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次在别的问题中说过,李严不是用来约束诸葛亮的,也约束不了诸葛亮。他只是一个摆设,是刘备用来告诉益州人自己的政权一视同仁,绝不只是偏袒旧部,仅此而已。先来看看所谓李严制约诸葛亮的理由,也就是《三国志•李严传》里写的:(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很多人借此认为,刘备的遗民命,诸葛亮掌政务、李严掌军事。所以李严可以制衡住诸葛亮。其实大错特错了。关键就在最后四个字“留镇永安”。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蜀国面临的问题。当时的蜀国是由荆州,益州,和蜀地这三方势力的组成。蜀国内部阶级矛盾,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洲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章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是蜀地的集团(这是蜀国本地的实力。)蜀汉四相全是荆州人。受联和拉拢的是东洲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当然了,前期你拥有荆州,益州和蜀地,这三方势力力的矛盾并不明显。自从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败于夷陵,元老死伤惨重,无力继续压制强大的属地集团。所以必须联合东洲集团三方,长此以后矛盾日渐突出,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托孤之时做出了任命诸葛亮为政托孤大臣,任命李岩为副托孤大臣。去主要的目的就是拉拢东洲集团。
从刘备的托孤安排上看,因为少主年幼,诸葛亮作为相父,一号辅臣,主持全面工作这个是明确的,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副手,二号辅臣,分管军事工作,具体负责东部战区防范东吴。诸葛亮和李严就是正副职的工作关系。刘备之所以这样安排,特别是对李严的使用,还是通盘考虑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后,不得已作出的决定。首先是干才难得。前面讲了,李严无论是在地方主政,还是在刘备身边工作,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工作能力和军事造诣,对刘备也非常忠心,工作履历完整。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当托孤重臣之一呢?刘备是想在李岩和诸葛亮之间形成一个军权分立的模式,让智力平庸的刘禅坐于其中,调停他们俩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模式,将一切事情摆在明面上,没有暗地里的阴谋,确保蜀汉政权能得以延续。综上所述,刘备可能仅仅是用李岩的才能来负责自己的,儿子刘禅罢了,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