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56名官员人头落地

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56名官员人头落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68 更新时间:2024/1/19 18:44:47

1781年,甘肃有起义军造反,乾隆内心焦急,立刻派遣和珅阿桂一起去甘肃主持大局。

时任甘肃布政使廷赞,听闻朝中要派大臣来镇压反贼,为了摆脱现有的困境,便主动向乾隆帝上奏。

他想要展现自己的忠心,提出要将自己的俸禄四万两银子用来当作军饷,以解皇帝的燃眉之急。

乾隆收到奏折后非常高兴,随后乾隆突然想到了什么,闭口不语、眉头紧皱。

乾隆在沉思,为什么王廷赞仅仅是一个甘肃的藩司竟然有如此多的钱财,这里边难道是有什么隐情吗?这些钱是清清白白的吗?

这些疑问在乾隆脑海里不断地环绕,那么王廷赞的钱到底是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还是另有小哥呢?

震惊朝野的甘肃冒赈案又是怎么回事呢?

捐监成风,上下沆瀣一气

要弄清楚王廷赞到底有没有贪污问题的关键,是他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光靠他自己日日夜夜辛勤工作的俸禄是绝不可能攒下这么多的。

这就要提到清朝流行的“捐监”之风。

何谓“捐监”呢?即收捐监生,是指通过捐纳钱粮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

虽然捐监不是直接取得官职,但是较之通过正常且艰难的科举考试程序进入国子监来说,它仍是一条捷径。

其实说白了就是买官,先掏出钱或粮食,再以捐助地方的名义,落得个好名声,然后政府会以捐得多少,来推举捐监之人进入国子监。

其中捐纳的钱粮归入地方财政,主要用于赈灾。

这个制度,对于一些寒门学子非常不公平,也引得很多老百姓的不满,因此乾隆为了笼络人心,下令停止“捐监”制度。

但是甘肃的各个官员可坐不住了,本身甘肃的气候、土地均不适宜种粮食,边境又时常遭到演技扰,造成甘肃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充足的粮食。

他们联合上书,以存粮不够、百姓叫苦连天为名,申请重新开捐监。

乾隆派人考察了一番,得到的答案也确实如此。

于是便下令甘肃重新开始捐监,但是只能是甘肃的部分地区开设捐监,不可大范围的捐监,还要实行“本色捐监”,也就是主要靠收取粮食,来填满粮仓。

然而甘肃本来就很贫穷,怎么可能捐出那么多的粮食,他们缺的就是粮食。

而且光靠那几个地区根本无法赈灾,百姓本来也没有多少钱,一时间又进入了僵局。

皇帝听闻后大怒,想要从朝中的重臣中挑选一位大臣亲自主持捐监事宜,以防有人弄虚作假,趁机贪污腐败。

这时有人推荐了浙江布政使王亶望,此人在浙江的时候政绩颇丰、深受百姓的喜爱,因而获得了乾隆的赏识与信任。

就这样王亶望到了甘肃,他了解了捐监的进程,心里明白想让甘肃的情况好转,必须实行全省范围的捐监。

于是他伙同陕甘总督勒尔谨商议后,一起宣布要在整个甘肃地区进行捐监,并且只要“折色捐监”,即只收取银两。

他将所捐来的银两收入自己的囊中,还拿出部分银两分发至甘肃省的大小官吏,上下打点,使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这样防止有人上书皇帝检举揭发。

于是,一场靠“捐监”贪污的阴谋拉开了序幕。

王亶望也很聪明,他时常向皇帝上书描述自己伪造好的捐监情况,以及钱财的花销情况,并且谎报说粮食已经充足。

但其实,甘肃地区的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那些官吏们天天吃香喝辣、寻欢作乐。

如果有百姓想去京城告状,让他们察觉后,不是将其全家害伤,便是抓起来打残打伤、囚禁牢狱中,整个甘肃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压迫感。

又过了几年,王亶望因为治理甘肃有功升官了,离开了甘肃。

不久之后,新上任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来了,这时的他满怀一腔热血,来到甘肃后,先进行查账。

他发现事情并不像他听到的那样美好,严查之下他发现了冒赈捐监中的严重问题,立刻上报总督勒尔谨。

但勒尔谨可是个老油条了,他劝王廷赞做个识时务的人,大家一起同流合污。

王廷赞本想拒绝,但他经过几天的走访调查,发现这里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已经沆瀣一气。

