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考古显示:商朝躲的并非洪水

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考古显示:商朝躲的并非洪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20 更新时间:2024/2/7 23:14:20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都城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所以不会轻易挪动。纵观历史上的那些都城,西安、南京、洛阳等,他们要么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属于易守难攻之地,要么是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具有经济中心意义的同时,也具有政治中心意义。

所以尽管我国历史发展时间久,历经的朝代多,但迁都的事件是少之又少。然而,我们所熟知的没有,但遥远的商朝却频繁进行了迁都。当时夏朝已经被商汤所灭,而且政治中心的意义非凡,那么商朝为何又要放弃已经发展过的地方频繁迁都呢?是在躲什么吗?是野兽,还是洪水?但据考古显示,他们并非在躲野兽,也不是洪水。

历史上的迁都事件

古代历史上总共有四百多个皇帝,也有很多的朝代,但都城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都城的“重复利用率”太高了。毕竟前朝已经勘探好最好的位置,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口比较集中,所以经济等各方面发展都超越了其他的地方。

所谓“前人栽树”,那么后来成功上位的人自然就要“乘凉”了。所以一般来说,很多开国皇帝都只是改了大概的建筑,然后就在此地“安营扎寨”了。不过,历史也有很多帝王已经当上了皇帝,但还是要迁都的。

第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他之所以东迁,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西周时期,幽王在位,宠幸褒姒不说,还脑袋发昏的把自己的嫡长子宜臼给废了。宜臼自然是不甘心,于是去申国找自己的外祖父撑腰。而申国国君于是联合犬戎打了西周。这西周不经打,一打就打灭了。

而后犬戎又以攻打帮助为由占领了宗周之地。宜臼即位后,为周平王,差点连宗周之地都没有。于是敌不过犬戎的情况下,只能带着家当和贵族们往东边洛邑迁徙。这里地势好,易守难攻,因此东周就在此地扎根了。

第二个比较出名的迁都事件是发生在北魏年间,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当时出身鲜卑族的孝文帝一统北方,他个人对汉族文化感兴趣,同时也想统一南方,当然还有就是加强自己的统治,于是进行了迁都,不断南移,到了洛阳之地。

除了迁都之外,还进行了各项移风易俗改革,比如他带头将自己的“拓跋”姓氏改为“元”,还有就是与汉族通婚,同时使用汉字、穿汉族衣服等。这些目的,都是处于他的政治统治需要。

所以不管是周平王,还是孝文帝,他们的迁都都是有政治等各种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躲谁,更不会频繁迁都。因为迁都,“家当”加上群臣等,浩浩荡荡,劳民伤财。

然后,远在周平王的商朝时期,却经历了频繁的迁都。那个时期,也没有特别大的战争,那么他们为何频繁的迁都呢?是为了躲谁吗?

商朝频繁迁都缘由

相对周朝而言,商朝的历史又比较久远,因此很多知道“殷商”历史文明,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但却不知道这个地方曾经确实是商朝的都城,但却是经过多次迁都才到这里的。而且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商朝不过只有五百多年的统治,但他们却前前后后经历了十三次迁都,可谓是十分频繁了。

当然,这十三次是分前期和后期的。根据文献记载,商汤即位打败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的时候,前面就已经迁都了八次。后面商汤即位之后,成立了商朝,在《竹书纪年》中,就有仲丁、河甲等帝王前前后后进行了五次迁都。

那时的代步工具更是少,基本都是靠人工搬运,因此走哪里带着很多东西甚是不方便,那么商朝为何却不顾方便与否,直接迁都呢?在最开始的说法中,商朝频繁迁都是为了躲避洪水。这倒也说的通。

毕竟遥远的商朝,人们的生产力比较底下,虽然在文化上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肯定是比不过后来的朝代,所以洪水来了,自然也不能很好的躲避,更不可能像大禹那样投入大量的精力治理洪水,所以遇水就走,也是明智的选择。

但后来,史学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或许商朝频繁迁都并不是为了躲避洪水,而且有史料支撑。据载,商朝的第十六任君主祖乙就遇到过大洪水,但当时的他并未带领族人进行迁都,所以后面的商王为洪水而不断迁徙说不通。

对此,又有人提出新的观点,那就是商王朝后来频繁迁都,是为了躲避夏朝的贵族。但是,在历史上的记载是,夏朝被商朝打败之后,就迁于北野,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还记载了匈奴人就是夏朝迁往北方的后裔,与汉属一家。所以说,当时是夏朝的贵族躲商人,而不是商人去躲夏人。

那么,这些原因都被排除之后,商朝的君王带他们不断进行迁徙的原因究竟是为何呢?经史学界结合一些夏商时期的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那就是商朝不断迁徙不是为了躲避异族敌人,而是为了躲避内部的敌人。

毕竟权力斗争不是后来才有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商朝也不例外。当时又不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商王之位是有能者居之。所以商王为了躲避自己的政治敌人,就带着向着自己的族人不断迁都躲避。

结语

对于我们来说,古人似乎显得有些“迂腐”,在有敌对势力的时候,选择将其灭了,就不用频繁迁都了。毕竟灭几个人是小事,但大举迁都就是一项浩浩荡荡的大工程。但之所以说“人心不古”,就是因为人们随着进化与发展,有了更多的“心计”,因此后来才有那么多官场的厚黑学。

