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努尔哈赤起家之时,作战靠的是步兵肉搏,真不是靠骑射打赢的战斗

努尔哈赤起家之时,作战靠的是步兵肉搏,真不是靠骑射打赢的战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92 更新时间:2024/1/14 0:27:16

在上一篇小哥(

八旗靠骑射打天下?别听清朝皇帝尬吹!努尔哈赤起家靠的不是骑射

)中,我给大家讲了一下努尔哈赤刚刚起兵时的主要作战方式,但上篇小哥因为顾及到篇幅太长,会影响到大家的阅读体验,所以没有深入的细讲,也没有结合史料,因此为了弥补上的缺点,本文会给出相关史料和战例,喜欢大家会喜欢,多多关注支持。

正文

统一女真各部之前的努尔哈赤,他麾下的建州女真人骑马往往是以机动为目的,很多时候他们的战马都主要是作为代步工具使用,而因为活动区域多为山地和为了攻打敌对女真部落的山寨,努尔哈赤都是带兵玩步兵肉搏战。

自起兵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努尔哈赤都缺少真正的全能型骑兵(既能冲锋也能骑射的骑兵),各个兵种之间划分的也不怎么严格,许多步兵都骑着马赶路,然后下马作战,远远做不到弓马娴熟,就连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的弓箭,那基本也是步弓(长大),根本不是便于骑射作战的骑弓(短小)。但有时视战况不同,这些“骑马步兵”也会直接骑马作战,比如冲锋、追杀溃兵等,所以有时很难分清他们是步兵还是骑兵,有网友称他们为“龙骑兵”,我觉得这一称呼还挺符合他们的。

在努尔哈赤走上吞并其他女真部落发展自身的这条路上之时,爆发的大多数战斗里只有少量真正的骑兵(这里特指既能冲锋也能骑射的骑兵)参与,他的主力基本都为步兵,这不是努尔哈赤不想让自己的部下使用骑射战术,而是当时他部队里能骑射的人才太少,早期就连努尔哈赤和他的亲人兄弟都得骑马赶路,然后下马拿弓射人。

而努尔哈赤军中不但可以骑射的骑兵少,有时就连能做到骑马冲锋陷阵的“半吊子骑兵”也不多!有的努尔哈赤部下虽然骑在马上还穿着盔甲,却不愿冲锋陷阵,这主要是因为努尔哈赤刚起兵之时,军纪不严明的联系。

等到经历的战斗次数变多,经过的操练多了,各种军法、军令、军纪越来越严明之后,努尔哈赤的部下们才开始专业化的军队转变,战斗技能被大幅提高,变得既能战也敢战了。虽然他们的骑术不见得多好,骑射也不一定掌握,但他们绝对敢向敌人发起伤战冲锋,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努尔哈赤早期征战的记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努尔哈赤都是用步兵一锤定音,有时他还让骑兵下马充当重步兵投入战斗,而关于建州女真靠步兵与敌人交战,并最终取胜的记录在《清太祖实录》上能找到许多。

比如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的浑河之战中,面对高达800人的敌军,麾下士兵不足100的努尔哈赤就是靠带领少量部下下马步战,给敌人造成不小的杀伤震慑了敌人后,才以寡敌众赢得了胜利。再比如,努尔哈赤征服自己的仇敌乌拉部时也是运用大量步兵和步兵决战的方式才击败了对方(乌拉部也是步兵):

“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见两军之矢如风发雪落,声如群蜂,杀气冲天……诸臣军士皆奋勇冲击,兀喇(即乌拉)兵遂败,十损六七……满洲兵乘势飞奔夺门,遂取其城。”

除了从战例上能看出早期努尔哈赤部下的作战方式外,从他们的武器装备、兵种和马匹数量,也可看出当时努尔哈赤军队中主角是谁,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1621年)左右时,努尔哈赤军队中一牛录的马匹和骑兵情况为:

“每一牛录各养马四十匹,其馀马匹,皆行缴回。一牛录甲士百人,以十五人驻辽东,十五人驻海州,代理备御各一名,千总各一名,各率甲兵三十人,携喂养备用三匹马之非披甲人一名前往。其甲士,倘有事发,四十匹马四十名甲士乘之,无马之甲士,毋得因无马而留于屯中、乃宜各携‘盾车’,随行于马兵之后。”

从这段来看,一个三百人的牛录中,甲士(穿铠甲的士兵)有一百人,他们总共分得了40匹马,而即使是按每人一匹马算,甲士的骑马率也才为40%,而此时整个牛录的马匹拥有率仅为13.3%,就这种马匹拥有率,努尔哈赤真算不了什么骑兵大户,比蒙古军队的马匹拥有率差远了。

而且实际上骑射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它的作用被特意夸大了,因为骑兵用的弓大都是短小的骑弓,其本身的威力、射程都不如步弓,很多时候骑射对敌方仅仅能起到演技扰作用!当对手同样是骑射手,或没有远程兵种的时候,骑射才能显得威力强大。

清廷单方面吹骑射真的不是因为他们骑射无双,骑射并不是无敌的,没有任单一兵种在脱离其他兵种配合的情况下可以无敌,他们也真不是靠骑射取得天下,真说起来,你说八旗靠骑兵取天下都比说他们是靠骑射取天下靠谱很多。

或者也可以不将骑射简单视为骑在马上射箭,而是将其分成骑马和射箭两项技能来看,这样再看“八旗靠骑、射取天下”这句话就靠谱多了,毕竟八旗的骑兵只要下马就是精锐的步兵,顶盔甲的就是精锐重步兵,拿弓的就是弓兵!其下马后的战斗力在当时各方势力中都是拔尖的存在。

