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控制的诸多岛屿
国外的领土面积约为37.8万平方公里,除了北海道、本州、四国以及九州这四座主岛,国外实际管辖下的土地还包括四大岛周围6800多个星罗棋布的小岛屿,这些岛屿从东北向西南,一直延伸到我国台省的东部。在古代国外的领土面积并不是现在这样,在这些岛屿上分布着很多不同的势力。
根据近代考古研究发现,在3万-10万年前开始就有古人类在国外诸岛上活动。在国外的神话故事中,1万多年前国外进入绳文时代,绳纹时代持续了很久,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绳文时代结束,这一时期在“渡来人”的影响下,国外诸岛上的文明得到了质的发展,进入了弥生时代。
在古代国外被称为“倭国”,在日语中“倭”跟“大和”发音一样,因此“倭”也可以指代国外,后来在元明天皇时期“大和”才正式代替了“倭”。国外曾经是我国的藩属国,因此在我国很多的古籍中都有对“倭国”的记载。
“渡来人”是古倭国人对外来者的称呼,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国外等地方的人曾向国外离开过。渡来人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当时的倭国,他们带去了大量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对当地发展和国外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外送给清朝的两座岛屿
唐朝时期国外曾频繁向我国学习,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本国建设,让国外能够快速发展起来。而我国古代藩属国众多,它们定期向宗主国纳贡,以此来接受宗主国的保护,并可以顺利的从宗主国这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联系。
曾经在国外与我国之间还有一个叫做琉球的地方,史称琉球王国。琉球王国位于琉球群岛上,这是一片延绵1000多公里,总面积3611平方公里的群岛。琉球王国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交通枢纽上,对外贸易非常的发达,曾被誉为“万国津梁”。
琉球群岛上曾经有三个地方,名字分别叫做山北、中山、山南。琉球诸国将明朝视为宗主国,与明王朝确立了藩属联系,在我国古籍《明实录》中也有关于琉球诸国的记载。公元1429年琉球诸国统一成为琉球王国,与我国藩属联系不变,一直持续到了琉球王国灭亡。
国外与琉球作为邻国,随着国外的国力逐渐强盛,它开始走上了扩张领土的道路。1609年国外萨摩藩入侵琉球王国,将领桦山久高率军击败琉球军,琉球国王尚宁被俘,被迫签订《拟十五条》,从此拉开了国外对琉球的统治。彼时的琉球王国还是明朝的藩属国,这也造成了独特的“一国两属”状态。
我国古代的藩属联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尽量避免插手藩属国内务,是一个种较为平等和平的联系,甚至有藩属国曾想要并入宗主国称臣,但最后也被拒绝。一些比较小的藩属国虽然会向宗主国进贡,但反过来却接受了宗主国数倍的馈赠,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国外与琉球王国的联系却不同,国外最终的目的是将琉球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此国外曾多次向琉球施压,要求其进行“变化”,并擅自对琉球进行封锁,例如封锁港口,限制琉球的与他国交流,让琉球王国废弃我们年号,进行日式变化等等,以此来逼迫其就范。
面对来自国外的压力,琉球王国也想要奋力反抗,并寻求清政府的帮助。为防止琉球问题变得复杂,1879年国外单方面改琉球为冲绳县,以此来销毁琉球王国存在了历史,不久之后琉球王病逝,琉球王国也随之灭亡。
逃亡出来的琉球人也希望清政府能够与国外进行交涉,但彼时的清朝对国外已经没有了绝对的优势,为了提高谈判的成功率,李鸿章想到了借助国外人的办法,邀请了当时的国外前总统格兰特出面调解。1879年3月3日,李鸿章与格兰特一起前往国外,格兰特认为国外吞并琉球的行为侵犯了清朝的海上权益,而实际上国外的行为也有损国外的利益。经过交涉,在1880年3月国外向清政府提交了一份“分岛改约”的提案。
按照这份提案的内容,琉球诸岛将会被划分成两部分,其中比较肥沃的北部以及中部岛屿国外势在必得,因此属于国外一方。而南部的宫古群岛,八重山群岛则割让给我们,但需要附加一些条件。宫古岛是宫古列岛的主岛,面积158.6平方公里。八重山群岛位于宫古群岛西面,面积10多平方公里。
这份分岛的提案对琉球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他们极力反对这份提案,琉球大臣甚至自刎以示决心。最终清政府拒签《琉球条约》,琉球问题也只能暂时搁浅。
对于琉球问题李鸿章也深陷两难,清政府中有支持马上同意琉球分岛的,但也有人认为就这样分岛非常草率,日后必成大患。
最终李鸿章认为目前清朝的国力并不足以应对来自各国的压力,不能对国外采取强硬的态度,但也不能就此接受国外的诸多要求,因此李鸿章只能左右逢源,想要等待事态发展,或拖到将来有能力再解决琉球问题。
因为国力有限,李鸿章只能采用拖延的办法,想要等待时机,但最终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彻底失去了谈判的能力,琉球问题也就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