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堪称是“一剑封喉”,直至八爷党的钱袋子。
其实,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此时的康熙或许并不知道国库科的真实存银情况,而他个人账户上还有200万两银子的存款。
这200万两银子,称得上是康熙应付一切危机的最后“棺材本”。
有了这笔银子,康熙才会在雷光电闪的朝堂之上,气定神闲地站立着。
后来康熙在接待因为胤禛追比国库欠款,而跑到皇宫来上访的老臣之时,曾经说过,万一胤禛他们在江南筹款不利的话,这200万两存款将会交给胤禛拿去赈灾。
可见,彼时的康熙从内心底也并不看好胤禛一定能够从八爷党势力盘亘的江南,筹集到银两。
试想,曾经的康熙经历过金戈铁马、经历过血雨腥风,什么恶劣场面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枭雄豪杰没有败在他的手下。
然而,此时的康熙却不得不对任伯安这类既得利益者进行妥协。
个中缘由,除了因为康熙年过半百,已然失去了年轻时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之外,也是因为在康熙稳定统治的这几十年来,滋生了很多类似于任伯安那样的蟊贼,他们攀附于各种势力圈子,以攫取利益为目的,相互勾连、罗织,如同不计其数的病菌,一起吸附在整个清王朝身上,不断蚕食着整个帝国的精血。
他们不是单独一个个体,而是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足以左右整个帝国的命运。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克”。
康熙治下的清王朝,之所以会走到如今这个局面,说到底是这个帝国既有的制度、体系,已经成为那些蟊贼们滋生、繁衍的温床。想要破除这个局面,需要破除太多太多。
面对这些,康熙自感力不从心。
而放眼他的身边,无论是贴身的皇子,还是被他依赖的朝臣,似乎都无法完成康熙的这个决心。
就拿国之储君——太子胤礽来说,这个被康熙苦练了三十多年的小号,眼下看来已经被练废了。
康熙自己一生纵横万里,自信人生三百年,然而这些慷慨豪迈的品性,却在胤礽身上一点也看不出来。
在国家遭遇重大灾害的时候,胤礽却想不出一个应对之策。
所以,他最后走向被废,是注定的。
其他皇子也是各有各的心思,眼下康熙暂时还无法看出他们当中谁能够担此大任。
至于百官之首、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从他在后面剧情中的表现来看。年迈的他,已经将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安排布局佟氏家族的荣耀如何延续下去,对于那些需要躬身入局、大刀阔斧开展的变法革新,佟国维更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最后,康熙站在自己当年亲笔撰写的对联下,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其内心是无比孤独的。
蓦然间,他发现原来整个国家,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在为国事操心,而他身边连一个可以真正依靠、分忧的人都没有。
这种孤独感,简直令他脊背发凉。
康熙百年之后,这个国家将交付于谁呢?它的命运将是如何呢?
自信了几十年的康熙,或许在此刻才明白,原来在天意、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无力的。
随后,画面一转。
大雨滂沱中,康熙乘坐着马车,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
马车上只有不久前刚和胤礽温存过的妃子郑春华陪伴着他。
康熙的心情,也宛如这马车轮子艰难地碾过泥水坑那般,糟糕透顶。
电视剧通过这样一个镜头,或许是想表达康熙为了国事日夜操劳的沉重心情。
然而,以郑春华的视角来看,眼前的康熙皇帝,是让她又敬又怕。
她一个弱女子,和心里装着一座江山的康熙之间,实在是无法建立起什么情感交流。
面对一脸深沉的康熙,郑春华显得无所适从,只能在一旁机械地、小心翼翼地服侍着。
此刻,郑春华的心,也许早已飘到懂得怜香惜玉的胤礽那边。
这短短的几秒钟镜头,什么都没说,但是却似乎告诉了每个观众太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