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一个迷局,为什么胤禛要公开烧掉《百官行述》?

《雍正王朝》一个迷局,为什么胤禛要公开烧掉《百官行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789 更新时间:2024/2/8 22:24:19

礼部相对事情比较少,那有没有涉及到吏部的大事件呢?当然也有,那就是胤禛火烧《百官行述》,因为《百官行述》是吏部官员任伯安在任时编写的。

《百官行述》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被太子所觊觎,为了索要《百官行述》他不惜屈尊答应任伯安的条件,那么,如此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胤禛要将其一把火烧了呢,而且还要当着太子、老八、老九等人的面儿,还要让康熙知道?

因为,《百官行述》是一个天大的祸害,放在谁手里都是要命的核弹。

公元200年,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一仗虽然袁绍大败而归,但曹操也是险胜和惨胜,而且袁绍的势力和根基依然牢固,刘表在南方也是虎视眈眈。

在打扫战场时,有人在袁绍大帐中发现了很多信札,都是许都很多官员和袁绍暗通款曲的证据,有义愤填膺的将领要求曹操按照书信将那些“叛徒”捉拿归案灭他满门。

但曹操对此一笑了之,命令谁都不许翻看那些信,然后将其付之一炬。

曹操此事被一些人称颂为大仁大义,但实际上当时曹操除了睁一眼闭一眼将那些信烧毁之外也没有其他选择。

首先,如果曹操真的按照将领所说拿着信抓人,那无疑将会让许都陷入一场血风腥雨之中,在曹操刚刚取得惨胜的背景下,很容易滋生新的动荡和叛乱,袁绍也许会卷土重来,刘表没准儿也会趁火打劫。

其次,那些和袁绍私下通信的官员并非一心想当叛徒,真要当叛徒的话直接起兵响应袁绍即可,通不通信重要吗?其实那些人不过是想脚踏两条船,给自己预备一条后路,以免袁绍赢了之后玉石俱焚。

同理,一旦曹操赢了,他们也会继续在曹操账下效力。如果曹操把他们全都按照叛徒处理,无疑是将这些人逼向自己的对立面,增强了敌人削弱了自己。

因此曹操的做法是最合理也是最理智的选择。

雍正王朝》火烧《百官行述》这场戏和曹操火烧信札在性质上其实差不多。

《百官行述》里记载了三百多个大清官员的不法秘事,任伯安可以拿这些秘事对那些官员进行要挟,以达到求财甚至要挟的目的。

请注意,虽然《百官行述》里只记载了三百多个官员,但其影响力可不仅仅是三百多个官员,每一个贪腐的官员背后都会有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些利益共同体里少不了其他官员,也少不了一些豪强地主和地头蛇,甚至还会有一些绿林和土匪。

同时,既然能让任伯安看上的官员,其职位必然不会太低,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县令恐怕都难入任伯安的法眼。

所以,如果《百官行述》被人秘密使用,一个一个地敲诈和控制那些官员,其对大清江山的危害性还不算大,最多不过让个别人如任伯安通过黑吃黑养肥了自己罢了。

但是,一旦《百官行述》见了光,变成公开化的东西,那这玩意将彻底变成一个可以摧毁整个大清江山的核弹,其威力要比曹操看到的那些信件大得多。

要知道,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天下贪腐官员甚多,《百官行述》一旦曝光,不光名字在其中的官员寝食难安,那些没在名单中的官员同样不能放心。

因此,《百官行述》一旦公开面世,哪怕是落到康熙手里,他也只有像曹操那样一烧了之,一把火让全大清的官员放宽心,这才能保证大清江山的稳定。

当然,这是宏观方面的原因,微观方面呢?

既然《百官行述》这么危险,为什么胤禛还要想方设法弄到手,然后再公开烧毁呢?要知道,《百官行述》当时在八爷门人的当铺里,任伯安又是老九的门人,和他们争夺《百官行述》的是太子,不论怎么看都和他老四没什么关系,让太子和老八老九他们狗咬狗不行吗?

实际上,老四之所以处心积虑弄来《百官行述》再烧毁,存在一个公心和两个私心。

所谓公心就是替康熙和大清排雷,把《百官行述》这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大伊万给毁掉,所以康熙知道胤禛火烧《百官行述》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控制太子。

胤禛的第一个私心是打击老八和老九也就是八爷党,《百官行述》当时是被八爷党控制的,如果他们将《百官行述》隐匿起来,然后利用这些秘密分批笼络和控制官员,那八爷党的势力将增长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哪怕老四登上皇帝位也控制不住官员。

胤禛把《百官行述》从八爷党手里抢过来,然后公开烧毁,相信康熙也不是傻子,一定能闻出中间的八爷党味道,那老八自然会更加为康熙所不喜。

所谓九子夺嫡,第一步是什么?当然是把太子位置给空出来,如果太子一直好好的,还夺什么嫡?所以,即使胤禛和太子关系再好,他想当皇帝也得扳倒太子,这是不容置疑的选择。

最后,胤禛公开烧毁《百官行述》,在达到自己公心的同时,也将八爷党和太子的小九九公开,不仅打击了他们,维护了大清江山,然后自己摘了一个干净。

邬思道和四王爷这一招,又高又黑!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中胤禛为什么不接刑部的差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雍正胤禛大结局,雍正和胤禛的读音,雍正该不该查刑部

