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世人皆敬高尚,唯憎腐败。千秋万代,朝野上下,多毁于贪官污吏之手。清廉执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年上下涌现过许多朝代,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么一点,那些盛世都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君主和刚正不阿的文武百官,而那些走向毁灭的时代,往往都有腐败的政府和花天酒地的朝臣。
而在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最痛恨贪官污吏,他就是朱元璋。因为从小出生一介草莽,受尽了元朝暴君的统治与压迫,这也让朱元璋从小就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他知道只有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府才能带领人民走向幸福,所以朱元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人民起义的队伍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举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之后也建立起明朝。
在朱元璋称帝之后,他一直勤于政务,一改往日元朝的作风,过着朴实节俭的生活,对于人民也是爱戴有加。朱元璋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刚刚上位就铲除了一些腐败的官员,并且还让大臣们一同来观看这些贪官被斩首的场面,以警示众人。之后他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条例来防止各地官员腐败。这样一来在明朝之中,就很少有人再敢贪污了。
朱元璋说只要是明朝的官员,俸禄就必须减少,能够维持正常的日常开销即可。这样一来二去不仅仅让朱元璋的威名大振,而且明朝的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天下的老百姓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朱元璋也被后人称为是一代明君。
在朱元璋的手下,有这么一位官员,他叫做曾秉正。曾秉正一生为人正直清廉,当他得知朱元璋称帝以后,便到了朝廷里当起了官员。
刚刚开始曾秉正只是在一处县城里担任一个九品小官。在任职期间曾秉正保持了一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作风,时时刻刻都牵挂着劳苦百姓,也让当地的歪风邪气得到了整治。曾秉正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称他为人民们的父母官。
到了洪武九年,曾秉正才真正盼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因为明朝被一场灾难所袭击,为了维持天下的安定,朱元璋召集文武百官一同商量对策。就在人们都苦思冥想的时候,曾秉正却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立刻上书,希望朱元璋能看到自己的办法。但是当时上书的人数十分众多,有可能自己的建议会被无视了,但曾秉正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择了上书。当时正好朱元璋看到了曾秉正的建议,书中曾秉正直言不讳,而且也不拐弯抹角,直接点出了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这也让朱元璋刮目相看,最终采纳了曾秉正的建议,也让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之后曾秉正就被朱元璋提拔进了京城任职,因为献上了妙计得到皇帝的赏识,曾秉正在朝廷之中一路平步青云,如日中天。
到了京城任职后,曾秉正也坚持一贯的作风,没有因为名利而冲昏了头脑。他极力推崇清正廉洁的作风,坚决抵御腐败的风气。而且在朝廷之中,曾秉正办事一向公开透明,明人不说暗话,这也让他得罪了不少朝廷的命官。
但是曾秉正常常会给出一些建议,让朱元璋采纳自己的方法,久而久之也惹怒了朱元璋。正所谓“言多必失”,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衅,一个小小的官员竟然随时给自己出主意,这不是在向皇威作对吗?
朱元璋之后就把曾秉正贬回了地方上,曾秉正也因为自己的多言而丢掉了职位。在回乡的路上曾秉正需要路费,而自己在职位上根本没有攒下钱财来,一向清正廉洁的作风也让他两袖清风。在京都任职的期间里,曾秉正也接收到了许多好处和贿赂,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了。如今分文不剩的曾秉正也拿不出路费来回乡,无奈之下曾秉正选择将自己的女儿卖掉来换取钱财支付路费。
不久这件事情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顿时大怒。他觉得身为朝廷官员,岂能做出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因为从小就失去了亲人,朱元璋一直对于家人都十分珍爱,如今听到卖女儿换钱的事情,朱元璋岂能容忍。于是朱元璋命令将曾秉正处以极刑,最后曾秉正也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下。
对于朱元璋的做法外界褒贬不一,但绝大多数声音都是谴责朱元璋未免过于残忍,对于自己清正廉洁的大臣处以极刑。但是话说回来,曾秉正也没有做到一个称职的父亲,把自己的女儿卖掉只为了换取路费,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已然腾飞。“中国梦”不是宏大口号,而是蛰伏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期许、希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