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除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大秦锐士,秦国国内对战争的经济支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
郑国渠这项水利工程为秦国的东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郑国渠到底为什么会被修建?郑国渠的修建都有哪些历史意义?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文章所叙述的故事之中。
韩国疲秦之计
战国末期,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家力量有了长足的增长,秦国已经基本具备了东出函谷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国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国土范围进一步扩大,山东六国虽然有心合纵组成联军抵挡秦军的铁蹄,然而六国联军几次兵陈函谷,却因为军心不齐屡屡发生内讧,攻打秦国的几次战争都是不了了之。
[var1]
历史解读
当此之时,天下诸国对待秦国有不同的态度
,赵国因长平之战与秦国变成宿敌,一直想着削弱秦国,然而却一直有心无力;
韩魏之流向秦国称臣,沦为了秦国的藩属国,它们一直秉着抱薪救火的原则,靠着向秦国出卖国土和国家利益,换取短暂的和平,苟且度日;
至于齐楚两国,齐国一直偏安东海一隅,不愿意与其他国家来往,楚国则将国都从鄢郢之地迁往东南部的寿春,其国政由权臣把持。
楚王只有名义上的地位,根本无力应对秦国的入侵。
修建郑国渠在一开始其实是韩国的缓兵之计。
公元前346年,年少的秦王嬴政刚刚继位,秦国朝野大权悉数落入秦国相邦吕不韦的手中。
吕不韦原本是卫国富商,他靠着资助秦国公子异人,帮助其登上了秦王宝座,从而获得了秦王的重用,被封为文信侯,并食邑富庶的东都洛阳,显赫荣光一时无人能比。
秦王嬴政拜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为仲父,与其很是亲近。吕不韦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掌握秦国的大权之后,便开始着手发展秦国经济,并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努力为秦王嬴政的亲政和秦国的东出铺平道路。
[var1]
历史解读
韩国是秦国的邻国,更是秦国的藩属国,秦国东出函谷的第一战就瞄准了韩国。
韩国国君韩王安深刻看到了这一点,他领导下的韩国不堪一击,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兼并。
韩国自战国中期申不害变法失败之后一蹶不振,国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原本在申不害变法中失势的韩国贵族,在韩国变法失败后卷土重来,重新统领了韩国。
韩国贵族之间相互掣肘,导致朝政腐败,民生凋敝,韩王的权力被架空。等到韩国王位传到了韩王安手中,韩国已经像腐朽的枯木一样无可救药。
韩王的儿子公子非志向高远,他的法家强国思想集中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精髓。
公子非一直试图说服自己的父亲在韩国再一次进行变法,以挽救韩国的颓势,然而,胆小怕事的韩王安缺乏变法的魄力和能力,公子非也只能无奈地看着韩国日渐衰落下去。
据说,当时的韩国人为了谋求生计,纷纷冶炼铁矿制造兵器,以此卖给其他诸侯国换钱。
韩国农人因为冶铁荒废了农耕,韩国也因此爆发了大范围的饥荒,韩国饥民流民大量外逃,这个弱小的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var1]
历史解读
因为担心秦国趁机攻打韩国,韩国朝廷便有人想出了一条疲秦之计。有人向韩王建议,韩国可以派专门水工到秦国,以说服秦王修建一条水利工程。
在当时,由于没有大型设备,修建一项水利工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秦国如果同意修建水利工程,其大批军队就会被撤回秦国支援水利工程的建设。
这样一来,秦国东出的步伐就会受到阻碍,韩国也能够获得一段喘息
修
养的时间。
韩王采纳了这条建议,派韩国著名水工郑国到秦国去说服秦王修建这项水利工程。
当时,韩国公子非极力阻挠郑国去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认为修建水利工程是一时之举,一旦水渠修建而成,秦国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到那时韩国立灭国也就不远了。
然而,公子非的阻挠并没有见效。韩国水工郑国一开始是作为韩国间谍到秦国去的。水工郑国到秦国后,经人引荐见到了秦国相邦吕不韦。
郑国向吕不韦陈述了在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的计划,吕不韦听完郑国的计划十分高兴,便在秦国朝会上通过了修建这一水利工程的决议。
对于同意修建水利工程,吕不韦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秦国正在筹备东出战争,吕不韦希望能够稳步推进,修建水利工程虽然耗时耗力,但是一旦工程建好,秦国就有了源源不竭的粮仓和财力支撑。
