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燕国名将乐毅为何有两座墓,一座在房山,一座在邯郸?

燕国名将乐毅为何有两座墓,一座在房山,一座在邯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26 更新时间:2024/2/16 18:10:16

[var1]

资料图 安旭东/北晚新视觉供图 图文无关

乐毅(yuèyì)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出生在现在的河北省灵寿西北,后死于赵国,如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召乡境内,也有一座乐毅墓。乐毅为何有两座墓,这缘于他与燕国和赵国的关系。

乐毅,中山灵寿人,其祖先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为攻战中山国立下汗马功劳。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后来中山复国,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又灭掉了中山国,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赵国“沙丘之变”(太子章和赵惠文王争夺权力,太子章兵败而死,赵惠文王将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后,乐毅在赵国看不到希望,就从赵国到魏国,听说燕昭王金台招贤,又从魏国到燕国。

这里介绍一下当时的燕国背景。燕国是周朝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燕国的祖先是召公奭,奭是周文王庶出的儿子,周武王弟弟。因奭公务繁忙脱不开身,就把儿子克派来主持工作。史书上对燕国记载较少,传到第十代燕惠侯时,才有零星的记载,有的只留下谥号。

公元前318年,燕国第38任国君哙,开始改革,燕哙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举:将君王的位置禅让给相国——子之,燕哙对子之俯首称臣。

三年后,在齐宣王的支持下,燕国将军——市被与当时的太子平一起谋划起兵,杀了子之。齐国以平定朝纲为名,趁机出兵占领了燕国。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姬职从韩国送回燕国为新君,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和老臣郭隗商量报仇之策,郭隗说了句令后世永远铭记的名言:“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战国策·燕策一》),意思是君王对待人才的态度很重要,如果任用只知听从指使的人不免要亡国。

燕昭王于是尊郭隗为师,并建“黄金台”广纳社会贤才,此举天下震动。

乐毅便是这个时候来到燕国,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在燕昭王的努力下,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燕国实力也大大提升。

那时,齐国的齐湣王压根不把燕国放在眼里,自负骄横,燕昭王看到攻击齐国的机遇来了,联合赵、楚、韩、魏、燕五国攻打齐国。楚国以救齐为名,派淖齿率兵入齐杀掉齐湣王。乐毅攻陷齐国城邑七十多座,燕昭王亲自赶到济水岸边慰问军队,用金银酒肉犒劳军队,还把昌国封给乐毅,乐毅封号“昌国君”。

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只有莒和即墨没拿下。这也给历史留下了一串疑问:乐毅为何攻不破莒和即墨两座城池呢?有多种说法,一是燕国当时国力和兵力不足以蛇吞象。二是乐毅受孔孟之道影响,以圣人为榜样,有更大的理想抱负,改变了战略决策。当然,齐国内部发生了变化也是重要的方面,如淖齿杀掉齐湣王,民众怨气很大,田单坚守城池不战,竭力寻找出路。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太子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齐国田单得知乐毅与太子有过节,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齐国散布谣言:齐国俘虏被抓以后不打不罚更不杀,乐毅想僭位,裂土封疆,留在齐国称王。燕惠王听信谣言,派骑劫取代乐毅,并召回乐毅。乐毅担心返回燕国后被杀,便投诚了赵国。赵国把关津(今河北武邑县)封给乐毅,封号“望诸君”。赵国对乐毅非常恭敬,以此震撼威慑齐、燕两国。

齐国后来打败骑劫,收复了齐国的局部城邑,而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国都临淄。燕惠王很懊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导致燕军惨败。燕惠王更担心此时乐毅会借赵伐燕,于是派人致书乐毅表示道歉,同时邀请他返回燕国。

为此,乐毅写下著名的《报燕王书》,文中缅怀昭王的知遇之恩,表明了自己对燕国的一片忠心,“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他委婉地驳斥了惠王的虚伪,并表示决不因个人恩怨,借赵伐燕。

曹操《述志令》就记载了这段故事: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让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一样,我现在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都不会谋害赵国的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

因为乐毅的高尚品格,燕赵两国都非常欣赏他。此后,燕赵两国交好,且都并请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葬于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召乡境内,燕国缅怀其劳功,为其修建墓碑,就是如今房山区良乡境内的乐毅墓。

千百年来,后人都很景仰乐毅的胸怀与大义。当经过燕地时,很多人会到乐毅的墓冢凭吊。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吊乐生文并序》中就写道:“许纵自燕来,曰燕之南有墓焉,其志曰乐生之墓。予闻而哀之,其返也,与之文使吊焉。”

