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南宋能够维持百年半壁江山而南明匆匆消逝的原因

浅析南宋能够维持百年半壁江山而南明匆匆消逝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43 更新时间:2024/2/1 12:52:42

浅析南宋能够维持百年半壁江山而南明匆匆消逝的原因

光辉rlbr1vjwmb

转藏

全屏

朗读

分享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朝廷在风雨飘摇之中和蒙古人拉锯到1271年,直到1279年彻底失败,这一百多年南宋一直维持着江南半壁,而1644年清军入关,南明朝廷只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匆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南宋版图

在统治环境较为优越的情况下,南明却不能够较好地绵延国祚,而是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短命王朝(只存在了不到四十年)。相比较之下,生存条件略为逊色的南宋却坚持了一百五十多年。这其间必然存在一些原因,而本文也将由此展开,探讨为何南宋不能像南宋一样维持半壁江山。

首先先来观察南明和南宋政权的产生背景。

南明政权产生于明代皇都顺天府被攻破陷落以后,由皇室的宗族所创立。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南明统治阶层内部政权更迭速度实在太快,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粗粗估计,每个政权平均存活不到五年。而这背后所显露出来的继承人问题恰恰就是南明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南宋则大为不同,靖康之耻后,宋徽宗宋钦宗一行人都被金人掳到金人自己的地界去了,北宋随着统治者的被俘虏而宣告覆灭。

赵构(剧照)

在这样的状况下,流落在外的赵构成为了一个意外,他是当时唯一一个没有被金人抓住的皇室男性成员,因此只有他具备登上皇帝宝座的法定和社会认可的资格,也由此他开创了南宋。通过对这两者的创立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南明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统治阶层内部权力倾轧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严重地损耗了自身的国力。在“外患”侵扰严重的情况下,“内忧”如此扎根深入,南明如此短命也就不足为奇。

南明的各方面条件其实比南宋要优越许多的。这首先就体现在军事实力。众所周知,宋朝“以文官治天下”,军事布局呈现出“外强中干”的特点,且官员队伍过于庞大、军费开支巨大,“冗官冗费”的局面也由此产生。日积月累之后,宋朝的兵力削弱,军队实力一落千丈。南宋也不能例外,虽然涌现了初年的骁勇善战的四大将军、岳飞等,也无法大幅度弥补本身的基础薄弱。明朝则依托卫所制度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军队实力。在这里对卫所制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卫所制度是明朝最基本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设立并推行,其前身和溯源是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度。按照“卫——千户所——百户所”的顺序依次构成军队单位,人数逐下递减。条目分明、官员精简、地域划分清晰是其鲜明的优点。南明的军事实力远胜于南宋。

岳飞(剧照)

再一点就是南明的政府管理体系完整性高,在明朝崇祯皇帝自缢后,逃难形成的南明政权带去了完整的政府管理系统班子,减去了重新设置和分配的麻烦。这样能够极大地减少统治者操心政府架设的时间,也能使政权机构高效地尽快运行起来。而南宋却无这样的便利,赵构本身不是作为皇帝来培养的,对朝廷事宜没有驾轻熟路,且金人带走了几乎全部的原先北宋的政府官员,机构和官员都消失殆尽,因此搭建新的政府班子就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大事。在领导班子成立方面,南明再一次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

李定国抗击清兵

而在对立势力方面,南宋的境况十分糟糕,南明则拥有较好的态势。南明初期,敌对势力没有十分丧心病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攻入北京都城之后,没有立志要当皇帝的强烈意愿,甚至向崇祯帝请愿甘心只做西北王。心头大患清朝军队入关后,也没有出现后期的“扬州十日”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些个贝勒、王爷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抢掠活动,满足了便重返北方。

当时的环境还是较为稳定的,多尔衮虽然占据北京,但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一举攻破黄河以南地区因此采取观望态势。由此,南明能够拥有一段较为安乐的时光。而南宋的对手是金朝,这是个极其强悍的对手,每一次出击都旨在灭亡南宋。南宋就在东奔西逃的流亡生涯中苦苦煎熬,最终虽然找到了可以偏安一隅的临安落脚,但是威胁总是像悬在南宋统治者头上的一把刀,这种紧迫感和压力可想而知有多恐怖。且南明在封贡体系的良好积累下,周边的国家都变成了盟友,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而南宋周围则都是虎视眈眈的想要分一杯羹的虎狼国家。如此,孰上孰下,一目了然。

南宋社会

总结以上,在多个方面,南明的存活环境都比南宋好得多。可是究竟是为什么,最后却造成如此差距显著的情况呢?这背后的原因要从南明的自身活动分析。

正统血脉继承问题。

嫡长子继承制一经确立,就解决了皇室乃至整个国家的十分棘手的统治权归属问题。而通看南明此起彼伏的政权更迭现象,不难发现南明在统治者继承方面罔顾了先前的惯例,造成了乱象,也极大地消耗了有较好基础的国力。国家财政收入用来挥霍,用来解决“内忧”。其实“内忧”和“外患”并没有必须先解决哪个的固定套路,这一切必须依据当时的国情来进行特殊化的处理。

