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冲击,周王室的统治能力日益衰微,诸侯们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吞并其他政权,招纳贤士,互相征伐,使得当时社会出现了百年的动荡变革。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产生了剧烈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统治者为了寻求变革治国之道,大力发展私学,鼓励学者们著书立说,热烈争辩,阐述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使得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社会共有190多种思想学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和道家了,当时甚至还传出了非儒即墨这样的观点,如果说孔子是春秋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那么墨子便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了。
墨子反对战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提倡兼爱非攻,非常关注百姓的利益,与儒家思想有多处相悖之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却成为了我们古代正统思想,但是墨家却慢慢销声匿迹,其地位甚至还不如法家,那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墨家究竟为何会没落呢?
[var1]
孔子
红极一时多风光
墨家的鼻祖是墨子,他曾经在宋国做过大夫,他少年之时曾在手工行业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精通器械制造,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军事器械制造家,他的技术甚至可以与鲁班齐名。
墨子是我们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一个政党组织,墨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名气极高,是少有的能文能武,又能制造尖端武器的组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前科技部主任李约瑟曾经在《我们科技史》上这样评价过墨子,他说:“仅一个墨子就能够抵得上整个古希腊”,他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墨家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
[var1]
墨子
墨家与其他学派不同,墨家是一个非常严密,纪律严格的学术团体,墨家前期非常关注社会、政治、人生、战争问题,而后期则在逻辑学和科学器具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
墨家以兼爱非攻为主,与道家的杨朱学派并称为两大显学,孟子当年就曾评价过:“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由此可见,墨家思想的影响力极其之大。
墨家反对战争,反对铺张浪费,主张不分彼此,杜绝亲属有别,与儒家的部分主张针锋相对。
[var1]
孟子
兼爱非攻脱实际
墨家的主要思想有五点,第一点便是兼爱非攻,墨家认为各国政权之所以会互相攻伐,互相残害,就是因为他们不相爱,墨家提倡人的心中应当有爱,不仅要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把别人的家当做自己的家,把别人的国看作自己的国,唯有不分亲疏,同等看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够杜绝战乱。
墨子认为只有大家做到兼爱,便能够非攻,互相攻伐不仅会破新生产,伤害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会破新自然,他认为,所有的进攻型战争都不值得被提倡。
兼爱非攻的思想虽然非常美好,但是却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和大环境不相符,所以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墨家提倡尚同和尚贤,在墨子看来,没有与生俱来的富贵,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尊卑,他非常反对世袭制度,认为世袭制度极度不公平。
[var1]
墨家
如果官员世家能凭借世袭永久保持高贵地位,而民众则一直处于卑贱地位的话,那社会就会产生动乱。
孟子认为与其追求血缘的尊贵性,更应该崇尚贤才,让真正有实力的人做官治国,即便是农民和工匠,只要他们有才能,就应该被举荐出来做官,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取得话语权和政治地位的思想。
尚同思想是尚贤思想的扩大,墨子认为不只是官员,就连天子也要由贤者来担任,他觉得如果能够让天下人共同抉择出真正有智慧的人来做天子的话,那天下就就会太平了,但是可惜的是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景罢了,当时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种思想。
尚同与尚贤的思想既危害了地主和官僚集团的利益,而且还危及到了天子的统治地位。
[var1]
墨家
第三是节约和节葬,这种节约思想同样是墨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墨子认为统治者应当勤俭节约,增加生产,与其去侵占他人的领土,抢掠他人的资源,不如将目光放在本国之中,大力开发本国资源。
为了更好地达到节约的目的,墨子又针对儒家的厚葬思想做出了抨击,墨子主张葬礼不分贵贱,既不需要放陪葬品,也不需要人守丧,已去之人埋葬之后,应当马上参加生产劳动。
将财富埋在坟墓里,一直为伤去之人守丧既会影响生产劳动,也会阻碍地方富强。
墨子的这一点思想同样具备进步性,能够切实的维护生者的利益,但是由于礼乐思想根深蒂固,他的这条主张违背了尊卑和人们抒发情感,所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两点是非乐和非命,墨子说“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他认为音乐是享乐的一部分,如果统治者和官员整日沉迷音乐的话,将会影响他们治理朝政。
[var1]
墨子
若是老百姓整日沉迷音乐的话,则会大量占用劳动的时间,阻碍天下进步,因此墨家对音乐等享乐之事极为不满,主张废除音乐。
最后一点主张非命则于明鬼相冲突,墨子认为人可以相信鬼神,如果天下之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赏罚分明的话,那便不会做乱了。
但是他又提出如果大家都相信天命之说,也会使朝中大臣滥竽断案、农民懒于耕种、妇女懒于织布,造成天下大乱,不过不论是明鬼还是非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墨子的主要思想中可以看出他的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可惜这些主张并不适用于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
若强行推行,必然会引起统治阶级特别是儒家子弟的不满,所以春秋战国结束,汉朝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墨家便很快销声匿迹了。
[var1]
墨家
销声匿迹多遗憾
墨家衰微主要有六点原因。
其一,墨家是诸子百家当中最重视科技发展的学派,这群能工巧匠齐聚一堂,确实制造了大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妙工具,但是他们对于科技的重视却脱离了当时的时代需求。
墨家太注重器具的创新性,而忽视了传承能力,造成了后期青黄不接的现象。
无论是春秋战国、大秦王朝还是大汉王朝,最注重的便是驾驭百姓,维护统治,统治者最迫切的需求便是维护思想上的统一,但是墨家思想的内核却与统治者的思想相悖,注定无法得到发展。
其二,墨家思想具备排他性,无法扬长避短,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愿意结合其他学派的闪光点,顺应时代发展,改正自身错误,但是墨家学说却具有极强的排他性。
[var1]
墨子
由于墨家的规章制度及其严格,行为准则清晰严明,墨子本人性格倔强,所以墨家弟子很难接纳不同的意见,拒绝批判自己的学说,导致墨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拉开了差距。
第三,墨家忽视了当权者的利益,冒犯了既得利益者,所以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不容。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说墨家的思想理论为当时社会所不容,但是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却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
第四,墨家思想过于理想化,通过分析墨子的思想主张,我们会发现他的理论与人性相悖,人性的本质是利己和贪婪,他想抹去人的贪欲,创造平等社会,在封建时代是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
[var1]
墨子
第五,墨家思想本身就非常的矛盾,墨家思想的兼爱体现了他们对平等的关注,但是他又承认君主、臣子、百姓之间的阶级联系,这就导致从理论层面,他的主张就无法实现。
更何况他的非命和明鬼在理论上也不能共存,因此墨家学者在与其他学派辩论之时,很容易受到抨击。
第六,墨家思想衰微也与外部原因息息相关,彼时,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都想让自己的思想推而广之,所以他们便会在辩论的过程中互相排斥、打压其他学说,墨家作为除儒家外的第一学说,也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打压。
因此秦汉大一统,法家和儒家得到重用之后,墨家思想便逐渐销声匿迹,不为世人所重视了。
[var1]
墨子
墨家学派机构严明,墨家思想机制严格,与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潮流相悖。
墨子的主张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必然无法得到发展,因此不懂得与时俱进的墨家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一大遗憾。
参考资料
墨翟与柳下跖——兼论“显学”墨家的没落.李昆
诸子百家之—墨家思想.历史大全网
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特点.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