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打得李自成只剩下7个兵,还差点杀了皇太极!

打得李自成只剩下7个兵,还差点杀了皇太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78 更新时间:2024/1/23 4:13:12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大明王朝结束了长达276年的国运,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找出几点原因,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四个字——内忧外患。

崇祯皇帝虽有抱负,也算勤勉,但他不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君主,对于那些“内忧外患”,倘若能想方设法遏制于萌芽状态,力挽狂澜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在他手下聚集着全天下最多、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人。

有人说明朝后期变成了一个由文官集团控制的王朝,没有大将可用,最终导致溃败,其实不然,虽然明朝后期军队的战斗力锐减,但不缺名将,比如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袁崇焕洪承畴祖大寿等等,只不过崇祯不会用人,且刚愎自用,这才导致明朝的溃败。

今天我们说的这位名将,就是因为崇祯不会用,最终不幸战死,此人就是曹变蛟。曹变蛟是明朝名将曹文诏的侄子,军事才能不在曹文昭之下,叔侄二人被称为大明朝的大小曹将军。

曹变蛟年轻时跟随叔叔一路南征北战,学到了领军打仗的能力,也立下不少战功,像曹文昭这样的名将,崇祯皇帝只想着利用,轻赏重罚,曹文昭后来因犯了错被发配充军,曹变蛟也受到影响,只能赋闲在家。

山西起兵事,崇祯皇帝又想起曹文昭,命他们叔侄二人前去征讨,取得大捷,崇祯八年,曹文昭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曹变蛟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自己组织起以前失散的士兵,投到了洪承畴麾下。

在洪承畴手下,曹变蛟得以施展抱负,但凡重要的战役,他都有参加,而且屡战屡捷,崇祯皇帝最终提拔他为都督佥事、左都督,不过朱由检这个人疑心重,不允许别人犯错,曹变蛟就曾多次被他罚俸禄、贬官级。

曹变蛟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有两次,而且两次都差点挽救大明朝的命运。

一次是攻打李自成,曹变蛟自陕西开始千里追击,一路追到甘肃、四川,他连续27天都没有脱掉战甲,追杀贼兵数万人,李自成被追的连妻子、女儿都丢了,李自成逃脱之后,身边只剩下七个人。

另一次是偷袭皇太极,“松锦决战”前夕,明军形势不容乐观,曹变蛟决定夜袭暗杀皇太极,他亲自挑选了数十位精壮士兵,当晚悄悄潜皇太极所在的正黄旗大营,要不是皇太极当时正在和众将领议事,曹变蛟就得手了,清军反应过来后立即组织反击,面对重重包围,变蛟身负重伤还能够成功突围。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插曲,一旦皇太极被杀,那么形势可能发生转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对于整体的大明军队而言,早已成为了困兽之斗。

令人遗憾的是,明军因为缺粮、援绝,最终还是失利于“松锦决战”,众将领死的死、降的降,曹变蛟宁死不降、以身殉国,变蛟死后,崇祯皇帝追赠他为荣禄大夫、太子少保。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大明王朝结束了长达276年的国运,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找出几点原因,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四个字——内忧外患。

崇祯皇帝虽有抱负,也算勤勉,但他不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君主,对于那些“内忧外患”,倘若能想方设法遏制于萌芽状态,力挽狂澜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在他手下聚集着全天下最多、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人。

有人说明朝后期变成了一个由文官集团控制的王朝,没有大将可用,最终导致溃败,其实不然,虽然明朝后期军队的战斗力锐减,但不缺名将,比如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袁崇焕、洪承畴、祖大寿等等,只不过崇祯不会用人,且刚愎自用,这才导致明朝的溃败。

今天我们说的这位名将,就是因为崇祯不会用,最终不幸战死,此人就是曹变蛟。曹变蛟是明朝名将曹文诏的侄子,军事才能不在曹文昭之下,叔侄二人被称为大明朝的大小曹将军。

曹变蛟年轻时跟随叔叔一路南征北战,学到了领军打仗的能力,也立下不少战功,像曹文昭这样的名将,崇祯皇帝只想着利用,轻赏重罚,曹文昭后来因犯了错被发配充军,曹变蛟也受到影响,只能赋闲在家。

山西起兵事,崇祯皇帝又想起曹文昭,命他们叔侄二人前去征讨,取得大捷,崇祯八年,曹文昭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曹变蛟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自己组织起以前失散的士兵,投到了洪承畴麾下。

在洪承畴手下,曹变蛟得以施展抱负,但凡重要的战役,他都有参加,而且屡战屡捷,崇祯皇帝最终提拔他为都督佥事、左都督,不过朱由检这个人疑心重,不允许别人犯错,曹变蛟就曾多次被他罚俸禄、贬官级。

曹变蛟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有两次,而且两次都差点挽救大明朝的命运。

一次是攻打李自成,曹变蛟自陕西开始千里追击,一路追到甘肃、四川,他连续27天都没有脱掉战甲,追杀贼兵数万人,李自成被追的连妻子、女儿都丢了,李自成逃脱之后,身边只剩下七个人。

