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说一说刘备伐吴,真是一个战略失误?

说一说刘备伐吴,真是一个战略失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707 更新时间:2023/12/18 13:40:35

这个(天下形势有变)应该就是指吴蜀国力已达相当对抗曹魏又愿意共同举兵讨伐的时候,所以说最正确的方针就应该是让吴蜀两国关系搞好,国力增好,一同倾全力伐魏,更可号召其它种簇加入伐魏,才能灭除刘蜀的真正敌人,当曹魏被灭后,东吴就不属于很难对付的对手了,之所以说东吴不难对付,就是看一下后来蜀国被魏邓艾灭后,东吴则随声倒下了。而当时的刘备却为一个人的仇恨不顾江山存亡的后果坚持讨伐一个不成威胁的对手,一个唯一能解危的帮手,蜀国辛苦经营的三分天下局面已成,正迈向成就霸业光复汉室的终点时,这一切就由这个错误的决定上开始瓦解,令蜀国步向灭亡之路,这还正确吗?

刘备伐吴,遂有夷陵之战,并最后以惨败告终。这件事的对与错,历来争论不休。概言之,认为是一个战略失误者居多,几乎没有人认为刘备此举实际上是是一步好棋,只是没有走好,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在此,老郑却要投刘备的赞成票,失败是仗没打好,不是战略失误。

我们知道,刘备伐吴打的是为关羽报仇的旗号,目的是要夺回荆州。因为诸葛亮的鼎足三分之势已成,现在即使联合东吴,进攻曹魏,东吴只要不用实力,兴复汉室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有了荆州,东吴即使不用力,蜀汉两下夹击,破曹魏也有七八分胜算。从荆州出兵比从汉中方便又快捷,对曹魏威胁更大,有威压之势,可直取宛城、许都。荆州物产丰厚,军需供应充足,足兵足食不成问题。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所以无功而返,重要原因就是少了荆州之援。所以,刘备兴兵伐吴夺回荆州,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加上关羽是刘备的患难兄弟,借此报仇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一句话:刘备同鞋头脑非常清醒,脑子没有进水,值得打赏,无可指责。

大家还应该注意一点,就是刘备伐吴,丞相军师诸葛亮并没有反对,也没有劝阻。只有赵云说了“国贼是曹操,不是东吴”,对刘备此举给予唱衰。孔明不说话就表示了默许,说明他内心也支持伐吴夺回荆州。这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重要条件,荆州不可没有,乃是决定胜负的砝码。出乎诸葛亮意料的是夷陵之败败得那么惨,久经沙场的刘备不应该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啊!

再者,如果夺了荆州,继续进兵,一举拿下东吴,则更好。那样就不需要“三足鼎立,联吴伐魏”了,而是凭据长江之险,南北对峙,积蓄力量,最后与曹魏决一雌雄。其统一中原,兴复汉室,可以少用十几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上讲,刘备童鞋真的成长了,他可以审时度势,调整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更快更好地实现兴复汉室的大目标。这样看来,刘备的战略眼光已经超过了孔明等人,的确有了称霸天下的气魄和能力。可顶可赞!

可是,夷陵之败的原因何在呢?

老郑以为,一是战前蜀汉中央没有很好地统一思想,没有把诸葛亮、赵云、李严吴懿等的观点意见统一到刘备的战略思想上来。刘备也没有耐心地把自己的意图讲给众文武,从而形成统一的行动纲领。于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变成了刘备个人的意气用事,焉能不败!

次之,诸葛亮没有做好战略谋划,对进兵用兵做出必要的安排设计。他好像置身事外一样,静观其变,对成败没有一番自己的思考。这说明孔明多少有一些私心,怕担责任。对错反正有主公刘备承当,自己何不落一个清净。所以,夷陵之败,诸葛亮难辞其咎!

还有就是先锋官的选择不慎重。这么大的一次战争,刘备必须有一个文武双全的先锋官。谁最合适呢?如果赵云要守巴渝为后援,那么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魏延。此人对荆州的情况比较熟悉,文韬武略都属一流,对付陆逊绰绰有余。汉中交给王平马岱等镇守料也无妨。当然,没有任命黄权作为军事参谋长,也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都没有充分做好,再加上刘备的临战轻敌,认为吕蒙甘宁已死,陆逊是无名鼠辈,不足为训,连营又札在沿江易燃的树林中,违背了起码的军事常识,凡此种种都无形中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我这么讲,您可能会笑我乱嘚吧,不过一事后诸葛亮而已。其实,就这也是高抬了在下。大凡后人评论三国,有几个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必当真,舌头之功而已。

