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深,方能爱之切!
监利发布新设专栏 《知我监利》
让您知监利,更爱监利!
两千多年前,楚容城之地有很多湖泊。在容城国都城之西不远处,有一片很大的湖泽。相传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曾在湖边小墩毫口小住,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篇《离骚》。
[var1]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灵均,故里在今湖北秭归县香溪镇。他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与楚王是本家。他在楚怀王时,做过“左徒”(相当于副宰相)。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内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反对违法乱纪,结党营私;对外则力主东联齐、魏、赵,西抗强秦。他振兴楚国、合纵抑秦的主张曾得到楚怀王的重视和支持。但当时屈原在朝中受到郑袖、靳尚、子兰等人的排挤和谗害,不仅政治主张和外交思想得不到实现,反而被降为三闾大夫,逐出郢都,流放到楚国的南疆。
[var1]
相传屈原遭流放被迫离开郢都后,沿着夏水南行,来到一个大湖之滨。只见湖畔芳草菲菲,湖内菱荷盛开。抬头望远,水天一色,碧波万顷。而眼前美丽的景色,却难解屈原心中的愁闷。他想到自己的宏伟抱负不能施展,反遭小人的谗言而被放逐,不觉满腔悲愤,思绪像湖水一样起伏难平。
屈原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不觉天色已晚。等他走到湖边小墩毫口时,已是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瘫软在一家渔民的门前。户主老大娘听到响声,出来一看,发现是一昏迷的过路人。忙将这人扶进草堂,喊家人倒来茶水。饮过茶水后,屈原方才苏醒过来。经过询问,老大娘方知这位昏迷的过路人,竟是久为楚国人深深敬仰的屈原大夫。她忙劈柴生火,用糖料、面粉、干桃仁等蒸制了几个香喷喷、甜滋滋的饼子,请屈原用膳。屈原吃了几口,顿觉神清目爽,连声叫好,称在朝中也未曾尝过这种佳品。
屈原就是住在这位渔民家中,挥笔写下了传颂千古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听说屈原住在湖中小墩,当时不少文人墨客慕名来访,屈原总是请老大娘做这种饼子招待客人。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屈原喜欢吃的饼子叫“屈原饼”,把屈原住过的毫口边的大湖称为“离湖”。
屈原在离湖所著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长达370多行,共计2490个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在《离骚》中,屈原以饱含血泪的文字描写了自己一生的崇高理想、政治斗争和楚国从衰落到快要灭亡的史实,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传屈原被放逐后,还曾流浪到今黄歇口镇古井村后的河边。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河边一边洗帽带,一边与渔父问答,在这里创作了他的名篇《渔父》。后来,人们将他洗帽的地方叫“濯缨台”。历代《监利县志》都将其作为荆楚名胜载入史册,不少文人墨客慕名到此赋诗怀古。
相传屈原在流放楚国的南疆期间,曾在洞庭湖一带的长江南北长期漂泊,居无定所。其间多次滞留县境,并在狮子山创作了名篇《哀郢》。在《哀郢》诗中,他提到的“夏首”、“夏浦”均指夏水上游的中夏口,即今容城镇的庞公渡。“大坟”即水中高地,指县境内长江边的狮子山。“州土”即指监利一带的楚国地域。我们从诗中的江与夏浦、夏首、大坟、州土等地名可以推断,《哀郢》应是写于监利南部长江之滨的狮子山。
《涉江》诗的创作也与县境地域有关。诗中说“旦余济乎江湘”。“江湘”就是长江和湘水汇合之处 “三江口”,也即洞庭湖口。这告诉我们,屈原是从白螺三江口渡江去湖南的。屈原在《涉江》中回顾了自己在大江南北的流浪生活,表达了不怕流放,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他还想到监利名人伍子胥与自己有同样的遭遇,并从伍子胥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激励,更加坚定了爱国忧民的信念。
你的家乡有故事吗?
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