凯也是个学渣,但是,他对科举的态度,却颇为值得玩味。
1、少年袁世凯
清朝咸丰九年,西元1859年。这一年咸丰帝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一方面,太平军和捻军让咸丰朝廷逐渐失去了对内地的控制权,另一方面英法联军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且北方的沙皇俄国还打算趁火打劫。
恰好在这一年,袁世凯出生了。袁世凯可谓生于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不过,袁世凯作为地主家的儿子,虽然生逢乱世,但生活方面没受到多大的冲击。
对于旧时的地主来说,选择找机会做官,是他们的必修科目。袁世凯家里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袁世凯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安排袁世凯学习四书五经,让他走科举的路子。不过,袁世凯自小就对这些内容不大感兴趣。反倒是对刀枪棍棒和兵书战策很关注。当然很多专著认为袁世凯是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我个人的看法则是认为:或许是晚清的环境,让袁世凯深信武力才是最可怕的:毕竟习武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军事技术则可以保证自己可以组织人马,保卫家产。
当然,虽然袁世凯不喜欢四书五经、科举制度,但是,在晚清,四书五经、科举制度才是求得功名最好的道路。所以,对袁世凯来说,科举才是他的正业。因此,在学习武术和兵法的同时,袁世凯倒也没放弃科举。但奈何袁世凯八股文章写得不好,所以怎么考,也没能混个举人。
2、总督
袁世凯觉得长期在家“考公”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袁世凯决定另辟蹊径:那就是选择投军。既然科举的路子没走通,不妨换个路子。当时袁世凯投在了吴长庆的部队里。而吴长庆也感觉袁世凯确实是人才,于是对袁世凯进行了一番观察,结果赫然发现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吴长庆打算重用袁世凯。
当然,虽然袁世凯选择投军,但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两条路线同步:投军的同时,继续科举。这样,两手准备,不论哪个领域出现飞跃式发展,对自己都是巨大利好。
事实上,古今中外有一定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这样:在遇到抉择问题的时候,选择两手准备,不做孤注一掷的事情。
就在这时候,东北亚某半岛发生了一场变乱。而清廷也派去了军队去半岛平息变乱。袁世凯所在的部队,被清廷选中。袁世凯在半岛的表现大放异彩:他稳定了半岛局势,同时还挫败了日本军队。为此,清廷很赏识袁世凯。并在之后,委任袁世凯担任清朝驻扎在半岛的总督。
而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袁世凯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人生。
3、结语
从袁世凯的发迹之路,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经验:
首先,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袁世凯不积极为自己积攒技能和资本,或许,即便是机会摆在眼前,他也抓不住;
第二,尽量全面开花。比如袁世凯科举之路遇到麻烦,袁世凯没有选择干等,而是选择在不放弃科举的同时,寻找其他出路。同时,在得到发展机遇的同时,及时止损:袁世凯做了总督以后,意味着已经实现了科举的目的:走仕途。所以再琢磨科举,已经是浪费精力的事情。这就是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