也许对于商朝来说,那个时候的他们心思还比较单纯,有了敌对势力,如果还属于同宗同脉的话,确实不适合进行歼灭,只能将其驱赶,或者自己远离,以此到达“眼不见心不烦”的目的。但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只不过还需要史证的进一步支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发现更真实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白居易一生中真的爱过33个女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居易的婚姻简介,白居易的一生轨迹,白居易爱情经历

    白居易的父亲比母亲年轻大很多,老夫少妻再加上聚少离多,因此夫妻感情很一般。白居易的母亲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白居易的身上,希望他出人头地。白居易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年轻气盛的时候认识了同乡的女子湘灵。湘灵长得漂亮,而且又善解人意,和白居易两人可谓是情投意合。白居易一天回家告诉自己的母亲,自己要求娶湘灵

  • “狐狸精”苏妲己,被后人抹黑3000年!容貌复原,难怪纣王沉迷酒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文人历史。现在我们对于那种破坏别人家庭长相又漂亮的女人,除了称她为“第三者”,还称她为“狐狸精”。“狐狸精”这个词语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相信看过《封神榜》的小伙伴们都应该了解,“狐狸精”指的就是纣王的宠妃苏妲己,世人对苏妲己的印象都是祸国殃民、迷惑君王,那么真正的苏妲己真的是这样吗?

  • 此“郁金香”非彼“郁金香”唐代的外来香料真“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汉实物及画像砖上的博山炉▲唐阎立本《职贡图》表现婆利、罗刹、林邑各国朝贡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焚香祭祀的行为,先祖们以燔木升烟仪式告祭天地,可谓是后世祭祀用香的鼻祖。汉武帝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传入中原。熏香在此时流行开来,沉香、苏

  • 知道杨贵妃备受宠爱却没有被立为皇后的真实原因后,立不立都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贵妃高清视频免费看,杨贵妃tvb,杨贵妃为啥不当皇后

    但是为什么她有如此多的宠爱,却只能封为贵妃,而不封为皇后呢?而且杨贵妃为什么又不向唐玄宗提出立皇后的要求呢?而且皇后的位置已经空了很久了,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下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唐玄宗看中的是自己的儿子寿王瑁的妃子,也就是说公公娶儿媳。唐玄宗为了得到他,先让他做了一段时间的道士,但毕

  • 人祭!人殉!占卜!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解读(人文历史科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殷商玉人,殷人的十大预言,为啥商朝人要占卜

    提起商朝,我们难免要联想到残酷的殉葬制度,记录占卜的甲骨文以及祭祀用的青铜礼器,而这些,都和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密切相关。《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以鬼神为中心,以“天命观”决定一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的祖先契,是母

  • 古代并无“火折子”,南北朝时期我国曾发明类似火柴之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827年火柴发明之前,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的人有任何的可以“自行引燃”的点火工具——都要有两种东西皆俱——加温到可引起燃烧的物什和易燃物,才可以产生火。或曰,“火折子”不过是保存的火种揣在怀里、藏在袖中。然而,第一,“火种”也需要氧气,藏匿在这些地方,时间稍长不会熄灭么?第二,即便“火种”,也有温度

  • 妲己真实身份曝光,全天下的男人都欠她一个道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妲己在后人眼中是怎样的形象呢?是狐狸精,是祸害,是千古罪人。他锻造大炮,弑臣迷惑君王,造成民乱,君臣分离,各地征伐不断,毁掉了坚不可摧的商王朝百年基业。妲己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很多,大多妩媚多愁善感冷酷无情。为了一时的快感,他们忽略了别人的痛苦。只有港台版的温碧霞的妲己《封神演义》略有不同。她天生善良美

  • 武则天:从小小才人爬到皇后,最后成为一代帝王的血泪奋斗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初入深宫,圣宠难寻。武则天最初入宫的时候年仅14岁,相比于宫中的那些莺莺燕燕,年轻的武则天脸上的青涩稚嫩还未褪去,所以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幸。武则天是唐朝一位国公的女儿,母亲杨氏是前朝的皇亲贵胄,武则天自小便才气过人,而唐太宗之所以会收武则天入宫也是因为看中了她的才华。武则天在皇宫中平安度过了几年,

  • 唐朝有那么多诗人,为何只有李白整日游山玩水,不用为生活奔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白和唐朝诗人的关系,李白为啥有钱游山玩水,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在唐代的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不但能够从官府获得收入,而且还能从诸侯爵位中获得财务支持,也能获得封号来获得经济收入。而只有最功过效率诗人才能获得这些礼遇,李白便是其中一个。由于当时朝廷深爱诗文,以至于朝廷重用他,以表彰他的诗歌天资,当之无愧。因此,他凭借自身绝世的天赋,得到皇室的赏识和支持,做到了不必为

  • 家天下自此而定,华夏自此而名,夏朝开国之战~启攻有扈氏甘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为中国历代历史经典战争合集中的第八期《家天下自此而定,华夏自此而名,夏朝开国之战~启攻有扈氏甘之战》 大禹北流共工于幽州,南平三苗于崇山,又依次降伏了曹、魏、屈、骜等华夏族内部的势力,东夷也顺势归附,加上治理好了困扰几代人的水患,文治武功已趋极致,威望无以复加。为了巩固江淮新拓展地区,“禹合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