而具体到南明,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与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族势力的抗争,这时候应该朝廷内部团结一致、统一对外。这是为何呢?当时的满族势力尚处于成长阶段,如果这时候有致命一击,之前的基础就会荡然无存,满族势力势必要重新积累、从头开始,而这对于南明来说是个极为乐观的消息,将赋予其极为宝贵的休整时间,再利用这个时间来调整内部问题,“里”与“外”相应发展,就将收获良好的局面。可惜,历史不能重来,也无法改写。继承人方面的问题,在南明的短命结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南明的“南京太子案”就说明了政权的合理性在统治者进行统治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崇祯帝自缢后,他的三个皇子未能到达南京。身为崇祯帝的堂兄的福王朱由崧继位,史称“弘光帝”。

但是如果要让弘光政权不被人非议的话,前提条件是没有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可惜按照继承顺序,这三位皇子是拥有合法地位的继承人。政敌便在这样的有利局势下,让他人假扮太子,试图动摇弘光皇帝的皇帝宝座。之后左良玉打着“清君侧、迎太子”的旗号,起兵造反。这一内战的直接后果就是江北防线空虚,这也给了清军以难得的机会,之后继位的皇帝都是皇室的远方亲戚,号召力和认可度都不高,且都是块状分布,因此无法连成一个整体,南明的国力就这样四分五裂,最后被逐一击破、最终灭亡。反观南宋,赵构一脉毫无悬念、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国家的主宰。由此可见,政权的正统性可以极大地给予一个朝代以安全感。

统治者的自身的能力。

史料记载,弘光帝实在是难当大任,他在十分严峻的时局下,居然广修宫殿、搜罗各地的美女以供自己玩乐,甚至卖官鬻爵。《拉郎配》这个戏剧也由此而生,讽刺了弘光帝不顾国情、为了个人私欲而滥用国家资源进行全国范围的选妃活动。

后来的隆武帝虽然颇为英明,制定了“抚贼抗虏”的政策,但是周遭的情况实在是难以靠个人的能力力挽狂澜,于是在皇帝继承位置争议颇大、郑芝龙的挟持和清军的难以阻挡的南下趋势下,最后只能早早一年便结束了政权。而之后的鲁监国实在可笑,为了和隆武帝争夺皇帝之位,居然带兵攻打杭州,旋即失败。而再之后的永历帝是崇祯皇帝的堂弟,其登上帝位十分名正言顺,但是最终永历政权也难逃短命的命运。

清兵入关

其间有几个原因,一是即位时间晚,当时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已经落入敌手。二是政权斗争导致内耗严重。永历帝即位后,与隆武帝弟弟绍武帝进行了对抗,最终两败俱伤、国力消耗。三是永历帝个人没有明确的计划,政治手段也较为稚嫩。他甚至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中央军队,在军队内部也没有培养起自己的心腹班底。

其对外军队组建先是倚赖在湖广、云贵、两广的地方政权,后则是倚赖归顺的大西军。而宋高宗赵构则显得睿智许多,他依托自己的铁腕手段,一步步收拾残局、重新构建军队,且剥夺了岳飞、韩世忠等人手中的军事权力,主张与金人议和。由此观之,朝代的延续也是颇受统治者的个人才况的影响。

将视野转向朝廷内部,这也是矛盾重重的一个地方,党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明朝对知识分子极为严苛,他们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真可谓“前怕虎后怕狼”。明初的“四大案”便足以显现明朝缔造者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苛刻处置。知识分子不仅俸禄轻薄,任职期间还得时刻担心自己的一言一行,稍不留心就会落得个满门抄斩、枭首示众的结果。许多官员最后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只能早早安葬。如此境地,怎能不令人心痛。

崇祯皇帝(剧照)

这还不够,明朝统治者还是放心不下知识分子,派遣东西两厂进行对官员的监视。衍生到明朝后期变成了阉党和东林党的不断纷争,最终知识分子离心离德,有一部分大儒甚至在清军南下后便直接投降,并入其朝廷做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代,其一直奉行“文治天下”,极为善待知识分子。最后的南宋四臣子便是这种良好氛围中培育出来的忠志之士。

南明的优势无外乎是客观环境缔结的产物,而南宋虽然先天不够充足,但信奉勤能补拙,最终依靠能力在慌乱之中稳住阵脚,最终绵延一百五十余年。南明在人才和政局方面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反而安于现状、甚至助力不良势力发展,内乱不断、战争频发、流失人才,最后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这也可以看出,南明最后的结局也是无法怨天尤人,要怪只能怪自己不争气。

