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一生中最危险的4次遇刺,险象环生

秦始皇一生中最危险的4次遇刺,险象环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5 更新时间:2024/3/14 0:36:35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过秦论》

秦始皇一生至少遭遇了刺客荆轲高渐离张良、无名氏数人等四次暗杀。

幸运的是,他都躲过去了。

01

荆轲刺秦王

第一次,了解历史的人基本都知道,太有名。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魏、楚、赵四国,兵锋直指燕国。

太子丹打算刺杀秦王,挽救自己的国家。

在处士田光的引荐之下,结识了精通剑术的义士荆轲。

太子丹委托荆轲刺秦,为稳妥起见,还给荆轲配了一位助手——秦舞阳

荆轲手捧叛将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装着地图的木匣,走上大殿。

可是秦王的气场太强大,以至于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当场吓尿,脸色大变,浑身发抖。

荆轲还算很镇定,他上前谢罪说:“北方蛮夷,没见过天子,因此而害怕,希望大王能原谅他,让他完成燕国的使命。”

荆轲事先把匕首藏在地图中,在为秦王展开地图时,突然“图穷匕现”。

荆轲左手迅速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握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挣脱躲过,衣袖都被扯了下来。

现场侍卫不敢上前相助,原因是当时宫廷的规矩是,没有秦王的诏令,大臣不准佩戴武器上殿,侍卫不能携带武器擅自进入内殿。

所以即便着急,大臣和侍卫们也都只有干瞪眼的份。

绕着柱子跑圈的秦王,这般情急之下,竟拔不出自己的佩剑。

当时有个御医叫夏无且[jū],看见自己手里的药袋子,忽然灵机一动,把药袋子投向荆轲。

就在荆轲愣神的时候,幸好有侍从及时提醒:“大王把佩剑放在背后拔出来!大王把佩剑放在背后拔出来!”

秦王拔出佩剑,挥剑“断其左股”,荆轲发起最后一搏,甩手投掷匕首,秦王又成功躲过,匕首击中柱子。

荆轲倚着柱子,瘫坐在地上自我解嘲:“刺秦失败了,是因为我想生擒活捉秦王,得到约契回报太子丹!”

秦王再度攻击荆轲,连砍了七剑。

随后,荆轲被一拥而上的侍卫乱刃分尸。

荆轲也许算不上武林高手,但他不可能没经过训练,就充任燕国的杀手,应该是个训练有素的剑客。

秦王嬴政能连续躲过荆轲的两次致命袭击,足可见秦王还是有一定临战经验的,即便不是武功高强,至少可以称得上身手敏捷。

02

高渐离刺杀秦始皇

第二次,就是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了。

因为受荆轲的牵连,高渐离更名改姓,躲在宋子城当起了酒保。

高渐离击筑唱歌玩得很溜,结果有一天,一不小心就出了名了。

秦始皇听说后,就召他进宫表演。

不巧,皇宫居然有人认识他:“这不是高渐离吗?”

但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赦免了他的死罪。

不过,薰瞎了高渐离的眼睛,这样又可以让高渐离击筑,又可以防止高渐离又不良动机。

高渐离每次击筑,秦始皇没有一次不说好。

时间长了,高渐离渐渐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机会。

某一天,把铅灌进筑里,高渐离就进宫了。

秦始皇正听得尽兴之时,高渐离高高举起灌满铅的筑,就朝秦始皇砸了过去。

可是,没有击中。

毕竟双眼都已经瞎了,砸偏了也不意外。

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决定再也不解近前六国的人了。

03

张良刺秦

第三次,发生在秦始皇二十九年。

秦始皇东游巡查,到了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

前韩国旧贵族张良高金聘请了一个大力士,打算用大铁椎远距离狙击秦始皇座驾。

韩信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伏击,是因为这个地方风沙大,完事之后便于逃跑。

可他没有想到,这样的环境,虽然利于逃跑,但也妨碍自己的视线和准度。

结果砸中的是副车,没砸着秦始皇的车。

人是砸死了,可是不是秦始皇。

这次暗杀,一来刺客专业,二来秦始皇毫无防备。

比的应该就是运气了。

结果刺客没有秦始皇运气好。

04

微服私访偶遇强盗

还有一次,了解的人应该不多,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一年。

事件背景:

秦始皇穿上便装,带上四个贴身保镖,去咸阳城来了个微服私访。

案发时间:

半夜

案发地点:

兰池(咸阳城的郊区,也就是说秦始皇已经出了安保范围)

这个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但结果,秦始皇还是逃过一劫。

四个保镖杀死了一帮刺客。

就说:

第一次荆轲刺杀失败,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正年轻,武功还挺高强。

第二次高渐离刺杀失败,因为高渐离眼睛瞎了,没砸到在情理之中。

第三次张良刺杀失败,是因为伏击距离太远了,砸偏了,算是秦始皇运气好。

可这第四次呢?