(原标题:房山有座乐毅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王东志

流程编辑:u027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范蠡三个儿子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他和西施之间,在传说中也终成眷属。此后范蠡有三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跟西施生的,这三个儿子可不是省油的灯。次子在外面杀了人,按照道理是要杀头的。可是范蠡有钱啊,不管哪个时代,兜里有票子,万事好商量。他认为只要花钱就能把这件事给摆平了。[var1]01长子宁死也要带钱去赎回次子。次子杀了人,本来就已

  • 战国七雄实力都不弱,为何最后是秦统一了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优越的地理优势秦位于中原西陲,而秦国的西边只有西戎作为祸患,早在秦文公时期,就屡次讨伐西戎,并取得关键性胜利,此后秦国西边基本没有什么威胁了。向东依仗崤山之险,修建了函谷关,这样一来,秦国可以仰仗函谷关的优势,防止东方诸侯的入侵,可谓是退可守,进可攻,即使“六雄”联盟也会阻在关外,任

  • 吴起的漫漫求职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这么很有才华的军事家,当年的求职之路却坎坷曲折。[var1]据史记记载,吴起是卫国人,他喜欢研究兵法,曾经跟着曾子学习。后来,吴起帮助鲁国做事。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觉得吴起很有才能,就想任用他为主将。但是,有大臣提醒鲁国国君说:“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是齐国的女婿。慎用。”鲁国国君于是犹豫不决

  • 勾践:天生强大也会心生恻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勾践的先祖是夏禹的后代,他的父亲允常在位时,与吴王阖庐多次交战,相互讨伐,两国结下恩怨。允常去世后,勾践即位,为越王,阖庐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其实阖庐看轻了勾践,这个年轻人是个不好惹的主,且是个狠角色,他先派出三列敢死队来到吴军镇前,大声喊着口号一起拔剑自杀殉国,如此惨烈而又雄壮的阵势直

  • 看古人智慧,鬼谷子《孙膑秘本》公开:三十六计演奇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鬼谷子传兵法,庞涓只知三十六计,未知三十六计奇门演法。孙膑秘本曰:征战中,三十六计,徒有虚表。现把三十六计和奇门研习思路公开。第一计瞒天过海2﹑日干旺,因为日干旺相时表明求测人状态好,做事极易成功,使用计谋也易成功。3﹑日﹑时逢杜门。杜门是保密性好,遇保密性强时,利于瞒天隐蔽行动企图。第二计围魏救赵

  • 三国襄樊之战时,关羽屡屡求援,为什么刘封却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猛将关羽之死和刘封脱不开关系,如果说襄樊之战时,刘封在关羽求支援的时候能够上前帮忙,说不定最后关羽也不会因此而葬送自己的生命。那么为什么关羽多次发出需要救援的消息,刘封还是见死不救呢?我们先就要来说这个表面上的原因了,也就是刘封拿出来拒绝关羽的话,理由是上庸才刚刚攻打下来,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可以去

  • 康熙为何不跪孔子,难道仅仅是因为墓碑上的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简介姓什么,康熙孔子,孔子父亲叫叔梁纥读音

    [var1]在康熙走进孔庙之后,他带领官员们前往孔子墓的方向。到了孔子墓,康熙看着孔子墓上面的墓碑,很是犹豫,迟迟不跪下。而一直在康熙身边伺候康熙的一位官员看着康熙的神情,懂了康熙的意思,于是他就对康熙说,让康熙先休息一下。过了一会儿康熙休息的差不多了,康熙就再次走到孔子墓前面,但是让人感到十分意外

  • 三国演义中的三位会武功的女子,一位吓坏了刘备,一位嫁给了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孙尚香收到,孙尚香,我们对他很熟悉,我们知道。他是刘备的,老婆,孙权的妹妹。她非常的机智,敏捷,刚强勇猛。他有他兄弟的作风,在他身边,有100多个。奴婢,但是。他们都是,个个拿刀拿枪的,从不拿绣花枕。即使是刘备战的人物,每次建房时都非常害怕。反正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经常和孙尚香保持距离。当时孙尚香仗着

  • 孔子智慧:悟透四个字,远离灾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看透小人的三句话,孔子简介,远离灾祸的四字成语

    [var1]“愚”“愚”出自“聪明睿智,守之以愚”,意思是聪明睿智之士,在处人处事上要示人以愚。它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思相近,不同的是,孔子在这句话里用“愚”这种方式,告诉聪明睿智之士自保的方法。看似笨拙保守,其实是很高明的自保方法,古今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刘备儿子阿斗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 刘备手下的大将都有兵权?原来只有他们有,张飞关羽情理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三国那段充满了刀光剑影的历史中,每一派阵营的“创业先驱”,其麾下都有一大批能臣猛将于左右辅佐,这才开创了一番江山大业。当然了,虽说从整体实力上来看,昭烈先帝刘备的阵营明显要弱了那么一些,但实际上无论是根据演义的渲染亦或是在正史的记载中,刘备手下也的确不缺猛将的存在,谋士就更不用说了。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