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曹操,身为一代雄主,也生出天下英才不能都为其所用的感慨。尽管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他生平所见,依旧有三位大才令他念念不忘。这其中,一人差点颠覆了曹操的霸业,另外两人则给他带来严重损失。
首先要说的是沮授。最初,沮授在韩馥手下做事,但并不受重视;直到袁绍入住冀州,沮授才感觉到自己的一腔抱负,得以有施展的空间。沮授于袁绍,便相当于荀彧对曹操的重要性。在袁绍平定河北四州的过程中,沮授的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
但比较遗憾的是,沮授一些上等计策,袁绍都没怎么采纳。比如他在曹操迎奉天子一年之前,也提出过“挟天子”的打算,但并没有被袁绍采纳。试想一下,倘若袁绍得汉献帝,曹操的霸业很有可能就此倾覆。
袁绍当时的地位有多大呢?就连曹操身出兖州,也只是在他羽翼下图存的。汉献帝被迎奉至许都后,曾册封曹操为大将军,这笔袁绍的太尉还要高了半头。因此袁绍听说之后,十分不喜,而曹操又赶紧将大将军让出,以平息他的怒火。
可想而知,一旦袁绍拥立天子,他的起步自然要高很大一截。那时候的曹操想要再独立出去,便万分苦难了。只可惜,袁绍对汉献帝很反感,他甚至联合韩馥等人,打算重新拥戴幽州牧刘虞为帝。后者不允,袁绍这才作罢。这么一来,反倒是便宜了曹操。
官渡之战期间,以沮授为首的河北派谋士遭到以郭图为首的河南派谋士打压,导致他的很多高明计策,并袁绍弃之不用。比如颜良、文丑之死,又比如分兵进攻之计,沮授都已经提前为袁绍打了招呼,但都被后者一一弃用。
官渡之战取胜后,沮授作为一介俘虏,落入曹操之手。由于他拒不投降,又想着逃回河北,很快便死在了曹营。见沮授如此,曹操感慨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后来的史学家胡三省见此,也反向吐槽:“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
接下来是陈宫与法正,他们都重创过曹魏集团。先说说陈宫,他对曹操的创业之路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当初兖州境内纷乱,陈宫与张邈力排众议,将曹操迎至兖州,从而给了他一块栖息之地。
曹操在来到兖州后,不仅得到三十万精锐青州兵,更是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地盘。只是曹操当时的行事手段还有些激烈,他入主兖州后,擅自将名士边让杀死,这导致陈宫等人心怀忧惧。
后来曹操外出征讨徐州,陈宫却联合兖州众豪强将吕布迎奉至兖州。一时间,曹操在兖州的统治只残留下了三个小县城。好在程昱、荀彧二人反应及时,还保住此三地,从而为曹操争取了翻盘的机会。
曹操击败吕布后,将陈宫擒获。后者拒不投降,曹操无奈,只好将其处死。《三国志·吕布传》注引《魏略》记载:“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可见曹操对陈宫,依旧有很深的感情在内。
再来看法正,这可是位奇才。如果说刘备对诸葛亮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他对法正则是“言听计从”。对此,诸葛亮曾经自愧不如,言刘备东征,能改变其心意的,只有法正。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当初曹操与法正在汉中对峙。刘备为鼓舞士气,亲自走到两军阵前,众人皆苦谏不果,唯有法正冲了出去与刘备正面箭雨,后者无奈,只得再退了回来。
刘备信任法正,不仅是因为他深切懂得自己的心思,更是因为法正在刘备入蜀与汉中之战中都立下了突出贡献。刘备得益州后,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跃成为蜀汉集团中最风光的谋士。
就连曹操,也对法正在汉中之战的表现表示叹服。《华阳国志》中提到,曹操在汉中屡遭挫折,于是感慨道:“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不久之后,曹军人困马乏,无力再继续坚持下去,曹操只好单方面撤出汉中,就此给蜀汉留下了一处防御曹魏进攻的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