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范蠡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便是老子的隔代传人,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师从于计然,计然师从于老子,范蠡所学到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是正宗的老子道学一脉相承的,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他是成功运用老子道学思想治国营商的一代商圣,是道教财神庙(殿)供奉的“文财神”。
[var1]
以道从政
老子《道德经》言:“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周景王二十六年,范蠡在越王勾践兵败,生死存亡之际,向勾践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体现出范蠡掌握和运用老子“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大白若辱”的智慧思想。
老子《道德经》言:“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范蠡陪同勾践入吴国为奴三年,并献策勾践。勾践通过“自贱”、“自损”之法,解除了吴王夫差对其戒心。后来,范蠡与文种又向越王勾践献上了七条“计然之策”,从农业生产方面入手,摧毁吴国的经济命脉,最终吴国被越王所灭。
范蠡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时向勾践辞官,急流勇退。老子道学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功成而不居”,而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范蠡深知此时功高盖主很危险,向勾践辞官,急流勇退,并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所杀。如果没有急流勇退,很难再有范蠡以道经商的传奇故事。
[var1]
以道经商
范蠡精通“择善地而居”的道家思想。老子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范蠡慧眼独到,善于择善地而居,择地生财,成就“商圣”之名。
起初,范蠡择齐国经商,背靠管仲打下的良好经济环境,购买靠海边的土地,亲自带领家人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经过几年辛苦劳作与经营,范蠡“致产数十万”而闻名齐地,成为一方富商。
后来范蠡选择“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地,化名为陶朱公重新经商,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经商积资又成巨富。宋国本为殷商遗民封地,宋人沿循商人之传统,全面推进贸易文明的发展,将陶邑、彭城等地发展成为天下财富的聚集之地。
[var1]
古为今用
精通“道”者,成名天下,范蠡就是典范。不管是从政还是经商,老子思想对范蠡的影响非常深远,其中,范蠡毕生所学“计然七策”,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范蠡感叹之余,认为“计然七策”既然用于治理国家有如此奇效,也应当用于成就自己的事业。
何为“计然七策”?简单来说,“计然七策”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治国方略,出自于老子的弟子计然,他是春秋时代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计然曾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经营之道,蕴含着经济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道”如此神通广大?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书中共出现了73次之多。老子在《道德经》中建立了以“道”作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说,“道”是世界的根本,天下万物都来自“道”,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
所以,精通“道”的范蠡拥有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凭借冷静的头脑与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到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一切。
两千五百年来,老子“大道”之学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或总法则,蕴涵着丰富哲理和智慧思维的,被世人应用于现代文明,试图解决工商时代面临的种种问题。其中,国内外很多“道商”企业家都将《道德经》的哲学智慧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并获得成功。范蠡作为中国历史上成功运用老子道学智慧的典范,值得我们以史为鉴,流传学习。
[var1]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奇轮文化集团·老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