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洪范》中讲到:“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而《汉书·王莽传中》曰:“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
生物都是需要通过食物补充机能,正所谓“人靠饭,铁靠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而当人类开始使用“火”后,便进入了熟食时代,吃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并且经过数千年的摸索与发现,就形成了现今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中华美食文化。那穿越到2000年前能吃到什么?秦始皇表示可以先来个“燔”,再来个“炰”。
《说文》中对“燔”的解释为“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也就是把肉放在火上面烤,直接将牲畜(如猪)放在焚烧的积柴、枯草上烤也可以,还有就是准备一个大的石锅,诸侯王则可以使用青铜锅,倒入水,再放至火上煮到沸腾,然后添加食物。
首先讲可以吃的肉类食物,有牛肉、羊肉、狗肉、猪肉、鸡肉以及野外动物肉等,而据现今的考古研究发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时期,古人们便已经学会了蒸煮海盐。不过大蒜是西汉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传入我国,但我国栽培葱、姜的历史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因此在2000年前,喝上一锅美味的肉还是有可能的,只是周代《礼记·王制》中有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平民无故不食珍。”因此平民老百姓相较于王公贵族品尝到的肉类美食,还是少之又少。
另外鸡肉和鸡蛋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则是在1800年前之后才出现。并且诸侯王发现大锅不仅可以煮食物,还可以用作酷刑,将人投入里面。
而“炰”则是将带毛的肉用泥包好,再放到火上烧烤。
再来说说2000年前的素食,周秦时期已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谷物蔬菜是家家户户常见的主食,这时候我国已经种植有白菜、萝卜等蔬菜,至于谷物,也就是大家最常听到的“五谷”。
《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到:“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歧(东汉末年经学家)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农民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以帮助农作物茁壮成长。
战国时期则已经出现有小麦粉和面食技术,东汉末年人刘熙在《释名》中提到了胡饼、蒸饼、汤饼、索饼等面食名称,不过面食真正普及,走进每一位平民百姓的家中,则是在唐朝以后。
最后,许多人都知道彭祖为我国烹饪鼻祖,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彭祖寿八百”指的是大彭氏,而非一个人,秦末刘邦与项羽相争,项羽为楚霸王,就定都在彭城(徐州古称),这时候彭城中已出现菜馆、酒楼,后来刘邦胜出得天下,建立汉朝,定都在西安。
而据《三辅旧事》记载:“太上皇(刘邦父亲)不乐关中,高祖徒(迁移)丰沛屠儿、沽酒、卖饼商人,立为新丰县。故一县多小人。”那时候,徐州的烹调技术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有了轻巧的炊具,使用小锅旺火,是速成菜脆、嫩、鲜的起源。
2000年前,“沛公狗肉”还一度成为了徐州城热门的菜系。淮南诗人曾为“沛公狗肉”题诗云:“沛公狗肉远名扬,多味烹来炖一香。最后辛劳归去后,玉盘琼盏醉心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