如此看来,南明最后如此的造化,也是情有可原了。也难怪,一个朝代的兴衰不仅仅要看前期的积累条件,更要看后期的自身举措。俗话说的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要将一个国家系统持续不断地良好运营下去,得靠多方的努力和共同协作。从南明的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来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就需要通过自身的举措来促进有利状况的形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遗产继承自古有之,遗嘱继承制度在富足的宋代社会是如何实施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遗产继承代表着死亡和新生的轮回,是家族香火延续的表现之一。因此,遗产继承的相关规则古已有之,在宋代,它表现为遗嘱继承制度。宋代遗嘱继承制度中所体现出来的司法价值与当代社会所秉持的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该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当时社会而言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同时也对当代社会

  •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终落得被腰斩的下场,文武百官没一人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嬴虞腰斩李斯,李斯真的是千古一相吗,历史中真实的李斯是怎么上位的

    没有李斯秦始皇统一六国也许也没如此的顺利,同样若是没有李斯,赵高一人也许还不能祸害秦朝,并使其走下坡路直至被替代。一代名相李斯,风光了一身,在官场驰骋多年却落得个被腰斩的下场,而文武百官没有一人为他求情,这又是为何?且听我娓娓道来。【一代名相李斯】如果说陈胜起义的契机是流放途中的感叹:“王侯将相宁有

  • 故事:秦桧临终前请高人作法买通阴差,被阎王识破罚入十八层地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深秋的某个夜晚。临安府秦桧官邸,刚刚看了一场歌舞的秦会之,伸着懒腰对正在撤去果盘点心的一群下人道:“老爷我有点累了,叫人去卧房把被窝给我暖了。”大管家秦达慌忙上前一边应着一边吩咐了两个丫鬟赶去秦桧的卧房。秦桧近几年来,官场算是让他混明白了。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高宗赵构被他哄得服服贴贴的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嫔妃被逼衣不裹体,皇后无奈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文人历史。学过历史的都应该知道,在我们古代有一个非常耻辱的黑历史,它叫做“靖康之耻”。“靖康之耻”是我们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浩劫,给上百年来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个事件让后人颇受多少惊吓,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讨论一番“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这个事件发生在北

  •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为何康熙也获得这个称号?网友:专家在拍马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和康熙的关系,千古一帝秦始皇背景音乐,百家讲坛秦始皇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这个名词出自《藏书·世纪列传总目》,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两千多年来已经被世人所公认。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千古一帝,除了秦始皇外,还有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等。 这些帝王,往往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出色的建树。然而,笔者发现近些年来,有人给

  • 为什么《满江红》里的秦桧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只说这部电影里面的秦桧吧。首先,替身将一个完整的形象分解成不同的镜像。我觉得他的替身梗非常巧妙,因为有很多事情不是他自己去完成的,而是他的替身去完成的;他的替身呢,又是一个执行命令的工具。所以这两相交错起来,一个完整的秦桧没有获得对于整个事件完整的真相,那么于是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平庸之恶,导致

  • 秦始皇去世了2000多年,为何大家越来越喜欢他了?和欧盟教训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真的存活至今吗,秦始皇能活三年吗,秦始皇死多久了

    继位 秦庄襄王去世后,嬴政才十几岁,虽然继承了王位,但是十几岁黄口小儿怎么去和朝堂上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斗智斗勇,于是吕不韦表面上辅助新帝处理政务,实际上却企图一人把持朝政。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嬴政对于朝廷事务越发熟悉,慢慢脱离了吕不韦的掌控,逐渐将身边的心腹换成自己的势力,慢慢的嬴政已经不再是那个

  • 秦始皇到底长啥样?专家用最新的AI技术复原,揭开数千年谜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而关于秦始皇的故事,很多人说到他与吕不韦到底是不是父子?也有人想象少年天子的他是如何一步步抛开吕不韦的钳制,成就霸业。也有人会惊叹秦始皇拿到的就是一个悲惨晋江男主剧本,他父亲抛下赵姬和嬴政自个逃命,年幼的嬴政不得不与母亲终日躲藏,直到九岁,吕不韦为了讨好他的父亲,嬴政和赵姬有了回国的机会。而回国后

  • 元朝长期推行的五户丝食邑分封制,主要有哪些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食邑五户,元朝什么制度代替了分封制,元朝食邑万户是什么

    元朝曾长时期施行五户丝食邑分封制,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食邑分封组织内,投下主所享有的财政特权亦有所不同。诸投下主在其五户丝分封食邑内,具有一定的财政特权,然而其所能享有的权力。诸投下主在五户丝食邑分封组织内的财权如诸投下主在草原兀鲁思分封内,具有较为独立的财权,能够自主对其封地内的部民,制定和征收赋税

  • 秦始皇修长城不给工钱?别听信谣言,老百姓抢着去还嫌工程小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原因可能两个,一是朝中大臣的提汉,二是中原地区确实长期被匈奴骚扰。当然说起修长城人们都会觉得是大工程,根据惊人的数据也会让人匪夷所思,以现在货币价衡,当年投入的经费约2900亿元,另外一百多万人的人工费总计大约3800亿,这样一计算秦始皇给工人开的工资一点也不低,多么让人激动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