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南宋可以延续宋朝百年基业,南明却连几年都够呛?

为什么南宋可以延续宋朝百年基业,南明却连几年都够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170 更新时间:2024/2/6 11:29:15

同样都是我国古代后期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甚至明代疆域远比北宋还要辽阔,为什么南宋还可以为宋朝延续汉家百年基业,但南明却没几天就垮台了?

图为南明政权建立

遥看明太祖朱元璋从乞丐发家,创下如此阔大的家业,而宋太祖却只会“杯酒释兵权”造成了汉家两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从这个方面来看,明朝不比宋朝强得多?

就拿两个末代皇帝来说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恪守祖训“天子守国门”,宁死也不愿屈服,最终三尺白绫成了他一生最后的最后的光景。

而北宋末年的两个皇帝却在金人的大本营内苟活,还闹出了不少笑话,成为了历代君王的耻辱。

那为什么南宋可以东山再起,南明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呢?

1.最根本的原因:内部矛盾问题

北宋灭亡之时,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远远没有达到可以灭亡统治阶层的程度。

真正灭亡北宋的是外来入侵者,北宋与金朝作战失利,才被他们攻破了京城。

当时的北宋虽然也有很多流民作乱,甚至是农民起义,但这些都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对北宋朝政根本造不成威胁。

而明末时期的农民起义,才是明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

明朝的内部纷争动乱,是北宋没法比的。

甚至就连明朝的国都都是被闯王李自成攻占下来的,和什么所谓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可没什么联系。

内部矛盾的严重性,才是这两个汉家王朝最终走向不同结局最根本的原因。

2.民间势力对统治阶层的不同态度。

明末时期,由于各种势力之间的争权夺利,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抗清合力。

无论是皇族与宗室之间,还是农民起义军与明末政府军之间,他们都心怀鬼胎,各自对抗。

明末时期,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推翻清王朝,自己当皇帝。

哪怕是山海关失利之后,李自成也没有把清八旗兵当做主要敌人,与他们一起合作共同抵抗清八旗兵更是天方夜谭。

图为清朝入主中原

山海关之战结束后,李自成选择退守西安,然后他把矛头对准了南明地区所在的明朝东南地区。

哪怕在这个时候,李自成还率领他的军队,打跑了拥有接近三十万明军的左良玉

而宋朝虽然一直对外战争战绩都不好看,但是民间起义军一直都是宋朝皇室最忠实的拥护者,甚至哪怕南宋统治者都想要偏安一隅的时候,他们还想着兴复汉室,收复失地。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家军”和“八字军”,他们在抗击侵略者的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他们是“中流砥柱”都不为过。

与他们相比,明末农民起义军著名将领张献忠在清军南下的时候也并没有选择北上抗击侵略者,而是攻打湖南的长沙城。

逼得朱由榔和他的父亲南逃,朱由榔运气不好,在湖南东安县与父亲走失之后,随后便被大西军俘虏。

要不是混入大西军里的明朝官员的拼死保护,朱由榔甚至都捡不回一条命。

而朱由榔后来成为了南明政权的永历皇帝。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清军是否入关,起义军都只会和明朝军队死磕,因为他们的目的一直都是推翻大明王朝。

3.末代统治阶层的性质不同。

虽然宋朝因为“积贫积弱”而饱受后世人诟病,但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也算得上“人中龙凤”。

历史上真正的赵构文武双全,个人能力非常不错。

金军南下之时,曾扣押赵构在金营里长达十几天。

与赵构同行的官员都非常害怕,甚至有许多人顶不住压力失声痛哭,但赵构却不为所动。

金朝主帅对此都十分不解,还以为他是个假皇子。

而且在史书上,赵构的名声也很好。

史书上对赵构的描述是“天性聪慧,博闻强记”。

也正是因为赵构出色的个人才华,所以受到了宋徽宗的重任,很早就封他为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

野史《唐宋杂谈》上还说他记忆力也很强,能够每日读诵书籍数千字。

1126年春,金人包围开封府,强令宋朝亲王和宰臣前往军中议和。

北宋朝臣软弱,只能派宰相和亲王前去议和,甚至准备割让太原、中山和河间三地。

就在一起都商量完毕之后,却没有一个皇子敢担此重任,好在赵构勇敢无双,自请前往。

虽然在金营里面临各种刁难,但赵构始终不为所动,怡然自得。

后来,宋朝将领姚平仲率其部将趁着夜色偷袭了军人的大本营。

金朝主帅大怒,责备宋朝使臣没有诚意,并以他们的人身性命相威胁。

大臣张宗昌等人都非常害怕,跪在地上放声大哭,唯独赵构不吃这一套。

金朝元帅对此感到很诧异,在他眼里宋朝的皇子都是些胆小怕事的软弱公子,所以他认为赵构是一个假皇子,要求宋朝重新送一个“真皇子”,并遣返了赵构,赵构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后来迫于金朝的淫威,宋朝不得不换了一个“真正的皇子”前来谈判,五皇子肃王赵枢因此中了头彩。

