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390年,朱元璋要把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行刑前李善长拿出免

1390年,朱元璋要把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行刑前李善长拿出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21 更新时间:2024/2/6 11:21:03

李善长仔细一看,吓了一大跳。

只见金牌后面赫然写着“免死,除谋反大逆”几个大字,这是李善长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时李善长只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早看看这块免死金牌,自己天真的以为有免死金牌在手,什么样的罪过都可以免死。

最终,李善长一家70多口都被朱元璋斩首示众。

李善长是濠州定远人,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之一,自幼饱读诗书,展现出极高的才能。在40岁时,他投奔朱元璋,很快以出众的学识得到朱元璋赏识。

李善长建议朱元璋学习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的用人之策,从而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之后,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的计策,开始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低调行事,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

他对内稳定发展,对外韬光养晦,吸引了大批的民众投靠,势力得以快速提升。

在此期间,朱元璋的精力主要放在处理一些政务上,这也使得李善长的才能得以突显,帮助朱元璋将政务之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从此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通过几年的发展,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朱元璋开始主动出击,后方的事情主要交给李善长负责,在李善长的管理之下,朱元璋的后方十分稳固。

朱元璋攻占应天府,名望及实力又大大增加。之后又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取胜。

在此期间,朱元璋的地盘逐步扩大,李善长始终将朱元璋的地盘治理的井井有条,免除了朱元璋征战的后顾之忧。

李善长虽然没有征战之功,但是在朱元璋的心里,他的功劳一点不比擅长征战的徐达、常遇春等人小多少。

1368年,大明立国,朱元璋称帝。在论功行赏之时,朱元璋选出了功劳最大的六个人封其为“国公”,其中李善长排在第一位,要比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开国名将还要靠前。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亲手给李善长颁发了丹书铁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免死金牌”。

因此,李善长即使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器重程度。

在大明前期时,李善长任宰相一职,权倾朝野。后来李善长因其年龄太大,没有精力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想要告老还乡,随即推荐胡惟庸接替自己的宰相之职。

朱元璋就谁来继任宰相之事询问过刘伯温的想法,刘伯温不认为胡惟庸是宰相的合适人选,认为其得到重用,势必会与朱元璋产生矛盾,会引来灾祸。

但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还是任用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为宰相。

胡惟庸上任后,就表现出极大的政治野心,专横跋扈、独揽朝纲。公元1380年,朱元璋对胡惟庸的厌恨达到了顶点,将其处死。

同时,朱元璋借机将想杀的人也一并株连,前后一共处死了3万余人。

李善长力保胡惟庸担任宰相,其原因是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还是亲家关系。

本来,李善长也是要被牵连的,当时朱元璋念在李善长的功劳上,没有将其治罪,朱元璋以为自己没有因为胡惟庸一案牵连李善长,李善长应该对自己感激涕零才对。

但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善长根本不认为自己有罪,根本没有考虑过感谢皇恩的事情,朱元璋知道后,觉得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从此便记恨上了李善长。

公元1390年,李善长的一个后辈丁斌因与胡惟庸案牵扯,被朱元璋判处流放之罪。李善长自持自己功劳卓著,向朱元璋求情,结果惹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下令对丁斌严刑拷打,想以此逼问出李善长的罪行,结果丁斌是个软骨头,很快就招认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曾密谋谋反之事。

朱元璋得到丁斌的供词,顿时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捉拿李存义,在高压审讯之下,李存义很快招认其谋反罪行,李存义还招认他想拉李善长一起谋反,但是当时李善长并没有同意,只是说让他们等自己死后再谋反。

朱元璋一听,李善长知道自己弟弟要谋反,竟然知情不报,包庇其谋反之事,朱元璋顿时大怒。

虽然,李善长没有直接参与谋反,但是也罪不可赦,朱元璋便下令将李善长一家70余口全部处死。

李善长得知自己犯有包庇谋反之罪,还妄想以免死金牌免除自己死罪,随即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看着李善长冷冷说到:“你好好看看,这铁券之上都写了什么?”

