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歹心办好事,浅谈战国末年郑国渠的历史意义

歹心办好事,浅谈战国末年郑国渠的历史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845 更新时间:2024/1/16 12:55:42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除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大秦锐士,秦国国内对战争的经济支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

郑国渠这项水利工程为秦国的东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郑国渠到底为什么会被修建?郑国渠的修建都有哪些历史意义?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文章所叙述的故事之中。

韩国疲秦之计

战国末期,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国家力量有了长足的增长,秦国已经基本具备了东出函谷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国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国土范围进一步扩大,山东六国虽然有心合纵组成联军抵挡秦军的铁蹄,然而六国联军几次兵陈函谷,却因为军心不齐屡屡发生内讧,攻打秦国的几次战争都是不了了之。

[var1]

历史解读

当此之时,天下诸国对待秦国有不同的态度

,赵国因长平之战与秦国变成宿敌,一直想着削弱秦国,然而却一直有心无力;

韩魏之流向秦国称臣,沦为了秦国的藩属国,它们一直秉着抱薪救火的原则,靠着向秦国出卖国土和国家利益,换取短暂的和平,苟且度日;

至于齐楚两国,齐国一直偏安东海一隅,不愿意与其他国家来往,楚国则将国都从鄢郢之地迁往东南部的寿春,其国政由权臣把持。

楚王只有名义上的地位,根本无力应对秦国的入侵。

修建郑国渠在一开始其实是韩国的缓兵之计。

公元前346年,年少的秦王嬴政刚刚继位,秦国朝野大权悉数落入秦国相邦吕不韦的手中。

吕不韦原本是卫国富商,他靠着资助秦国公子异人,帮助其登上了秦王宝座,从而获得了秦王的重用,被封为文信侯,并食邑富庶的东都洛阳,显赫荣光一时无人能比。

秦王嬴政拜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为仲父,与其很是亲近。吕不韦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掌握秦国的大权之后,便开始着手发展秦国经济,并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努力为秦王嬴政的亲政和秦国的东出铺平道路。

[var1]

历史解读

韩国是秦国的邻国,更是秦国的藩属国,秦国东出函谷的第一战就瞄准了韩国。

韩国国君韩王安深刻看到了这一点,他领导下的韩国不堪一击,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兼并。

韩国自战国中期申不害变法失败之后一蹶不振,国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原本在申不害变法中失势的韩国贵族,在韩国变法失败后卷土重来,重新统领了韩国。

韩国贵族之间相互掣肘,导致朝政腐败,民生凋敝,韩王的权力被架空。等到韩国王位传到了韩王安手中,韩国已经像腐朽的枯木一样无可救药。

韩王的儿子公子非志向高远,他的法家强国思想集中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精髓。

公子非一直试图说服自己的父亲在韩国再一次进行变法,以挽救韩国的颓势,然而,胆小怕事的韩王安缺乏变法的魄力和能力,公子非也只能无奈地看着韩国日渐衰落下去。

据说,当时的韩国人为了谋求生计,纷纷冶炼铁矿制造兵器,以此卖给其他诸侯国换钱。

韩国农人因为冶铁荒废了农耕,韩国也因此爆发了大范围的饥荒,韩国饥民流民大量外逃,这个弱小的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var1]

历史解读

因为担心秦国趁机攻打韩国,韩国朝廷便有人想出了一条疲秦之计。有人向韩王建议,韩国可以派专门水工到秦国,以说服秦王修建一条水利工程。

在当时,由于没有大型设备,修建一项水利工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秦国如果同意修建水利工程,其大批军队就会被撤回秦国支援水利工程的建设。

这样一来,秦国东出的步伐就会受到阻碍,韩国也能够获得一段喘息

养的时间。

韩王采纳了这条建议,派韩国著名水工郑国到秦国去说服秦王修建这项水利工程。

当时,韩国公子非极力阻挠郑国去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认为修建水利工程是一时之举,一旦水渠修建而成,秦国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到那时韩国立灭国也就不远了。

然而,公子非的阻挠并没有见效。韩国水工郑国一开始是作为韩国间谍到秦国去的。水工郑国到秦国后,经人引荐见到了秦国相邦吕不韦。

郑国向吕不韦陈述了在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的计划,吕不韦听完郑国的计划十分高兴,便在秦国朝会上通过了修建这一水利工程的决议。

