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中期,皇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由于储位斗争双双被废黜,嫡三子李治在其舅父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捡漏成为了皇太子。但李世民一直不喜欢幼子软弱柔懦的性格,他一度打算用庶出的李恪取而代之,但长孙无忌极力阻止,此事因而作罢,而长孙无忌因此也在内心深深妒忌和愤恨李恪。
李世民活着时,长孙无忌谦卑低调,对李恪的恨意也隐忍得很好。李世民离去后,长孙无忌被他托孤,成为李治的辅政大臣,朝政完全掌控在他的手中。李世民的爱女高阳公主等一帮皇亲国戚对长孙无忌专权看不惯,也不喜欢李治那种软弱的作风,于是撺掇着谋反。不过他们也就是一帮只会打嘴炮的花架子,三下两下就被人告发。
这个谋反案性质恶劣,当然是由长孙无忌亲自负责审理。但是在办案过程中,长孙无忌刻意把无辜的李恪等牵涉罗织进案件,污蔑其谋反。李恪含冤离去,临伤前诅咒道:如果地方社稷有灵,长孙无忌罪当灭族!李恪被逼离去后,他的儿子们被流放岭南、女儿们被幽禁守陵,连同母弟弟李愔也受到牵连被贬流放。
高宗年间长孙无忌垮台后,李恪初步平反,他只被追封为郁林郡王,而不是亲王,看来高宗李治对李世民曾经的易储心思也还是心有芥蒂。唐中宗神龙复辟之后,李恪这时才彻底平反,被追封为司空、吴王,并且重新改葬。李恪的后代在唐宗室中颇有作为,曾出过贤相李岘。
长孙无忌由于公器私用、诬陷皇子,害伤一大帮人,这件事办得太不地道。他后来被弄权的武后逼伤后,他的家族也遭遇到了被伤害和流放的悲惨命运。可身为太宗头号功臣的长孙无忌,史书却没有给与他同情和怜悯,反而认为他是自作自受,这些都是陷害李恪的报应。读到这段历史时,也为李恪惋惜,曾犀利吐槽:“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