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决定暂时先不讲管、蔡二国,那咱们又该说说哪一国呢?这就是同在《史记·管蔡世家》这一篇文章里,太史公花了较多笔墨的,武王的弟弟曹叔振铎所封的曹国了。不过,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曹国的建国史的讲述并不多一样,在众多史料里关于这个姬姓曹国建国故事也是少之又少。就在笔者以为曹国建国录没有什么内容好叙的时候,另一个曹国出现了,并且跟武王所封的曹国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曹叔振铎
并非武王所封的那个曹国,他的国君真的就姓曹,封地在陶丘(大概在今山东定陶),而封给他这块土地的人乃是前朝开国之君商汤。也正因如此,曹姓曹国一直跟朝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直到商朝后期,由于商天子失政,才使得双方关系逐渐疏远。只不过这个曹姓曹国虽然跟商朝关系疏远了,但应该也没太帮助武王去讨伐纣王,因此武王大封天下时并没把这块故地留给他们,而是把他们另迁到了邾(大约在今山东邹城一带)。并且,新建立的邾国土地面积很少,也没有爵位,还被鲁国所牵制看管着(有人说邾国为子爵,但其爵位是后来齐桓公帮他们向周天子奏请的,周初时实际无爵)。
这样一说问题又来了,记得笔者前面讲武王大封天下时特意提到过,邾国是武王封给颛顼帝后人的封国,怎么现在成为曹姓曹国改迁的封地了呢?各位别着急,这里面确实说来话长,听在下慢慢道来。
《路史》中陆终娶鬼方女,生六子的描述
据《史记》、《路史》及《大戴礼记》等史书记载,颛顼帝的后人吴回有子名为陆终,陆终又娶了鬼方之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老大昆吾、老二参胡、老三彭祖、老四会人(又作郐人)、老五晏安(曹姓)、老六季连。而这六个儿子大家也看到了,老五晏安正是姓曹的,因此也被称作曹安。至于为何晏安会姓曹,据记载还是由于他在禹王治水时有功,大禹特封他为曹官,其后人以先祖官名为姓,改姓为曹,晏安也就是曹姓的始祖了。
封晏安为曹官,使其后人得姓的君王大禹
曹安获得大禹赏识后,将自己的族人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个原始的部落邦国,只不过当时这个最原始的曹姓部落还没有来到陶丘。后来,大禹开始变革国家体制,可能遭到了曹姓部落等众多仍然支持禅让制度的部落反对,因此《吕氏春秋》有记载:“禹伐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从此曹姓部落跟夏朝产生了罅隙。
到了夏朝末年,夏桀鸣条之战战败后,率众逃亡到了三朡(又记作“三鬷”),暂时躲避了起来。商汤怎么能放任暴君逃跑,一路领兵追杀到了三朡,一举将其灭国。三朡灭国后,商汤为了稳定当地局势,特意把跟夏朝关系不睦的曹姓族人迁到此地,将这片肥美之地赏赐给了他们,建立了曹姓曹国。
到了武王封赏天下时,曹姓曹国既然没有什么功劳,自然没理由占据着如此靠近中原的土地,就把当时曹姓曹国的国君曹挟及其族人迁走了。当曹挟他们到了邾国后,其后人有的保留了曹姓,有的还改为了邾或朱姓。而陶丘这片土地,姬发把它敕封给弟弟叔振铎,建立了姬姓曹国。同一片封地,先后两个曹国,一个姓曹亲商,一个姓姬反商,看似没有关联,但正是这同样的土地和国名,将他们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敕封了曹国的两代君王商汤和武王
曹叔振铎在得到封赏后,率部来到陶丘新建曹国。他没有辜负兄长武王的信任,在当地能做到轻徭薄赋、体察民情、疏浚水道、开垦荒地,还把周人最重视的礼法教授于当地百姓,让曹国变得丰衣足食、人民安居乐业。为此后人更赞颂曹叔,称他是“铎教民有法,实开疆之圣也”,可见其造福于民获得了百姓的认可。
定陶仿山曹国历代君王墓
这就是曹国建国的历史,虽然看上去姬姓曹国立国很简单,不像齐、鲁等国有那么多故事可讲。但是,从了解先后两个曹国的历史渊源,也让咱们对陶丘(定陶)的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曹国立国、先后双曹、曹姓曹国、颛顼后人、大禹赐姓、商汤赐国、武王迁曹于邾、封叔振铎、姬姓曹国、开疆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