对于同意修建水利工程,吕不韦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秦国正在筹备东出战争,吕不韦希望能够稳步推进,修建水利工程虽然耗时耗力,但是一旦工程建好,秦国就有了源源不竭的粮仓和财力支撑。

再者,秦国关中地区虽是一片平原地区,却连年干旱,民人都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不稳定。

如果采纳郑国的建议,修建一条百里长渠,以此贯通泾水和洛水,那么从此以后,关中平原千里沃野就会成为秦国旱涝保收的粮仓,这是十分诱人的。

[var1]

历史解读

郑国渠修建的具体过程

秦国命郑国主持修建水利工程。

郑国到秦国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疲秦弱秦的间谍使命,他受命在秦国征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修建浩浩汤汤的水利工程

然而,纸里是包不住火的。郑国表面上说修建水利工程是为了发展秦国的农业,然而,他却始终消极怠工。

而且,郑国在一开始故意在工程的数据上做了手脚,致使秦军挖错了好几条路线。

几年过去,秦国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几乎全部都打了水漂,秦国国内一片怨声载道,秦国国力被大量消耗,其东出的步伐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郑国修建水利工程的疲秦阴谋最终暴露,秦人将水工郑国扭动到秦王政面前,秦王大怒,扬言要杀了郑国。

[var1]

历史解读

郑国在生死之际,忘记了自己的间谍使命,他向秦王辩解,为韩国弱秦实在是迫不得已,假如再给他几年时间,他一定会为秦国修建一条旱涝保收的大渠。

其实,秦国作为一名水工是很专业的,只是他负有特殊的使命才不愿意真心帮助秦国,如今阴谋败露,郑国为了活命,只能答应真心为秦国修建这项水利工程。

秦王政考虑到当时的秦国的确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而且秦国缺乏相关的重要技术,便饶了郑国一命,并继续重用郑国,让他接着修建水利工程。

十年之后,这项水利工程顺利完工,渠成通水,滋润了关中千亩良田,秦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国力极大增强。

秦王嬴政为了表彰水工郑国的功勋,便将这个水利工程命名为郑国渠。

等到秦王嬴政正式亲政,郑国渠滋润下的关中沃野为秦军东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郑国渠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仅郑国渠的渠首和渠尾工程的修建,就耗费了三年时间。

郑国渠全长300余里,耗费十年时间建成,它西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是很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

郑国渠灌溉农田采用的方式是大水漫灌,它滋润了沿线4万多顷耕地,使秦国旱涝保收,风调雨顺。

[var1]

历史解读

郑国渠的历史意义

郑国渠修建完成后,极大地改变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困局,原本土地贫瘠的关中平原,变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为秦国的东出天下积攒了国力。

在郑国死后,郑国渠的拦水大坝由于疏于管理,逐渐被洪水冲垮,秦国也象征性地对郑国渠进行了几次修缮。客观来讲,郑国渠发挥灌溉作用大约持续了100多年。

秦朝灭亡后,郑国渠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

后来,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白公的水利专家向朝廷建议修建水利工程,白公在原本郑国渠的旧址之上,开挖新渠,这就是白公渠。

白公渠和后世的许多水利工程一样,都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的。

郑国渠工程浩大,技术先进,实际效果显著,这在中国水利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var1]

历史解读

结语

郑国渠是由战国末年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集中体现了中国水利建设的集体智慧,同时,它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郑国渠造福了关中地区的百姓,使秦国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虽然说郑国渠发挥历史作用的时间较短,但是作为一项典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借鉴意义,后世的水利工程有很多都受到了郑国渠的发。

2000多年来,郑国渠的遗址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如今关中地区还能够看到郑国渠往日的样貌。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在这面镜子里会看到不同的景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歹心办好事,浅谈战国末年郑国渠的历史意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燕国名将乐毅为何有两座墓,一座在房山,一座在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资料图 安旭东/北晚新视觉供图 图文无关 乐毅(yuèyì)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出生在现在的河北省灵寿西北,后死于赵国,如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召乡境内,也有一座乐毅墓。乐毅为何有两座墓,这缘于他与燕国和赵国的关系。乐毅,中山灵寿人,其祖先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为攻战中山国立下汗马功劳。

