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香港商报专栏 | 奇轮文化:老子之“道”成就一代商圣范蠡

香港商报专栏 | 奇轮文化:老子之“道”成就一代商圣范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915 更新时间:2024/2/23 17:21:30

其实,范蠡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便是老子的隔代传人,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师从于计然,计然师从于老子,范蠡所学到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是正宗的老子道学一脉相承的,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他是成功运用老子道学思想治国营商的一代商圣,是道教财神庙(殿)供奉的“文财神”。

[var1]

以道从政

老子《道德经》言:“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周景王二十六年,范蠡在越王勾践兵败,生死存亡之际,向勾践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体现出范蠡掌握和运用老子“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大白若辱”的智慧思想。

老子《道德经》言:“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范蠡陪同勾践入吴国为奴三年,并献策勾践。勾践通过“自贱”、“自损”之法,解除了吴王夫差对其戒心。后来,范蠡与文种又向越王勾践献上了七条“计然之策”,从农业生产方面入手,摧毁吴国的经济命脉,最终吴国被越王所灭。

范蠡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时向勾践辞官,急流勇退。老子道学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功成而不居”,而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范蠡深知此时功高盖主很危险,向勾践辞官,急流勇退,并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所杀。如果没有急流勇退,很难再有范蠡以道经商的传奇故事。

[var1]

以道经商

范蠡精通“择善地而居”的道家思想。老子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范蠡慧眼独到,善于择善地而居,择地生财,成就“商圣”之名。

起初,范蠡择齐国经商,背靠管仲打下的良好经济环境,购买靠海边的土地,亲自带领家人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经过几年辛苦劳作与经营,范蠡“致产数十万”而闻名齐地,成为一方富商。

后来范蠡选择“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地,化名为陶朱公重新经商,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经商积资又成巨富。宋国本为殷商遗民封地,宋人沿循商人之传统,全面推进贸易文明的发展,将陶邑、彭城等地发展成为天下财富的聚集之地。

[var1]

古为今用

精通“道”者,成名天下,范蠡就是典范。不管是从政还是经商,老子思想对范蠡的影响非常深远,其中,范蠡毕生所学“计然七策”,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范蠡感叹之余,认为“计然七策”既然用于治理国家有如此奇效,也应当用于成就自己的事业。

何为“计然七策”?简单来说,“计然七策”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治国方略,出自于老子的弟子计然,他是春秋时代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计然曾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经营之道,蕴含着经济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道”如此神通广大?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书中共出现了73次之多。老子在《道德经》中建立了以“道”作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说,“道”是世界的根本,天下万物都来自“道”,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

所以,精通“道”的范蠡拥有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凭借冷静的头脑与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到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一切。

两千五百年来,老子“大道”之学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或总法则,蕴涵着丰富哲理和智慧思维的,被世人应用于现代文明,试图解决工商时代面临的种种问题。其中,国内外很多“道商”企业家都将《道德经》的哲学智慧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并获得成功。范蠡作为中国历史上成功运用老子道学智慧的典范,值得我们以史为鉴,流传学习。

[var1]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奇轮文化集团·老子研究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剑,真的是外星人给秦朝带来的礼物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陵青铜剑排名,秦始皇为什么灭亡秦朝,秦始皇陵青铜剑是真的吗

    正是因为《拾遗记》里记载的都是神话,考古学家们并不十分相信里面的内容。但是,在一次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中,发现的铜剑,让怀疑的学者不得不相信,书中记载的事情。那把铜剑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原来这是一把发生了严重曲折的青铜剑,被考古队员发现时,被压在一个兵马俑下面。当大家合力把兵马俑搬开时,这把青铜剑马上就

  • 秦始皇小事11件:这可比《大秦赋》有趣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的重点事迹,秦始皇历史趣事,秦始皇最厉害的故事

    01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就是说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但据《史记吕不韦列传》集解:说赵姬怀胎12个月才生下秦始皇。而现代医学认定人类的妊娠极限是44周,赵姬怀了个哪吒不成?所以结论是,不是《史记》有误,就是《史记》有误。02秦始皇9个月大时,秦赵两国开

  • 承诺胜利,誓伤卫国,汉景帝梁王刘武七国之乱背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一、七王之乱的背景[var1]西汉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汉景帝统治期间的政治不稳定,政治权力逐渐落入了七位王族手中。这七位王族分别是:楚王刘交、赵王刘恒、齐王刘肃、梁王刘武、燕王刘旦、韩王刘义、淮南王刘安。这些王族一方面拥有各自的实力,另一方面也相互勾结,以争夺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因此,他们在政治上的角

  • 奸雄曹操的另一面,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是一个有才的人。清朝的刘熙说“其诗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据史书描写曹操从小就好读书,尤好兵书,手不释卷。他的一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表达了他削平割据统一中国

  • 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这两点原因让他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三访频扰世计,两朝扶老将心。师未离而死,令男主泪流满面。这描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少主,复兴汉朝,一心一意赴死的故事,令后人十分感慨。刘备三巡草堂,请诸葛亮辅佐,随后天下局势就如诸葛亮“隆中对”想象的那样继续发展。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后占领荆州、攻陷益州,在江东与孙权联手北伐曹操,甚至在汉中击退了曹操

  • 秦始皇的祖先,个个老司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01秦之起源,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传说。大秦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黑帝颛顼的孙女,曰女修(一作女脩)。说来有点蹊跷,贵为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三皇五帝之一,颛顼居然把亲孙女嫁给了一个名叫业父、没名没地位的庄稼汉。更蹊跷的是,一天,女修正在织布,突然掉下一只燕子蛋。女修吞蛋,竟受孕产子大业。敢情老公就是用来卖呆

  • 秦始皇和汉武帝背后的男人,一帝功成万骨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但这每一个成功皇帝的辉煌背后,其实都有几块低调的垫脚石。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本来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将崇祯或者光绪的烂摊子扔给他们,他们再能干都白搭。准确来说,秦始皇垫脚石最多,一共有六块,从他的祖上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他爹庄襄王把王位传给他,秦国用一百多年的时间,

  • 秦始皇、汉武帝,最深爱的女人,分别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帝王后宫中的佳丽,几乎都是精挑细选的绝色女子。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帝王的生涯里,受他们宠幸的女子自然不乏其人。但在这众多的后宫女人里,为什么仅有唯一的一位能够长久的留在他们心里,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呢?能让这两位帝王对她们魂牵梦绕、永生难忘呢?秦始皇挚爱——阿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总是有很多误会,比如,很多人以为千古一帝,是夸秦始皇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千古一帝首先是用来骂秦始皇的。01明朝狂人首先来说,第一个人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人是明朝李贽,而他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是在骂秦始皇。李贽为何要骂秦始皇呢?又为什么给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称号呢?这得从李贽开始说起。李贽(15

  • 秦始皇一生中最危险的4次遇刺,险象环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一生杀了几个人,秦始皇一共被刺杀几次,秦始皇遇刺的意外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过秦论》秦始皇一生至少遭遇了刺客荆轲、高渐离、张良、无名氏数人等四次暗杀。幸运的是,他都躲过去了。01荆轲刺秦王第一次,了解历史的人基本都知道,太有名。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