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虽然在军事水平上与韩信有差距,但北伐不仅仅是“军事因素”,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如果诸葛亮真的要换成韩信,北伐的结果恐怕只会更惨,蜀汉的灭亡也会更早到来。
在陈寿的评价中,诸葛亮是“奇才,善治军,短于谋略,治民事,胜于一般谋略”。
[var1]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陈寿看来,诸葛亮的治政能力要优于他的军事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以诸葛亮本人为原型的。是诸葛亮的政务优于军事,并不是说诸葛亮只精通政务不精通军事。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之强弱,或许只有一个人的评价最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司马懿,诸葛亮北伐时期最大的对手。
我们来看看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他不愧是天下奇才!
从对方口中说出的话,最能说明问题。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肯定,远比任何人的贬低都要靠谱。
[var1]
当然,司马懿不仅对诸葛亮有肯定,也有否定:
良知大而不投机取巧,足智多谋而不果断,善兵而无能为力,虽举兵十万,已入我画中,必破之。
司马懿在肯定诸葛亮能力的同时,也否定了诸葛亮的“人格”。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的性格有一个为将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不够果断”。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诸葛亮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他的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诸葛亮“隆中队”的诞生到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并不是一个缺乏毅力的人。但是为什么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的时候缺乏果断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输不起。
[var1]
“我输不起”,这是诸葛亮面临的问题与韩信面临的最大不同。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韩信这个千古神兵,从来没有输过。他是楚汉冲突中不败的存在,韩信不可能有“输不起”的意思。
事实是,韩信之所以能在重大战役中做出决断,是因为韩信有“输得起”的把握。韩信知道刘邦的后勤储备足够充足,兵马补给也足够充足。简单一句话,就是“经济基础决定战争走向”。
韩信打仗比诸葛亮更有底气。说白了,不管是韩信还是刘邦,即使面临大败,家产也不会散去,而诸葛亮一旦大败,家产可能就没了。
[var1]
我们换个角度对比一下韩信和诸葛亮的处境。抛开两人的地位和配合力不谈,单看一点——助阵。
楚汉争霸,韩信追随刘邦,可以说韩信是汉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韩信虽然是大将,但刘邦手下可不是只有韩信一个人可用。从英布到彭越,从曹参到周勃,这些人都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反观诸葛亮,诸葛亮只是表面上的蜀汉丞相,却是蜀汉实权的掌控者。即便如此,也有他不能派遣的人。
比如蜀汉二臣李严,就经常克制诸葛亮。而且,在整个蜀汉,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并不多。这就逼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谨小慎微。
[var1]
有了上面的陈述,可以得出下面的讨论。与诸葛亮相比,韩信就是韩信,而诸葛亮则是“萧何、张良、韩信”的三位一体。
也就是说,韩信只需要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好好打一场仗就可以了。但是诸葛亮北伐呢?诸葛亮不仅要解决粮草调动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联系各方求助,还要调整蜀汉的国策。
北伐已经耗费了不少精力。就算你全力以赴,也不一定能用全部的力量完成。但诸葛亮想尽办法,却不能把“全力”全部投入到“北伐”中。想要成功不就是“一千零一夜”吗?
[var1]
而如果把蜀汉北伐的主角从诸葛亮换成韩信。先不说其他问题,就一个问题,韩信能不能像诸葛亮一样顾忌到粮食和外交问题。说实话,韩信不如诸葛亮全面。
再说一句,攻击韩信的粉丝,哪怕只是从军事上看,韩信也未必能得逞。人人都知道“韩信兵越多越好”这句话。
其实从韩信的军事生涯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韩信的军事特点,那就是“多多益善”。
[var1]
韩信不是喜欢“以少胜多”的人。韩信的军事理论与吴起、白起非常接近。他们都喜欢大打出手,只有在实力和补给方面对敌人有优势的情况下,他们才愿意主动出击。
而韩信的军事作风,蜀汉根本满足不了。也就是说,韩信的军事作风并不适应蜀汉的基本环境。这种情况下,韩信怎么可能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