此时,李善长才仔仔细细看着免死金牌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很快看到“免死,除谋反之罪”七个大字。此时,李善长知道自己是难逃一死,最终落得了被砍头的下场。

李善长本不至于人头落地,况且其已经归隐多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善长自持功劳,不将朝堂百官放在眼里,甚至对朱元璋都没有恭敬之心,遇上朱元璋这个睚眦必报的皇帝,得此下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资料:

[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2] 《明太祖实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有怕老婆的房玄龄,如今怕老婆的人也不少,你妻管严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房玄龄个人简介视频,房玄龄碑,正史中的房玄龄妻子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亲信,不可忽缺的左膀右臂,在玄武门政变中,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幕后策划人之一,深得李世民的信赖。就是这样一位能力超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著名的怕老婆的一说。历史记载,他的原配夫人卢氏,非常霸道而且是嫉妒成性,又特别爱吃醋。房玄龄这个气管炎的毛病在当时的朝廷上是出

  • 1370年,朱元璋封了9个藩王,8个是自己的儿子,另外一个是8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朱元璋却对侄孙说:“记住,不要像你父亲一样。犯下大错。”想不到,朱守谦终究还是和他父亲一样的下场。朱元璋对一个仅仅8岁的孩子这么说让人难以理解,既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是谁?又不了解这孩子的父亲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以至于让朱元璋对着这么小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这个8岁的小孩是朱元璋的侄子孙朱守谦,其父

  • 李世民弑兄杀弟后,为何只将弟媳霸占,却不敢对嫂嫂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对于太子和齐王的正房妻子,李世民的态度还是有些不同的。李建成作为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失败者,太子妃郑氏倒是没有受到任何的波及。李世民上位后,本有意让嫂嫂臣服于他,可是因为郑氏对丈夫的用情很深,再加上自己在政变中杀死了她的六个儿子,郑氏早就对他恨之入骨根本不会屈从于他。当然,李世民如果霸王硬上弓,估计

  • 1373年,朱元璋和徐达闲谈时,突然发问:“听闻你的大女儿天姿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皇帝钦定赐婚,对于臣子来说是莫大的殊荣,纵使如开国功臣徐达也不敢拒绝,况且,朱元璋四子朱棣英勇神武,明朝开国以后与蓝玉一起前往漠北追剿蒙古余部,很早便显露出了自己军事上的才能,徐达也是看在眼里,有如此乘龙快婿,自然也没有理由拒绝。徐达的女儿名叫徐妙云,因朱元璋早年起身微末,与徐达一起都是兄弟

  • 武则天陵墓几千年来无人盗,到底有什么,连盗贼都只好望洋兴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再加上乾陵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自然吸引了无数后人的目光,但历经千年,乾陵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却依旧

  • 1161年,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把邻部落新娘抢回家,新娘哭着连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吉思汗家族简介,成吉思汗祖先家族关系图,成吉思汗子孙们的地盘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从小臂力过人,擅长弓马骑射,部落里的人都说,这个孩子长大了不一般。每次大家出去打猎,也应该总能夺得头筹。长大后的也速该对哥哥说:“我要娶草原上最漂亮的姑娘为妻。”哥哥听了哈哈大笑,说:“那你可要先把本事练好,练好后,哥哥带你去抢亲,草原上的姑娘你随便挑。”自那以后,也速该练习骑射

  • 被篡改的历史,还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不想让人知道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玄武门之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宫廷政变,也是历史上疑团最多的一次政变,这段政变也一直是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演绎对象。不管疑点有多少,李世民玄武门弑兄杀弟,完成秦王到太子的身份转变这是不争的事实。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的记载都过于简略,这无疑给这场政变又蒙上了

  • 1206年,成吉思汗登上汗位 他急忙把弟弟合撒儿吊起来,扬鞭就打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别克帖儿才死了多久,难道你已经忘记他了吗?”成吉思汗依旧不为所动:“他若是没有那方面的心思,又怎么会被人攻讦。”诃额伦怒气冲冲地看着成吉思汗:“他是你的弟弟,你如今成了可汗,便要对你弟弟赶尽杀绝吗?”“铁木真,我是如何教导你的,外面危险重重,你看不清其中的险峻,反而对你弟弟痛下杀手,我从前教你的道

  • 武则天活到81岁,临死前说了11个字,道尽了心中无尽遗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可武则天也是一位冷酷无情的政治家。为了权力,他杀了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太子李弘和李贤都是她的亲生儿子,武则天继位后,怕他们有所不满,竟然残忍的杀死了他们。然而视权如命的武则天在临死前,竟然自贬为后并发布退位诏书,这又是为什么呢?她刚入宫的时候,李世民有一匹马,性格十分刚烈,没有人能够驯

  •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一日,司马光在庭院读书,一个小孩却因贪玩,爬上了装满水的大缸,并失足落水。这在当时非常危险!毕竟,孩子没有水缸高,已在缸中呛水。而周围又没有大人,也没办法将他救出,小孩几乎必死无疑。然而,喜欢读书的司马光却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大缸,从而将孩子救了出来。司马光如此睿智,而他的做法又和读书有关,因此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