    《雍正王朝》是二月河写的一部小说,而电视剧也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有不少观众看的只是电视剧,没有看原著小说。所以对康熙君臣父子之间的争斗,看的不是那么明了。而电视剧在改编上把胤禛即雍正刻画的过于正面,形象也描写的高大上。实际上在小说中邬思道对雍正的评价是与天子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对于不让胤禛接刑

  • 《雍正王朝》固然经典, 但八爷当皇帝未必不如四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剧中的皇四子胤禛被塑造成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全正面形象,的确有些很贴近历史。单说勤政这一点,雍正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要说到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就值得商榷了。在《雍正王朝》中,太子有太子党,八爷胤禩有八爷党。看来看去,就四爷胤禛没有党羽,只有十三爷、李卫这样的奴才和田文镜这样爱国爱民的好官支持

  • 古代穷人娶不起媳妇如何延续香火?想出的一个办法,延用到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句子,咋看香火呢,清朝末年大西北的穷人

    在我们中国,最注重的就是家庭,很多人心中都在认为,传承是一个国家和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古代人也很注重家庭的传承。在古人的眼中,结婚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家庭传承下去,因此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的婚姻都是有父母为之指定的,到了成年的年纪之后,自然而然的就结婚了,想要自由恋爱?完全不存在。 在古代的时候,

  • 纪晓岚是否与和珅斗法呢?不管怎么样影视拍得实属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和珅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王刚老师,而且大家还会想到张国立、张铁林老师他们一起合作的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 在电视剧当中纪晓岚和和珅的斗法那叫一个层出不穷的精彩。而张铁林老师饰演的乾隆皇帝,似乎也乐在其中与两位爱卿打成一片。纪晓岚更是时不时的喜欢捉弄捉弄和珅,让他出尽洋相并以此为乐。可是历史

  • 孝庄死前提了一个要求,百官尴尬不已,康熙至死都没想通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孝庄死后康熙做了什么,孝庄陵,孝庄歌曲大全100首

    努尔哈赤,一个从汉人府宅逃出来的落魄贵族,吃尽了人生之苦,才努力经营起来一个盛放并燃烧着鲜血的铁饭碗,要想持续获得超凡的创造力,就要不断向碗里添加新的血液。一个即将大放异彩的国度正在如画卷般展开。努尔哈赤深知天下易得不易守,所以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帝国由内而外的糜烂,可是最害怕的事情也就是发生几率最高

  • 为什么乾隆不早早除掉和珅?只因和珅有一个连皇帝都不敢动的靠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文/小伟观史这个人明明只是一个臣子而已,为什么却有这么大的名气居然能够和皇帝并肩?而且还可以得到皇帝特殊的照顾的他,到底是凭借什么能够为皇上如此的赏识?可以称得上清朝第一大贪官,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早早除掉和珅呢?只因和珅有一个连皇帝都不敢动的靠山。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索一下关

  • 我们古代天命观——纣王的变化激进,商朝的最终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图1那么商朝,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商朝人们心中所依赖的天命观是怎样形成的?而又是什么样的天命观是促使商朝衰落的主要原因呢?商朝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传商的始祖契,曾经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后其部落受封于商(今商丘南),此后就用“商”来称其部落。夏朝末

  • 我们古代都城二,穿越到夏朝,开启夏代的都城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古本竹书纪年》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471年。”据范文澜《我们通史》,相当于公元前2033至公元前1562年,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据史籍和传说记载,夏代的祖先最初活动于今河南西部及山西西南部。传到禹夏,部族开始强大,并开始进行与周围部落式地方间的兼并战争。禹是我们历史

  • 古代的商纣王难道真的是昏庸无能的纣王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纣王的历史简介,喝纣王水不说纣王无道什么意思,纣王穿越成纣王大儿子

    首先,我们将从以下几点来剖析商代的纣王人物形象。纣王是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对其统治时间众口一词,但其历史功劳却充溢神秘颜色。我们来谈谈纣王的头衔。纣王是后人的诽谤和评价。历史上,很多人都评论说商纣王昏庸无能,过着朴素腐败的生活。此外,有人说他应用恶棍来残忍,以至不留意本人的祖先。在这种状况下,越来越多

  •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夏朝历史被篡改过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夏商周在没有正统的史书记载的前提下,大部分的记录来源于考古发掘。只有在文字正式成熟之后,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才得以有了能够皓首穷经的文献材料。夏朝并不是没有记录,在考古学文化里面的二里头文化。在年代上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夏朝在年代上大致是吻合的。甲骨文是属于成熟的文字、目前出土的卜辞上的不能识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