如果自己不加入的话,只能是被排除在外,到时候别说功绩,恐怕性命也不保了。

从这也可以看出,王廷赞意志不坚定,对于钱财与权势的压迫,不敢反抗,反而将百姓利益放在一旁,与他们同流合污。

王廷赞上手后,不仅将捐监的银子收入囊中,并且他还提高了捐监的数量,利用甘肃多年干旱的气候的条件,上书朝廷表示灾情难挡,请求拨款赈灾。

在他的运作下,这场贪污的局子越做越大,每个官员获得的钱也增多了,更没人告发了。

而他不仅仅打点好了甘肃地区,就连每次朝廷下来巡查的大臣,也一并进行打点,所有人都在为这件事情遮掩。

自作聪明被识破,相关人员全部受到惩罚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逍遥了几年,王廷赞认为自己也要升官,但奈何一直没什么机会。

也正应验了那句“自作孽,不可活”,这王廷赞便是一个例子。

他本想借着甘肃叛乱,自己主动捐钱表示忠心,以此让皇帝封官加爵。

没想到,乾隆是个人精,竟然从他的言语中发现了端倪。

自从对王廷赞起疑之后,乾隆皇帝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到底这些人贪污了多少,又为何从未见过揭发他们的奏折呈上来呢?

这天,皇帝正在书房中踱步,突然明白了,肯定是朝中有更加位高权重之人,为他们保驾护航,这才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一环接着一环没有纰漏。

恰逢此时,王燧贪污案和苏四十三起义案的出现,让乾隆觉得这是一个收网的好时机。

他命人悄悄潜入甘肃省内部打听消息,果真是贪腐成灾,百姓没有出头之日。

而这个王廷赞又在这里掩耳盗铃地表忠心,乾隆龙颜震怒,下令将王廷赞抓起来审问,并且连夜查抄他家,发现了白银几万两,令人震惊。

王廷赞一看这情形,知道自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于是重刑之下,全部招了出来。

他把自己到任后,发现的问题,以及之前勒尔谨、王亶望他们所捞到的钱财全部说了出来。

乾隆皇帝听后,几度气得昏了过去,幸亏太医及时为他扎针治疗,这才缓了过来。原来这场隐秘的腐败竟然长达七年,整个甘肃地区可以称得上是“塌方式腐败”,而一些官员更是“小官巨贪”的典型。

此次甘肃冒赈案中,一共涉及的官员共56名,涉及金额一千余万两白银。

乾隆下令将这些人按照贪污的数量登记起来,秋后问斩;他们的家眷有的是处伤、有的是流放。

其余那些接受了贿赂的非主谋之人,则以革职、追赃、追赔为主。

经过这次的彻底整顿变化,官场上的贪污风气收敛了不少,甘肃的百姓也终于从乌烟瘴气的环境中逃了出来,迎来了天朗气清的日子。

而皇帝也吸取教训,下令让各省自查,又亲自挑选人去各省巡查,其中也有一些落马的贪官。

皇帝的专政,使得监察制度失效

这场历史上的贪腐大案,暴露了人治的缺陷。

乾隆在任时期,君权达到了顶峰,他特地设立了“科道官”以此进行官吏的弹劾、审查,以及对于政府钱粮的审查。

按理说,这样严密的监察制度,怎么会有如此蛀虫侵蚀百姓呢?出事的时候“科道官”为何集体失语了呢?

原来,皇帝虽然设置了这样的官职,但是内心却根本不相信这个监察体系,他抓住有一次科道官的失职不放,时常对他们进行鞭笞。

而乾隆本来就性格多疑,他只相信自己的近臣、亲臣。

加上当时和珅的挑唆,也就让科道官的监察处于了名存实亡的状态。

因此,甘肃冒赈案中,科道官们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道他们的账存在问题,但更知道皇帝相信王亶望,远远大于相信他们。

所以,他们便装装样子,没有完全履行自身的监察职责,这也致使贪腐越来越严重,到后来牵涉甚广的原因之一。

一场纷纷扬扬的捐监赈灾闹剧的结果是贪贿之风盛行,甘肃仓粮亏空,百姓没有得到一点实惠,还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虽然乾隆皇帝惩治了甘肃冒赈案中涉及的一干人,但是清朝体制的弊端依旧没有改变。

其他地方的官员依然可以借着制度的漏洞进行贪污,清朝的腐败难以彻底根治。

这个历史事情虽然距离我们很久远了,但它仍旧适合于当今社会,给所有的人都敲响了警钟。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要干干净净赚钱、清清白白做人。

而作为监察机关更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要继续强化监督制约,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更要时刻记得,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

只有真正做到一心为民,地方才能繁荣昌盛、经久不衰,清朝的当权者是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了。

参考献:

【1】《从甘肃冒赈案看清代集团性腐败的猖獗》

【2】《甘肃冒赈案_姜洪源》

【3】《乾隆朝官员贪腐原因新探——以甘肃冒赈案为例_李翀》

【4】《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捐监冒赈案”检视_吕丽》

更多文章

  • 财主抢了李莲英家一亩地,他成慈禧亲信后怎么报复?暴露了人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莲英个人资料,档案李莲英完整版,我是李莲英

