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44岁的和硕怡亲王胤祥积劳成疾,因病离去。临终前,胤祥拉着雍正的手,说自己有三个未了的心愿。雍正含泪哽咽道:“前两个朕都能答应,但这最后一个,朕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
在影视作品中,怡亲王胤祥经常以忠肝义胆、才貌双全的形象出现,而历史上的胤祥,凭借着自己的才干赢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还曾盛赞他:“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胤祥的生母不受康熙重视,还经常被后宫其他嫔妃欺负,因此胤祥也长年被康熙忽视,幼时的生活十分艰辛。
胤禛排行第四,比胤祥大八岁,但由于相似的境遇,兄弟俩惺惺相惜,互相帮助,感情非常深厚。
康熙晚年时九子夺嫡,胤祥自然而然站在胤禛的一边。后来胤祥因为太子的事受到牵连,被康熙关禁闭一年。
雍正即位后,胤祥获得了无上的荣耀和信任,他赐给胤祥很多金银财宝,光是钱粮就有二十三万两。胤祥深知雍正自私多疑,百般推辞,最后只收下十三万两。
雍正即位不久便发现国库空虚,亏空的钱粮有数十万之多。他任命胤祥管理户部,解决康熙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
胤祥早年从不受康熙重视,如今被雍正重用,自然是全力回报雍正的知遇之恩,工作勤奋,不仅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为国库节省了银两,还对一些新规进行了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胤祥的能力获得了雍正的赏识,从此之后,雍正任用他全面协助处理地方政务,胤祥也不负所托,提出了很多利民的举措,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康熙五十年时,胤祥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他的腿上长了毒疮,时常会流脓水,即便是医术高超的名医,也对他的病束手无策。
一直到雍正二年,胤祥的腿还是时好时新,身体日渐瘦弱,健康状况已经非常糟糕。
雍正四年,胤祥重病缠身,连续四个月都没有痊愈,本该好好调养,但胤祥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极强的责任感,非但没有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尽心尽力了。
雍正七年,有着一身沉疴痼疾的胤祥已经是强弩之末,他的身体坚持不了多久了。仅仅过了几个月,胤祥就病入膏肓,弥留之际,胤祥颤抖着嘴唇,向雍正说出了三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不要将他安葬在皇陵吉地。王公贵族在生前都要为自己挑选一块风水宝地,胤祥就曾经奉命为雍正在泰宁山勘选“上吉之壤”,雍正非常满意,还将自己陵墓附近的一块土地赐给他以作嘉奖。
胤祥听说后非常惶恐,坚决不肯接受雍正的赏赐。
后来,胤祥在距离雍正陵墓60公里外为自己挑选了一块吉地,还再三奏请雍正,请求他收回成命。在临终前,胤祥仍然不忘自己的这个心愿,雍正只得答应下来。
第二个愿望是将自己的王府改成寺庙。虽然胤祥一向谨慎谦卑,淡泊名利,但由于雍正的恩宠,他的王府也是十分奢华。
一旦自己离去,府邸就会空置,无人问津,只有等皇帝再次将府邸赏赐他人。
如果将自己的王府改成寺庙,让人们可以来烧香拜佛,不会白白浪费。雍正握着胤祥骨瘦如柴的手,心痛如绞,连忙答应了他的请求。
胤祥的第三个愿望是自己的墓地不修陵墓,要一切从简。墓地里也不要准备陪葬品,只需要将自己平时穿的衣物放入即可。
前两个愿望雍正很痛快地答应了,但这个愿望雍正却怎么也不肯答应。
胤祥是雍正最重视的弟弟,雍正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弟弟草草安葬呢?胤祥伤后,雍正非但没有按照胤祥的遗愿葬礼从简,反而大操大办,将胤祥风光下葬了。
胤祥的陵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占地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胤祥的葬礼上,雍正悲痛欲绝。他将胤祥的女儿接入宫中,封为和硕和惠公主,对她视如己出。
他还将胤祥的名字从允祥改回成胤祥,可以不避自己的名讳。这是清朝以来唯一一个不需要避皇帝名讳的例子。
虽然生在帝王家,但胤祥和雍正之间的感情也是非常难得的,雍正对他委以重任,他便尽心尽力回报雍正的信任。
正因为此,胤祥的身体落下了病根,早早便逝去了。他伤后,雍正悲痛万分,寝食不安,可见他对胤祥的兄弟之情是何等深厚!
参考文献
[1] 裴宇辰.试论怡亲王胤祥[J].黑河学院学报,2015:129-132.
[2] 论胤祥[D].辽宁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