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良机后,经过李继迁、李德明父子两代的经营,党项人在银夏统治已深入人心,更何况继承父祖基业的李元昊,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大宋西北边境从此永无宁日、陕西腹地也在其威胁之中……不过党项毕竟是一个文化、科技落后的部族,虽然也学着汉人的方式建制称号,但总是未脱散漫习气,本来还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王国。直到一个北宋士人叛投于李元昊,才让其真正凝聚起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此人就是张元。此人本是陕西华山脚下华阴县的士子,他的姓氏是真的,本名却已湮没无闻,这个单名“元”是后来改的。
他之所以要改这么一个单名,是为了与好友吴昊的名字相映成趣,一“元”一“昊”两个生造的名字足以引起党项首领李元昊的注意。如此煞费苦心,就是为了要另投明主,以报自己在大宋怀才不遇、走投无路之仇。这张元作为饱学士子,在陕西省试中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在京师又顺利通过了会试,离鲤鱼跃龙门的进士及第就差殿试这一步了。不料他殿试文章虽做得花团锦簇,却被主考黜落,给他来了个冷水淋头。宋朝科举与后来的明清不同,是没有所谓“举人”这个等级的,士子一旦落第,下次考进士又要重新再过省试。
心高气傲的张元在殿试失利后,又想到西北边镇去给地方官做幕僚,希望立下战功后走举荐的路子入仕。不料被当地县令诬为西夏奸细,关起来严刑拷打,好不容易才脱困,走投无路又怨恨满腔的张元,决意去投奔李元昊。但后者位高权重,也不是他想见就那能见的。于是他就约上一个姓吴的好友,将两人的名字改成一“元”一“昊”,这样终于得到了李元昊召见。张元与李元昊一番倾谈,用自己的言辞和胆略将之打动,并被引为心腹。
此时李元昊虽然僭号称帝,意图与宋辽两国并立,但自身战略目标并不清晰。而饱读诗书的张元,为他做出了下一步的详细规划:那就是一方面在河西、河湟方向大力拓展,在扩张疆域的同时让党项人有更多的回旋空间;另一方面就是设计打残大宋西军,占据陕北形胜之地,伺机全取陕西、占西安为新都,进而窥视中原。作为一个正宗的陕西人,张元在明知道他的规划会给家乡人民带来多大灾难的程度上,仍然全力推动其步步实施。
为了保证西夏侧翼安全、给予宋军更多牵制,张元又主导了对契丹的外交活动,用口头服软的方式求得契丹人对其西北攻势的谅解。万事俱备之后就是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连捷,西夏将文臣领兵的大宋西军打得落花流水,大有兵临长安之势。不过宋军在陕北兵寨无数,就算野战失利,西夏要一城一寨的打过去也超过了它此时的军力国力,最终还是只能见好就收。传说中张元曾写“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的打油诗来羞辱宋人边帅,这样格调低下的诗句却不像以名士自居的张元手笔。
不过张元在西夏虽或重用,也算是出了一口气,但其内心无疑是苦闷的。因为李元昊的国策是以夏变夷,也就是尽量抛弃汉人的文明、恢复党项传统的野蛮强悍习俗,以免汉化的党项人失去了战斗力。张元不能改变这一大势,加上晚年的李元昊刚愎自用、残暴不仁,让他觉得大志难酬,最后在苦闷中病死,不知道其临终时有否后悔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