另一次是偷袭皇太极,“松锦决战”前夕,明军形势不容乐观,曹变蛟决定夜袭暗杀皇太极,他亲自挑选了数十位精壮士兵,当晚悄悄潜皇太极所在的正黄旗大营,要不是皇太极当时正在和众将领议事,曹变蛟就得手了,清军反应过来后立即组织反击,面对重重包围,变蛟身负重伤还能够成功突围。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插曲,一旦皇太极被杀,那么形势可能发生转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对于整体的大明军队而言,早已成为了困兽之斗。

令人遗憾的是,明军因为缺粮、援绝,最终还是失利于“松锦决战”,众将领死的死、降的降,曹变蛟宁死不降、以身殉国,变蛟死后,崇祯皇帝追赠他为荣禄大夫、太子少保。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奸臣秦桧随口作了两句诗,没想竟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忠臣,也有许多奸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北宋时期的一位奸臣——秦桧,对于秦桧,大家都很熟悉。他为人阴险,结党营私,风评非常不好,但他最被人诟病的还是主张对金投降,还陷害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正因为如此,他被唾骂至今。 其实秦桧在当官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后来的那个模样,秦桧一开始是主张

  • ​清朝皇帝为什么要“秘密立储”?遗诏放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制度千年延续,没有出现非议。但是到了清朝统治者手中却出现了严重分岐。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满族在入主中原之前,是一个以游猎为主要生存手段的民族。在行围打猎时,他们讲究分工合作,猎物人人有份。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是“八王共议”新规。皇帝伤后,由八旗旗主以“择贤而立”为标准,公推新君。康熙帝打破了这

  • 一高僧写诗赞美朱元璋,朱元璋看到一个字后,平静的说:你自杀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虽身披龙袍,权倾天下,但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却不放心,每天疑神疑鬼,就连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写出的每一个字都图谋不轨。因为他觉得,自己身经百战、刀口舔血打下江山,十分不易,谁敢对自己指手画脚,那就是如法忍受的不忠。有一天,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突然想找个高僧和自己聊聊天,看看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理疾病。于

  • 从宫女到皇贵妃,她为乾隆生下六个孩子,生前却未被封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乌拉那拉氏的这种做法彻底激怒了乾隆。乾隆一回宫,就将乌拉那拉氏的册宝收回,还裁减了她的宫女,最后身边只剩两名宫女。在清朝,只有地位低下的答应才备配两名宫女。乌拉那拉氏变相被废后,乾隆让皇贵妃魏佳氏统领后宫之事。魏佳氏,听起来非常陌生,但一说令妃,就无人不知了。魏佳氏出身并不高,父亲魏清泰是内管领,属

  • 朱元璋亲自为朱标挑选的皇太子妃常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九月,朱标出生于太平府的富户陈迪家里。这年六月初,朱元璋率兵渡江攻克太平路,改为太平府。传说朱元璋收到喜讯后,激动在山上刻下八个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并且开玩笑说如果常遇春的夫人蓝氏生的是女儿,就结成二女亲家。没想到蓝氏果然生下了一个女儿。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领

  • 乾隆最长寿的儿子,残疾失去继承权,晚年得罪侄儿皇帝丧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既然说到了大清历史,就不能不听到大清的乾隆皇帝了,。在乾隆皇帝的后宫里面记录在册的妃子就有40多位,同时在民间流传着乾隆的潇洒趣事,有一个多情的父亲,自然有潇洒的皇子,乾隆皇帝就有一个皇子叫做永璇,他是大清最长寿的皇子,可惜晚年因为得罪了侄儿而丧命。在乾隆11年的时候,可以说乾隆皇帝最开心的一年,在

  • 宋朝官帽上的两根长翅究竟是干嘛的?为何就连宋朝皇帝也要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画像以及一些专门描述古人服帽穿戴的画册、书籍来看,早在北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两侧垂有“软体帽翅”这种形制的帽子。等到唐朝之时,因为唐王普遍比较喜欢带有“帽翅”的帽子,因此这种帽子也整体变得“硬壳化”、“流行化”。而历朝历代纵向比较起来,唯有宋朝的官帽上出现了最为夸张的两根

  • 辅佐了顺治与康熙的孝庄,可为何两位皇帝对待她的态度截然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康熙的眼中,孝庄却是一个慈祥的人,对自己的权力还有生活上都有很多的帮助和照顾。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来讲讲为什么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的联系为什么不好,清朝的四大疑案大家都知道,有两件事情是顺治时期的,一个是太后下嫁,一个是顺治出家。而太后下嫁这件事情的主人公就是孝庄和多尔衮。因为满人有在兄长伤

  • 陈桥兵变:赵匡胤自导自演的完美戏,为何当时无人敢反对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同样担任枢密使,拥有调兵权的宰相魏仁浦,在权力上已经高于了另外两个宰相。虽然范质和王溥也有参与枢密的权力,但是宰相班子里再加一个王著,那权力是否还能平衡,确实是个问题。另外侍卫亲军主帅李重进虽然被调往扬州,但是副帅韩通还是使相,在资历和地位上,同样比赵匡胤高,所以记得有史料记载,赵匡胤虽然和韩通

  • 每日名言 |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宋论》《读通鉴论》等。此句意思为,无论是诗歌还是长篇幅的文字,都是以立意为主。 编辑:王志中 审核: 张晶晶来源:学习强国太原市数字健康保障中心 点击“转发”分享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