更多文章

  • 她是大清一代才女,可惜嫁给了一个渣男,一生屡遭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著名文学家袁牧有三个妹妹——三妹袁机、四妹袁杼,加上堂妹袁棠,号称“袁家三妹”,都是知书达理,闻名遐迩的才女。袁枚的三妹袁机,字素文,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刚满周岁时,父亲把她许配给如皋的高绎祖,定了娃娃亲。袁父袁老夫子曾经是高绎祖伯父——如皋人高清的幕僚,高清死后,欠别人的债,老

  • 太平天国最能打仗的大将帅,晚年背井离乡,无依无靠太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韦俊虽然是太平天国里当时唯一一个活下来的,没有在战争中消失归于尘土,但是他的一生都郁郁寡欢,尽管在战场上创下的伟业伟绩也不少,但是从未得到过真正的信任,直到最为成为政治权利斗争下的牺牲品。1851年的时候韦俊就加入了金田起义,从那之后,英勇的他就屡创战功,取得了很多次的胜利,比如在攻占武昌城的那次,

  • 《延禧攻略》富察皇后一语惊醒梦中人,乾隆皇帝恼羞成怒秒变渣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傅恒是皇后的亲弟弟,本人更是文武双全,因为这两点,皇帝对这个小舅子也格外在意。一次,听傅恒死党海兰察说,傅恒有了心上人,皇帝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尔晴,为了给傅恒惊喜,乾隆先抑后扬要给傅恒指婚,听到傅恒说,自己的心上人并不是尔晴时,皇帝的脸色突然大变,他扔下狠话说,如果是魏璎珞想也不要想,他的理由竟是魏璎

  • 同样拍雍正马屁,除了这个倒霉鬼,别人都晋升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古人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意思是说:黄河水泥沙含量大,常年混浊,突然变得清澈则会被古人视为祥瑞之兆。清朝雍正年间,黄河水清千余里,持续时间为史上最长。《陕西通志》记载:河道总督齐苏勒、漕运总督张大有、河南巡抚田文镜等官员纷纷上折子报喜。田文镜说自己查阅史料了解到,黄河十年清澈一次,至圣之君就会

  • 佟国维的“机会论”,振聋发聩,隆科多一生未能领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佟国维之死,隆科多举报佟国维真相,雍正王朝佟国维结局

    历史上的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亲儿子。而剧中的隆科多,则是佟国维的亲侄儿。虽然都是佟家人,但是隆科多的政治智慧,却远远比不上佟国维,一直到死,都没有体会到老佟对自己的一番深沉之爱,不理解六叔对自己的苦心栽培。少年时期的隆科多,因为出身贵族,而十分顽劣,虽然有几分聪明,但用不到正经地方,剧中暗表,是老叔佟

  • 康熙王朝:周培公病死在盛京,施琅加官进爵,为何命运如此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施琅周培公,周培公在盛京干什么,康熙王朝周培公怎样死的

    其实我认为,两个人有不同的命运,应该从他们个人的性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个人性格方面周培公原来就是一个落魄的书生。他虽然有满腹的才华,却没有施展的平台。周培公性格孤高自傲,看不起任何人,也不愿意向权贵折腰。因此,他一直处在失意之中。康熙提拔周培公入朝为官,才有周培公发挥才能的机会。施琅,

  • 雍正王朝:邬思道离开,雍正为何要给他侍女,还要取名为如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邬思道和秋月的关系。如月的意思就是“如秋月”一般,其实是大有深意的。秋月是雍正的侍女,后来成为雍正的侧福晋。秋月是邬思道的红颜知己,雍正是一清二楚。他先是想让秋月照顾邬思道,顺便也能得到邬思道的行踪,谁料想秋月爱上了邬思道。雍正明知道邬思道和秋月是两情相悦,但是他就是不同意。邬思道没有办法,他给雍正

  • 古代的“黄马褂”到底能有多少特权?为何权臣和珅拥有20多件黄马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褂子是指中式的单上衣,在生活和劳动中穿起来很方便。但是,这种褂子在骑马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束缚,尤其是骑马打仗的时候,仍旧略有不便。于是,擅长在马上打仗的满人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马上作战的褂子,所以称之为“马褂”。顾名思义,所谓“黄马褂”指的就是黄颜色的马褂。可是,黄颜色的马褂又绝不普通,因为在清王

  • 他是雍正王朝的国舅爷,深受雍正重用,却被乾隆勒令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在康熙晚年深受器重,并在康熙弥留之际被授予托孤任务的大臣,比电视剧中更加厉害,是康熙弥留之际唯一的见证大臣,无论是权势还是影响力,都远非张廷玉马齐之流所能比拟。和《雍正王朝》中所描述的不一样,康熙临终,对隆科多授予的是没有约束的绝对权力。可以这么说,没有隆科多的全力支持,雍正的确是无法实现皇帝梦

  • 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枯燥乏味,清朝后妃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妃子不仅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还有着人人尊敬的地位,每当在电视剧上看到妃子的生活,就恨不得马上穿越过去享受一番,可事实上,在偌大的后宫中,妃子每天的生活并不轻松,在锦衣玉食的背后却过着犹如牢笼般的生活,不能随心所欲,更得每天小心谨慎。就拿清朝妃子为例,凌晨五点,妃子们必须雷打不动的起床,不管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