  • 范蠡三个儿子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他和西施之间,在传说中也终成眷属。此后范蠡有三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跟西施生的,这三个儿子可不是省油的灯。次子在外面杀了人,按照道理是要杀头的。可是范蠡有钱啊,不管哪个时代,兜里有票子,万事好商量。他认为只要花钱就能把这件事给摆平了。[var1]01长子宁死也要带钱去赎回次子。次子杀了人,本来就已

  • 战国七雄实力都不弱,为何最后是秦统一了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优越的地理优势秦位于中原西陲,而秦国的西边只有西戎作为祸患,早在秦文公时期,就屡次讨伐西戎,并取得关键性胜利,此后秦国西边基本没有什么威胁了。向东依仗崤山之险,修建了函谷关,这样一来,秦国可以仰仗函谷关的优势,防止东方诸侯的入侵,可谓是退可守,进可攻,即使“六雄”联盟也会阻在关外,任

  • 吴起的漫漫求职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这么很有才华的军事家,当年的求职之路却坎坷曲折。[var1]据史记记载,吴起是卫国人,他喜欢研究兵法,曾经跟着曾子学习。后来,吴起帮助鲁国做事。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觉得吴起很有才能,就想任用他为主将。但是,有大臣提醒鲁国国君说:“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是齐国的女婿。慎用。”鲁国国君于是犹豫不决

  • 勾践:天生强大也会心生恻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勾践的先祖是夏禹的后代,他的父亲允常在位时,与吴王阖庐多次交战,相互讨伐,两国结下恩怨。允常去世后,勾践即位,为越王,阖庐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其实阖庐看轻了勾践,这个年轻人是个不好惹的主,且是个狠角色,他先派出三列敢死队来到吴军镇前,大声喊着口号一起拔剑自杀殉国,如此惨烈而又雄壮的阵势直

  • 看古人智慧,鬼谷子《孙膑秘本》公开:三十六计演奇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鬼谷子传兵法,庞涓只知三十六计,未知三十六计奇门演法。孙膑秘本曰:征战中,三十六计,徒有虚表。现把三十六计和奇门研习思路公开。第一计瞒天过海2﹑日干旺,因为日干旺相时表明求测人状态好,做事极易成功,使用计谋也易成功。3﹑日﹑时逢杜门。杜门是保密性好,遇保密性强时,利于瞒天隐蔽行动企图。第二计围魏救赵

  • 三国襄樊之战时,关羽屡屡求援,为什么刘封却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猛将关羽之死和刘封脱不开关系,如果说襄樊之战时,刘封在关羽求支援的时候能够上前帮忙,说不定最后关羽也不会因此而葬送自己的生命。那么为什么关羽多次发出需要救援的消息,刘封还是见死不救呢?我们先就要来说这个表面上的原因了,也就是刘封拿出来拒绝关羽的话,理由是上庸才刚刚攻打下来,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可以去

  • 康熙为何不跪孔子,难道仅仅是因为墓碑上的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简介姓什么,康熙孔子,孔子父亲叫叔梁纥读音

    [var1]在康熙走进孔庙之后,他带领官员们前往孔子墓的方向。到了孔子墓,康熙看着孔子墓上面的墓碑,很是犹豫,迟迟不跪下。而一直在康熙身边伺候康熙的一位官员看着康熙的神情,懂了康熙的意思,于是他就对康熙说,让康熙先休息一下。过了一会儿康熙休息的差不多了,康熙就再次走到孔子墓前面,但是让人感到十分意外

  • 三国演义中的三位会武功的女子,一位吓坏了刘备,一位嫁给了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孙尚香收到,孙尚香,我们对他很熟悉,我们知道。他是刘备的,老婆,孙权的妹妹。她非常的机智,敏捷,刚强勇猛。他有他兄弟的作风,在他身边,有100多个。奴婢,但是。他们都是,个个拿刀拿枪的,从不拿绣花枕。即使是刘备战的人物,每次建房时都非常害怕。反正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经常和孙尚香保持距离。当时孙尚香仗着

  • 孔子智慧:悟透四个字,远离灾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看透小人的三句话,孔子简介,远离灾祸的四字成语

    [var1]“愚”“愚”出自“聪明睿智,守之以愚”,意思是聪明睿智之士,在处人处事上要示人以愚。它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思相近,不同的是,孔子在这句话里用“愚”这种方式,告诉聪明睿智之士自保的方法。看似笨拙保守,其实是很高明的自保方法,古今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刘备儿子阿斗就是最著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