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谦一代忠烈,为明朝延续两百年国运,为何明英宗还是杀了他?

于谦一代忠烈,为明朝延续两百年国运,为何明英宗还是杀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1 更新时间:2024/2/6 11:18:10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并且对王振说的每一句话都信赖有加。

而王振本人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不顾大明王朝实际情况,力主明英宗御驾亲征,想要一举征服瓦剌,建立功名。

只可惜,王振想的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瓦剌一战,明军大败,不仅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的家底全军覆没了,连跟随英宗出战的五十二名文武大臣也全部战死了。

最后,明英宗兵败被俘,束手就擒。

图为瓦剌胜利班师

这一战结束后,大明的北方防线全面崩塌,北京门户也被打开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铁骑,新生的大明王朝即将迎来末日。

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代名将于谦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否定了一干大臣迁都的要求,带领明军将士和城中百姓守住了北京城,给大明保留了最后一份尊严。

但受挫的瓦剌并不甘心止步于此,他们想要利用明英宗逼迫于谦就范,要求明朝给予财物,同时要求大明割让宣府、大同等城市。

面对威胁,于谦没有选择就范,而是果断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

最后在于谦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瓦剌的阴谋最终被粉碎,明朝也终于转危为安,汉家社稷有了复兴的希望。

图为于谦剧照

至于明英宗复辟之后冤杀以于谦为首的忠臣导致大明军政受挫,那都是后话了。

因为于谦为官正直,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对于挽救大明的的江山社稷居功至伟,因此他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听说于谦被处死之后,京城百姓纷纷扼腕叹息,并且夹道相送,哭声震天动地。

于谦行刑的那一天,曹吉祥有一个人官职为指挥的部下名叫朵儿,把酒泼在于谦冤死的地方,来祭奠他。

曹吉祥大怒,亲自鞭打了朵儿,但是朵儿不为所动,第二天还是依旧如此。

那么,于谦对大明居功至伟,并且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明英宗为什么还是要杀死于谦呢?

1.明英宗的个人原因

虽然杀掉于谦,不仅是全天下的百姓不同意,就连朝中有点良心的大臣也坚决反对。

即使杀掉于谦这件事情做的很不仗义,但是历史上哪个君主仗义呢?

图为明英宗兵败

从明英宗一意孤行讨伐瓦剌这一件事情就能看出来,他眼里根本没有天下百姓,更没有朝臣。

明英宗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从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虽然于谦拼死拼活的守住了大明,保全了社稷,但他对明英宗个人有什么恩情么?

土木堡之变以后,于谦力劝孙太后另立朱祁钰为皇帝,根本就不管朱祁镇的死活。

哪怕后来瓦剌以明英宗的性命为要挟,于谦心中也只有山河和人民,对明英宗的命运不管不顾。

图为于谦守京城

虽然从大明山河的角度来看,于谦确实居功至伟,以一己之力守护了大明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但是于明英宗个人而言,他又有什么功劳呢?

站在明英宗的个人角度来看,这个时候的朱祁镇心里应该是恨透了这个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人。

虽然后来在迎回朱祁镇的时候,于谦出了不少力气,但为了取得朱祁钰的支持,于谦再三保证:不会让朱祁镇复辟做皇帝。

从这里看,于谦于朱祁镇还是有功劳的。

图为大明风华剧照

但问题在于: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并没有让他过好日子,而是把他囚禁在南宫,过了七年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

这个时候的朱祁镇恐怕认为自己还不如不回来,死在瓦剌营中都比这强的多。

因此,朱祁镇对于谦本来心存的一点点感激也化为了乌有,只剩下了厌恨。

PS:在南宫生活的朱祁镇真的很惨,大门被景泰帝上锁灌铅,每日都有锦衣卫严密监视。

为了防止有人在南宫偷偷联系朱祁镇,景泰帝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周围的树木都砍光了。

在这里朱祁镇的生活很差,饭菜都是通过一个小洞递进去,过得连狗都不如,比起漠北时期的待遇更是不如。

在漠北时期,据当时朱祁镇身边的侍奉人袁彬记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镇以礼相待,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

而在南宫这里,为了补贴家用,朱祁镇最爱的钱皇后不得不支撑着残破的身体做一些女红。

这七年里,朝堂中的所有大臣为了明哲保身,都没有前来看过朱祁镇。

景泰三年,朱祁钰执意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也没有大臣出面阻止,其中包括于谦。

其实单论个人能力而言,朱祁钰绝对比他的哥哥要强多了,皇位也只会是他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朱祁钰病重,而且独子又死了,一下子朝堂之上的风气就变了。

支持朱祁镇复辟的墙头草们如雨后的春笋一般茁壮的成长了起来。

2.支持朱祁镇的一派方面

支持朱祁镇的这些人大多都视于谦为死对手,他们日日夜夜都想要搞垮于谦。

因为于谦个人正直、廉洁,不仅违反了他们官场的规则,而且还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他们迟迟不对于谦动手的原因是于谦在官场上的个人威望太高、功绩也非常卓越。

而这些人拥立明英宗继位成功之后,于谦的这些优势就变得不那么举足轻重了

因为明英宗能够复辟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那对于他们的要求,明英宗就怎么会拒绝呢?