而且相比于明朝的“王爷不能干政”,靖康元年的时候,赵构已经是“河北兵马大元帅”了。

等到金人第二次包围开封府,赵构已经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了。

这个时候的赵构已经是雄踞一方,掌握实际权力的“土皇帝”了。

而反观明朝这边就有些不堪入目了。

明朝的那些王爷们虽然一出生就有锦衣玉食,身边都被仆人好好伺候,但他们却几乎都没有在朝廷当职的经历,崇祯皇帝对他们更是从未重视过。

就拿南明永历皇帝来说吧,他之前从来没有在朝廷任职过,更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之后虽然也曾到过敌营(被张献忠的大西军俘虏),但要不是明朝官员的拼死保护,他甚至都活不到见父亲地那一天,更不可能逃到广西梧州。

后来他能成为监国,甚至登临帝位,君临天下,说白了都是靠地方官的保护。

因此,综上所述,南明和南宋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条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大明历》《明史》《明朝那些事儿》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苏州元和塘古窑确认为南宋“平江官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苏雁 姬尊雨)记者从2日召开的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文化价值与保护规划专家咨询会上获悉,专家论证后一致认为,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南宋“平江官窑”所在地。相关专家表示,这是苏州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对江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平江官窑”所在地之谜是陶瓷考古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之一。据南宋礼制文献《中

  • 古代有一文盲皇帝,一生写了2首诗,力压乾隆4万首,很多人都背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写诗的劳模,应该算得上是乾隆了,他的一生中写下了4万多首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乾隆从15岁开始写,一直到他87岁离世,那么一天下来也要写1.52首,而唐代收录的《全唐诗》一共4.8万首,乾隆几乎以一个人,就匹敌了诗文化最为丰富的唐朝。然而让人遗憾的事情在于,乾隆的诗文保存下来,

  • 南明实力强大,为何满清入关,北方无人响应?崇祯此举,尽失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4月,李自成亲率10万大军攻打吴三桂,吴三桂放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惨败,短短6个月,清军便攻占北京城,入主中原。明朝灭亡后,大明后裔在南方迅速建立起小朝廷,清军入关时,南明小朝廷还掌握这半壁江山,为何北方的汉人,不与南明王朝里应外合,将满清赶出中原呢?原因有三,根本原因还是崇祯

  • 古代帝王权力争夺残酷,光绪皇帝不杀慈禧?只因后果他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问题是害人容易,消除后果难。先不说慈禧统治清政府多年,党羽遍布朝廷,就光绪本人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他不能杀慈禧。一、孝为先光绪可以登上天子宝座,毫无疑问是慈禧的帮衬。是以光绪才称慈禧为“亲爸爸”。在变法之前,两人的母子联系相当密切。此外,清朝还宣称以孝治天下。慈禧对于此事也相当清楚,在慈禧拿回大权后

  • 我们古代历史10大有钱人:和珅只排第2,第1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富甲天下,富可敌国,那你们知道古代最富有的人是谁吗?今天带大家看看我们古代十大富豪(不包含皇帝),看看有谁榜上有名,看看他们究竟多有钱吧!第10名:陶朱公-范蠡范蠡身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商人)、道家学者资产: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楚国人,后投

  • 南宋皇帝的头骨,被元朝制成酒器炫耀百年!朱元璋的做法让人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末年,宋徽宗听从一些奸臣的建议联金抗辽,尽管最后灭掉了辽国,却也被金人打败致使北宋灭亡。而南宋的灭亡方式和北宋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盟友变成了蒙古,对手则换成了金国。如果南宋吸取北宋的教训,或许不会灭亡,至少不会灭亡的那么快。按照正常的逻辑,弱者只有联合弱者才能对抗强者,但是两宋末年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 清朝的一条法律,一直沿用到1971年才被废除,曾让许多人羡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法律确保着一个国家能否正常运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它就相当于计算机的运行程序。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宣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宣扬“法治”的法家,后来也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内核。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改朝换代之后,前朝的法律大多都会被修改,以切合当下的需要。但清朝

  • 《长安少年行》,有《大宋少年志》的味,却没有它的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初看《长安少年行》这个故事结构,会发现其实它与之前热播的《大宋少年志》竟然有些类似。在《大宋少年志》中,也是有元仲辛、赵简、王宽、薛映、韦衙内、裴景六个人,进入秘阁学习,组成“七斋六子”,守护大宋的故事。只不过相对于《大宋少年志》的成功,《长安少年行》虽然有《大宋少年志》的味,却没有它的骨。新人出演

  •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张居正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他向皇帝提交了题为“归政乞休”的奏疏,把摄政的权力归还皇帝,乞求退休。也许是内心的迫切愿望,这篇奏疏写得很动感情: 臣一介草茅,行能浅薄,不自意遭际先皇,拔之侍从之班,畀以论思之任。壬申之事(指隆庆六年穆宗顾命之事),又亲扬末命,以皇上为托。臣受事以来,夙夜兢惧,恒恐付托不效,有累先帝之明。又不自

  • 古代奇技淫巧的五个发明,其中一个慈禧爱不释手,今全部失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奇技淫巧”这个指的便是十分新奇的技艺或是作品,让人着魔。在古代受环境影响,科技手段远不及现代社会,但先辈们却利用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许多东西,即使现代科技也没有办法破解。也正是因为古人的奇思妙想,世界上诞生了对现今社会影响巨大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这些东西的存在大幅度地推动了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