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赵括的前任是老将廉颇,在和秦军打了几仗后,就采取了守势,秦军无法,只好使反间计,说不怕廉颇,就怕赵括,让赵王上当,临阵换将。
[var1]
但看廉颇的战法,并不是主动采取的,而是战败后无计可施的死守,这不值得称道。再看双方的对峙局面,长平虽然离秦占据的关中比较远,但当时渭水和黄河皆可通航。
而且秦国已占领了三川和关内的大片地区。关中的粮食可以通过渭水直达函谷关外,再经水路直达位于今天孟州一带的黄河渡口。
[var1]
从这些渡口到长平一带,就是平原丘陵和缓坡,运粮没有什么困难。相反,赵国国境距长平虽然很近,但由于无水路可以凭借,只能走陆路运粮,而要经过的路线道路崎岖,车不能并轨,从后勤开销上看,赵要比秦负担重得多。
[var1]
所以,廉长平之战贡献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赵括也成为死读书的典型。但细颇的战法只能得逞一时,一旦粮断,他也守不住的。
[var1]
赵国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才到处向国际求援,合力抗秦。但诸侯国都被琴打怕了,谁也不敢出头帮忙,只有看着赵国死。这种情形,赵王临阵换将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秦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行反间计呢?
其实,秦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另外的能人来替廉颇,因为赵国是军事强国,国内军事人才很多,要是弄一个有两把刷子的人来,秦国也吃不消。
毕竟,这场战争也耗尽了秦国的国力,必须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