一来,夜黑风高。

二来,秦始皇也不年轻了。

三来,一帮人对5个人。

失败,说不过去啊。

非要找个原因,除了秦始皇运气好,贴身保镖武功太强。这帮盗贼不专业、太烂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始皇的智武双全。

更多文章

  • 晋楚决战之前,鲁国攻打楚国,结果被鲁国俘虏,楚国怒夺鲁国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前541年,齐庄公、齐僖公自立,周齐正式建立,楚国成为楚齐同盟,西虢列国还中了齐国的“陷阱”,被列国攻伐,自此更不是春秋时代。前541年,楚齐同盟也进入新的阶段,秦桓公与中山小国虎贲之乱,虎贲之乱在前537年打垮,此后出现和魏、卫国和睦的局面,这让秦国国力远不及魏国。前509年,秦始皇战

  • 晋国的分裂,其实从“平王东迁”时候就注定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其实,晋国的分裂从“平王东迁”那一刻就真正注定了,其中原委我们细细道来。事情还是要从晋穆侯说起。说由于晋国靠近北方,在他的北部边疆就是北戎。所以,晋国没事就要去塞外跟胡人对砍。有一次,晋穆侯进攻北边条地,没有打过胡人,非常生气。正赶上夫人齐姜生子,为了记住这个仇就给孩子取名仇,这个就是公

  • 秦朝苛政过于残暴,以致于国灭,为何刘邦称帝后还要汉承秦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全国性起义的高潮中,刘邦率领军队拿下关中地区,在此废除秦朝苛政约法三章。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建立汉朝。但废除苛政的汉朝又逐渐汉承秦制。看似矛盾的背后,有很多相当复杂的历史原因。秦制的核心是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汉朝开国后所碰到的一系列事情,成为汉朝逐渐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

  • 你只知司马懿扮演者吴秀波是好演员,殊不知司马懿也是一个好演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秀波版司马懿简介,吴秀波扮演的司马懿卡通,吴秀波大军师司马懿照片

    以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懿为主人公的古装大戏《大军事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火了,扮演司马懿的演员吴秀波也火了。这个实力派演员,把“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房玄龄语),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崔琰语)”的司马懿演得入木三分。要论演技,司马懿一点也不比吴秀波差。充分表现司马懿演技的,就是他坚守不

  • 战国最弱大名:一生9次丢掉领地,仍得到家臣及领民效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十大雄主排行,战国真正四大名将,战国前期后期实力排名

    从十一世纪后半开始,日本将拥有领地或庄园的领主称为名主,之后随着名主领地逐渐扩大至数个郡甚至是一个国,这些名主就被称做大名主,简称即为大名。在连年征战的战国时代里,几乎每个大名都是战功彪炳的超强武将,但却有一个大名被人们叫做“战国最弱大名”,又同时拥有“常陆国的不死鸟”称号,这号人物是谁呢?让我们一

  • 明明知道北伐赢不了,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原来这才是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黄巾军起义再到曹魏建权这段时间北方已经疲惫不堪了,其社会和经济都被破坏得非常厉害,而蜀汉只占有益州小小的一角,就算在战争时期受到得波及较小,但是一旦等北方修养好生息了,南方的政权还有可能长期割据吗?诸葛亮心里明白,既然如此还不如我自己主动打过去,不让你们有休整的时间,所以北伐最重要的不是赢,因

  • 张仪的连横能成功,苏秦的合纵却失败,绝不是他们个人能力的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仪有哪些本事,张仪连横原文,苏秦连横合纵的意思

    苏秦和张仪是隔世老对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关于张仪和苏秦在一块的事迹基本上是错的,张仪岁数比苏秦大,张仪比苏秦早去世26年),他们将合纵和连横都推化和使用到一个极致的地步,被战国时期的人感慨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上一篇文章说到过合纵和连横都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是自身存在

  • 没有这300流民,就没有了秦穆公,更不会有秦始皇和以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秦国的第十五任国君为嬴任好,史称秦穆公,也作秦缪公,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期间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击败晋国,灭掉梁、芮、滑等国,后期向西扩张,灭掉了西戎人建立的十二(一说二十)个小国,拓土千余里,为后来大秦帝国的创建奠定了基石。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受伤

  • 战国最弱大名9次丢掉领地,为何安然无恙?看看家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最强十大名将,战国四大名将分别简介,战国四大名将谁赢过

    战国最弱大名小田氏治,堪称日本战国时代最倒霉的大名。父亲在世时,小田家实力发展到顶峰,对于周边大名形成有效威慑,如果没有意外,小田家有望成为中等大名。不过小田家的运势不好,小田氏治的父亲突然病逝,急速上升的势头立即急转而下。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小田氏治,他成为家督时才15岁,也并非什么智力超群的人物,

  •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再英明的皇帝也难逃宿命的轮回,他终究也有离去的一天,那么立储一事便不得不提上了日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其实很早便立下了储君太子之位,那便是享誉盛名的太子朱标,其以仁爱和谦和著称,深得皇帝朱元璋和朝中众大臣的赞赏和喜爱。可惜朱标去世的早,在朱元璋65岁的时候朱标便去世了,没办法,朱元璋只好想办法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