更多文章

  • 司马懿死前留一计,千年后被农民破解,为何有人说他不如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司马懿跟诸葛亮就是一对生死冤家,活着时斗,死了还在斗。两人死前还各自留下一计互相掐斗。然而诸葛亮厉害就厉害在他所留的计谋,至今都没有能破解,而司马懿的计谋时过千年就被一个老农民给破解了,因此大家都笑称司马懿始终不敌诸葛亮聪明。时间约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左右,我国河南省偃师市的南蔡庄有一个姓杨的老

  • 小伍叔讲春秋战国之晋国(2)假道灭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这时候有两个地方临近晋国,一个是虢国,一个是虞国,一个是虢国,晋献公一直想吞并这两个地方,但是束手无措这两个地方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打一个地方,另外一个就会来救。如果两个同时打,双线作战,晋献公也没把握,这下怎么办呢?丞相荀息给他出主意,虞国国君喜欢美玉和

  • 夷陵之战时,如果讨伐东吴的是诸葛亮,他和陆逊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从战略上来讲,如果诸葛亮去讨伐东吴,很可能就是一场表面功夫。诸葛亮是最彻底的“联吴抗曹”一派。不管在《隆中对》中,还是在日常的行政中,诸葛亮的军事矛头,始终指向的都是曹魏集团!他在荆州镇守时,和对方的军政要员以及君主孙权,关系搞得都非常好,双方总是互派使节,互相问候。如果不是他入蜀协助刘备,荆州都不

  • 战国首席门客,连孟尝君都看走了眼,差点儿走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齐国孟尝君简介,田文孟尝君门客三千,孟尝君和门客完整版

    那时,冯谖听说孟尝君好客,就穿着草鞋去见他,孟尝君问:“先生远道而来,有什么能教我的呢?”这话说的很客气,没想到冯谖倒是很直白,说:“没啥可教的,我听说你待客人不错,因为我太穷了,就来投奔你。”孟尝君乐了,对这个人很好奇,说:“既然来了,就住下吧。”于是把他安排到三等人才住的地方。过了十天,孟尝君把

  •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匈奴出尔反尔西域都护誓死破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灭匈奴的豪言壮语,破敌兵的典故,匈奴人大发善心撤兵解围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原句是——“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汉朝西域副都尉陈汤代表都尉甘延寿,向汉元帝上表述职时说的一句话,说这话的时候,“犯强汉者”早已经被他们斩杀了。汉朝中期,匈奴分裂成了五个部落,其中亲汉的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最终胜出,占据了漠北。选择

  • 田单以即墨小城残兵,尽收齐国失地,为何赵奢说他不懂用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齐国田单简介,赵奢个人简介,王立群赵奢

    田单,出身于齐王的远房宗室,是齐湣王年间临淄的市掾。市掾,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市场秩序,并不是多大的官职,倘若不是“乐毅伐齐”,或许田单在历史上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吏。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诺大个齐国70余座城皆被燕军攻克,仅剩莒县和即墨两座孤城未被攻陷,临淄沦陷之际,田单带着族人逃向即墨,出发前他告诉

  • 夏侯惇的祖宗,从刘邦手中救了刘盈,为何又将他儿子拉下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我觉得应该是少帝刘弘,以及他的几位兄弟,毕竟他们真的是无辜的,作为高祖嫡脉,竟然就此断绝,怎能不令人心酸?而那个亲手将小皇帝从皇位上拉下来的人,他当时又是如何的心情呢?想当初,刘邦数次将自己的儿女踹下马车,都是夏侯婴救了他们,如今夏侯婴如此对待刘盈的儿子,他死后又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刘盈呢? 赶车的夏

  • 李牧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结局却令人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十大顶级名将李牧的胜利,赞扬战国李牧将军的诗词,李牧为何是四大名将之首

    将军李牧奉命驻雁门关,抵御匈奴。李牧英勇善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守势,匈奴人则依仗强大的骑兵,纵横奔驰,不把李牧放在眼里。[var1]雁门关一天,匈奴人把数百匹好马赶到河边洗浴,李牧在雁门关上远远望见,馋得心头痒,心想:“要是能把这数百匹好马夺到手,既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大杀匈奴的威风,多美的一桩

  • 张定边忠义无双,类似三国的关羽,陈友谅战败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熟悉明史的朋友,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发现时空好像穿越了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演义里的很多场景,其实都是明末时期出现的。比如说惊天地泣鬼神的赤壁之战,那一把大火的原型,其实就是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对陈友谅烧的那把大火。再比如说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其实正史上是没有的,可是罗贯中感佩陈友谅、张定

  • 战国时期著名的城濮之战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以至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城濮之战简介,城濮之战相关成语,城濮在哪

    [var1]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哀公,他派遣军队进攻齐国。但是,鲁国的军队在城濮(今山东省滕州市)遭到了齐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在长时间的战斗中,鲁国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无法攻下城濮。最终,鲁哀公决定放弃进攻,并返回了鲁国。城濮之战是我们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也是战国时期齐国崛起的一个标志。在这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