再者,秦国关中地区虽是一片平原地区,却连年干旱,民人都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不稳定。
如果采纳郑国的建议,修建一条百里长渠,以此贯通泾水和洛水,那么从此以后,关中平原千里沃野就会成为秦国旱涝保收的粮仓,这是十分诱人的。
[var1]
历史解读
郑国渠修建的具体过程
秦国命郑国主持修建水利工程。
郑国到秦国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疲秦弱秦的间谍使命,他受命在秦国征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修建浩浩汤汤的水利工程
。
然而,纸里是包不住火的。郑国表面上说修建水利工程是为了发展秦国的农业,然而,他却始终消极怠工。
而且,郑国在一开始故意在工程的数据上做了手脚,致使秦军挖错了好几条路线。
几年过去,秦国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几乎全部都打了水漂,秦国国内一片怨声载道,秦国国力被大量消耗,其东出的步伐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郑国修建水利工程的疲秦阴谋最终暴露,秦人将水工郑国扭动到秦王政面前,秦王大怒,扬言要杀了郑国。
[var1]
历史解读
郑国在生死之际,忘记了自己的间谍使命,他向秦王辩解,为韩国弱秦实在是迫不得已,假如再给他几年时间,他一定会为秦国修建一条旱涝保收的大渠。
其实,秦国作为一名水工是很专业的,只是他负有特殊的使命才不愿意真心帮助秦国,如今阴谋败露,郑国为了活命,只能答应真心为秦国修建这项水利工程。
秦王政考虑到当时的秦国的确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而且秦国缺乏相关的重要技术,便饶了郑国一命,并继续重用郑国,让他接着修建水利工程。
十年之后,这项水利工程顺利完工,渠成通水,滋润了关中千亩良田,秦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国力极大增强。
秦王嬴政为了表彰水工郑国的功勋,便将这个水利工程命名为郑国渠。
等到秦王嬴政正式亲政,郑国渠滋润下的关中沃野为秦军东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郑国渠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仅郑国渠的渠首和渠尾工程的修建,就耗费了三年时间。
郑国渠全长300余里,耗费十年时间建成,它西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是很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
郑国渠灌溉农田采用的方式是大水漫灌,它滋润了沿线4万多顷耕地,使秦国旱涝保收,风调雨顺。
[var1]
历史解读
郑国渠的历史意义
郑国渠修建完成后,极大地改变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困局,原本土地贫瘠的关中平原,变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为秦国的东出天下积攒了国力。
在郑国死后,郑国渠的拦水大坝由于疏于管理,逐渐被洪水冲垮,秦国也象征性地对郑国渠进行了几次修缮。客观来讲,郑国渠发挥灌溉作用大约持续了100多年。
秦朝灭亡后,郑国渠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
后来,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白公的水利专家向朝廷建议修建水利工程,白公在原本郑国渠的旧址之上,开挖新渠,这就是白公渠。
白公渠和后世的许多水利工程一样,都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的。
郑国渠工程浩大,技术先进,实际效果显著,这在中国水利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var1]
历史解读
结语
郑国渠是由战国末年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集中体现了中国水利建设的集体智慧,同时,它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郑国渠造福了关中地区的百姓,使秦国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
虽然说郑国渠发挥历史作用的时间较短,但是作为一项典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借鉴意义,后世的水利工程有很多都受到了郑国渠的启发。
2000多年来,郑国渠的遗址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如今关中地区还能够看到郑国渠往日的样貌。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在这面镜子里会看到不同的景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歹心办好事,浅谈战国末年郑国渠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