而且英宗复辟之后,朝堂上的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于谦为绝对首脑,另一派则是新兴的石亨、徐有贞等复辟功臣。

明英宗很自然地就倒向了本就倾向于自己的石亨一派了。

3.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说

当时的瓦剌危机已经解决了,大明王朝也重新转危为安。

此时杀掉于谦,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况且以明英宗的个人眼光看,他也不会在乎瓦剌会不会继续入侵。

事实也证明,杀掉于谦之后,尽管明英宗受到了世人的诟病,但大明王朝并没有因此遭受什么威胁,更没有因此灭亡。

而如果不杀于谦,明英宗就会失去石亨等人的支持,朝堂之上也会出现两派内斗的局面,甚至整个大明王朝都会受到影响。

而且于谦本人性格十分刚烈,与明朝群臣关系都不怎么好,就算明英宗不杀他,其他大臣也容不下他。

于谦确实是明朝的忠臣,更是一代名臣,但他忠于的是大明的江山,忠于的是汉家社稷,并不是忠于明英宗个人。

明英宗与于谦的个人矛盾自一开始便无法调和了。

最终,于谦及当初拥立朱祁钰的诸臣,太监被杀,朱祁钰被废为郕王。

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

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把朱祁钰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

因此,朱祁钰也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称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为天顺元年。

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败笔:

土木堡之变和杀于谦,这两件事是怎么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称赞的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大明历》《明史》《明朝那些事儿》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南宋可以延续宋朝百年基业,南明却连几年都够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同样都是我国古代后期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甚至明代疆域远比北宋还要辽阔,为什么南宋还可以为宋朝延续汉家百年基业,但南明却没几天就垮台了?图为南明政权建立遥看明太祖朱元璋从乞丐发家,创下如此阔大的家业,而宋太祖却只会“杯酒释兵权”造成了汉家两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从这个方面来看,明朝不比宋朝强得多?就拿两

  • 苏州元和塘古窑确认为南宋“平江官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苏雁 姬尊雨)记者从2日召开的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文化价值与保护规划专家咨询会上获悉,专家论证后一致认为,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南宋“平江官窑”所在地。相关专家表示,这是苏州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对江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平江官窑”所在地之谜是陶瓷考古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之一。据南宋礼制文献《中

  • 古代有一文盲皇帝,一生写了2首诗,力压乾隆4万首,很多人都背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写诗的劳模,应该算得上是乾隆了,他的一生中写下了4万多首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乾隆从15岁开始写,一直到他87岁离世,那么一天下来也要写1.52首,而唐代收录的《全唐诗》一共4.8万首,乾隆几乎以一个人,就匹敌了诗文化最为丰富的唐朝。然而让人遗憾的事情在于,乾隆的诗文保存下来,

  • 南明实力强大,为何满清入关,北方无人响应?崇祯此举,尽失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4月,李自成亲率10万大军攻打吴三桂,吴三桂放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惨败,短短6个月,清军便攻占北京城,入主中原。明朝灭亡后,大明后裔在南方迅速建立起小朝廷,清军入关时,南明小朝廷还掌握这半壁江山,为何北方的汉人,不与南明王朝里应外合,将满清赶出中原呢?原因有三,根本原因还是崇祯

  • 古代帝王权力争夺残酷,光绪皇帝不杀慈禧?只因后果他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问题是害人容易,消除后果难。先不说慈禧统治清政府多年,党羽遍布朝廷,就光绪本人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他不能杀慈禧。一、孝为先光绪可以登上天子宝座,毫无疑问是慈禧的帮衬。是以光绪才称慈禧为“亲爸爸”。在变法之前,两人的母子联系相当密切。此外,清朝还宣称以孝治天下。慈禧对于此事也相当清楚,在慈禧拿回大权后

  • 我们古代历史10大有钱人:和珅只排第2,第1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富甲天下,富可敌国,那你们知道古代最富有的人是谁吗?今天带大家看看我们古代十大富豪(不包含皇帝),看看有谁榜上有名,看看他们究竟多有钱吧!第10名:陶朱公-范蠡范蠡身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商人)、道家学者资产: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楚国人,后投

  • 南宋皇帝的头骨,被元朝制成酒器炫耀百年!朱元璋的做法让人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末年,宋徽宗听从一些奸臣的建议联金抗辽,尽管最后灭掉了辽国,却也被金人打败致使北宋灭亡。而南宋的灭亡方式和北宋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盟友变成了蒙古,对手则换成了金国。如果南宋吸取北宋的教训,或许不会灭亡,至少不会灭亡的那么快。按照正常的逻辑,弱者只有联合弱者才能对抗强者,但是两宋末年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 清朝的一条法律,一直沿用到1971年才被废除,曾让许多人羡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法律确保着一个国家能否正常运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它就相当于计算机的运行程序。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宣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宣扬“法治”的法家,后来也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内核。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改朝换代之后,前朝的法律大多都会被修改,以切合当下的需要。但清朝

  • 《长安少年行》,有《大宋少年志》的味,却没有它的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初看《长安少年行》这个故事结构,会发现其实它与之前热播的《大宋少年志》竟然有些类似。在《大宋少年志》中,也是有元仲辛、赵简、王宽、薛映、韦衙内、裴景六个人,进入秘阁学习,组成“七斋六子”,守护大宋的故事。只不过相对于《大宋少年志》的成功,《长安少年行》虽然有《大宋少年志》的味,却没有它的骨。新人出演

  •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张居正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他向皇帝提交了题为“归政乞休”的奏疏,把摄政的权力归还皇帝,乞求退休。也许是内心的迫切愿望,这篇奏疏写得很动感情: 臣一介草茅,行能浅薄,不自意遭际先皇,拔之侍从之班,畀以论思之任。壬申之事(指隆庆六年穆宗顾命之事),又亲扬末命,以皇上为托。臣受事以来,夙夜兢惧,恒恐付托不效,有累先帝之明。又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