    封建社会距离如今也有100多年了,但提起仍然是让人感叹。在这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等级划分严苛,王侯将相的生命被视若珍宝,而布衣百姓却为草芥,实在不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性的定位极其低下。她们须得遵从三从四德,依附在男人身上过活,照顾家中大小事宜,却仍然得不到尊重。可就是这样,仍然有些女性活出

  • 和珅是最大的贪官吗?历史上真正的和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是和珅并非刚当官就开始贪污,他也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反腐经历。虽然和珅后期堕落腐化,但是和珅的才华也是清朝官僚中数一数二的。乾隆时期,我们正在采取闭关锁国的外交新规,早在乾隆22年乾隆就关闭了宁波云台山等多处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个地方。这使得我们对外的贸易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 为何1896年李鸿章访美后,对清朝廷绝望了,慈禧却说有情可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访问国外的背景和历程19世纪末,我们正处于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入侵的动荡时期。作为清政府的新的人物,李鸿章被派往海外考察,以寻求国际支持和变化灵感。他先后访问了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多个地方,其中包括国外。1896年3月,李鸿章来到国外,他的行程从旧金山开始,途经芝加哥和华盛顿特区,最后到达纽约。

  • 李鸿章是她的外曾祖父,拥有着很好的家境,使张爱玲注定不平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鸿章简介与后人,张爱玲母亲是李鸿章女儿吗,张爱玲小说李鸿章

    除了她的出身比较好,家庭条件比较富裕以外,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李鸿章是她的外公祖父。如果熟悉李鸿章的人就可以知道,他不管在历史当中是什么样的,都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张爱玲也在家庭熏陶之下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天赋,拥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通过她的一些照片就可以知道,好像长得也不是很漂亮,却

  • 陈丽华是慈禧什么人,跟溥仪又是什么联系?为何能居住在颐和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谁说女子不如男”,女性意识的崛起,优秀的女人越来越多。比起大男子子主义,事业型女人们才是真的绝!不靠男人,靠自己,腰板才能挺直。这就不得不提起陈丽华,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她,但是只要一说是老版《西游记》里“唐僧”的女子,毕竟迟重瑞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演员,想要不认识都不行。不仅如此,陈丽华还是有名的女子

  • 唐朝289年,清朝267年,我们古代王朝为什么难破300年?原因在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与生存资料严重不匹配,导致社会动荡变革。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加剧社会动荡。王朝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败新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其他政权的侵扰加剧了社会动荡。下面我们展开来看这几点。一、马尔萨斯陷阱:地少人多,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开始动荡。马尔萨斯陷阱在农业时代是有效的。它的基本理论是:王

  • 人物志│李鸿章,咬定机会,一骑绝尘的狠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鸿章惜才,李鸿章有哪三点丰功伟绩,李鸿章的旷世之举

    “ 男子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此去上海,不成功,便成仁。当钱鼎铭带着上海一众士绅的求援信来到曾国藩安庆大营的时候,曾国藩起初对于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并不感冒。毕竟,攻下安庆后,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就近在眼前,唾手可得,更何况,自己也并没有多余的兵力分配去救援上海

  • 他被袁世凯称为“北洋诸葛亮”,一生却喜欢奇门异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北洋军阀中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大军师,是袁世凯自少年以来的莫逆之交,最后做到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徐世昌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晚号水竹村人。祖籍天津(一说祖籍浙江),祖父官居于河南省汲县。所以,他卸任大总统之职,遁迹律门后,于天津租界咪哆士道(现和平区泰安道)约十亩之大的自购宅院中做寓公,也

  • 她身为大清公主生前尊贵无比死后陪葬颇丰最终竟落得尸骨无存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清十二帝简介,大清第一美女,大清最后一位公主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出于政治需要,把爱女蓝齐儿格格嫁给了仇人——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十年以后,噶尔丹叛乱,蓝齐儿亲眼目睹父亲杀死了自己心爱的丈夫,带着对亲情的绝望和无比怨恨,她和儿子走进了草原的深处。历史上并没有蓝齐儿格格这个人物,不过确有一位公主,与蓝齐儿一样命运多舛。她是固伦荣宪公主,康熙

  • 努尔哈赤起家之时,作战靠的是步兵肉搏,真不是靠骑射打赢的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努尔哈赤十大经典手段,努尔哈赤一生打多少次仗,努尔哈赤战果

    在上一篇小哥(八旗靠骑射打天下?别听清朝皇帝尬吹!努尔哈赤起家靠的不是骑射)中,我给大家讲了一下努尔哈赤刚刚起兵时的主要作战方式,但上篇小哥因为顾及到篇幅太长,会影响到大家的阅读体验,所以没有深入的细讲,也没有结合史料,因此为了弥补上文的缺点,本文会给出相关史料和战例,喜欢大家会喜欢,多多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