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为何要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给汉朝带来了什么?

汉朝为何要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给汉朝带来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349 更新时间:2023/12/8 20:03:12

引言

重农抑商自古以来便是统治者信奉的基本国策,自从两周“士农工商”阶级确定之后,封建王朝便有了重农抑商的惯例。

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制度绝非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下的必然产物。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古代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将发展农业作为立国之本。

而将工商业视为末业,进行了遏制,汉朝重农抑商的倾向就极其明显。

汉文帝曾公开表示过“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武帝出台过“盐铁官营”等一系列政策,由中央统一管控盐和铁两项重要物资,遏制商人自由发展。

汉朝的重农抑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不仅使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具制度性和法律性,而且还通过教化让其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

那汉朝的国情如何?古代统治者为何对重农抑商政策情有独钟呢?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抬头

中国历代王朝皆强调以农为本,将重农抑商的思想视作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用法律来发展农业,遏制商业。

其实重农抑商政策并非是汉朝首创,早在秦朝之时便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实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初具雏形。

秦王鼓励农民种田,只要农民种好田地,多交粮食,便可以获得爵位,而商人做生意赚钱却要交纳重税,商人赚的钱越多,交的税便越多。

商鞅之所以提倡重农抑商,是因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战士在前线作战需要大量军粮供应。

而商人们却喜欢操纵物价,从中牟利,扰乱市场经济,不利于军事国防的稳定发展。

秦朝一统天下之后仍旧推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打压商人的发展,但是秦王打击商人的力度却并不大,只是遏制了部分商人的事例。

秦始皇达到“六王毕,四海一”的政治目的之后,建立了强盛的大秦王朝,但是由于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惹得百姓苦不堪言,激起了农民起义的热潮。

彼时,例如刘邦项羽陈胜吴广之类的农民领袖纷纷起义,挑起战乱,破坏了大量耕地

秦朝灭亡之后,中国又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战争,刘邦最后取得胜利,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时国内一片凋零,彼时,国家千疮百孔,遍地废墟,耕地破坏,百废待兴。

汉朝初年,国内仍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朝中甚至还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样的现象。

战乱使得汉朝初年生产凋敝,国家经济步步溃败、民不聊生,贫困者无以为生、无以为家

统治者面对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将目光放在了农业之上,大力发展农业、维护财政需要、巩固统治基础。

彼时的大汉王朝既坚固又脆弱,统治者为了顺应百姓愿景,弱化社会矛盾,采用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减轻百姓的税赋。

用重农的方式减轻了社会矛盾,恢复了生产,为汉朝初年经济恢复国家、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汉朝初年,统治者在采用“无为而治”基本国策的情况下,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

从政治立法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重农思想在汉朝更具规模化、法律化、制度化。

第一、汉高祖刘邦下令赦免了大量因为生活困难而卖身为奴隶的人,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

第二、大力鼓励生育,凡是农民生子,便可以免除两年徭役,以此来增加劳动力,发展农耕。

第三、发布“复故爵田宅令”,让农民们重新获得土地。

第四、奖励农耕,颁布劝农诏书,嘉奖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史书记载,从汉文帝二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中央一共颁布了八次劝农诏书,可见其力度之大。

汉朝统治者为了鼓励农耕,无限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并亲自耕田以表对农业的重视,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下,重农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第五、减免赋税,汉武帝之时,改税率为“十五税一”,下令“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文帝时期,推行”除田之租税半”,汉景帝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更是直接将税率降到了“三十而税一”。

让百姓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福利,增加了农耕生产的积极性,改善了生活条件

据研究,西汉末年,汉朝已经一扫开国之颓废之风,耕田面积已然达到了8270500多顷,奠定了汉朝的强盛。

汉朝统治者在重农的同时制定了诸多政策,打击商人发展

汉朝建国之时,商人与农民的矛盾及其尖锐,彼时,生产凋敝,经济下行。

商人为了与农民、国家争权夺利,大肆抢夺土地,争夺劳动资源,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部分商人为了赚取钱财,竟然囤积居奇,贱买贵卖土地人口,引起了市场的动荡。

商人随意买卖土地人口的行为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治观念相矛盾,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不满

汉朝初年,甚至还有富商以财力影响政治,实行土地兼并之事,激起了农民的反抗情绪,引发了农民起义之类的暴乱,危害到了国家统治与社会安定。

因此,抑商政策其实是统治者的必然选择。

汉朝初年,奴隶制生产关系仍旧存在,封建地主为了个人的富贵,随意买卖奴隶、打压百姓。

他们在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之后,居然垄断了“冶铁”“煮盐”之类关系到西汉王朝经济命脉的部门,把持着工商业的生产和交换大权,使得奴隶制度在工商业经济中泛滥成灾。

到了文景之治之时,地方的诸侯王也涉足工商业,使得钱权交换之事横行,他们在兼并土地、买卖奴隶的过程中收揽了大量财富,危害到了国际根本。

更有甚者,甚至还妄图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恢复奴隶制生产关系,如果统治者不及时解决这个矛盾,生产关系就将被工商业领域残存的奴隶制生产关系所吞噬

西汉初年,那些出身于地主阶级的诸侯王效仿工商业奴隶主,插足工商领域,累积了大量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他们利用手中的特权,以钱财谋利,对西汉生出了不臣之心。

当他们的经济实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就不满足自己已经享有的政治特权了,他们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产生了推翻西汉王朝的想法

西汉之时,吴王刘濞就大力发展工商业,冶铁煮盐,私铸钱财,发展军事,囤积粮食,发动了七国之乱,妄图一举推翻西汉王朝,彻底惹怒了统治者。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贾谊也同样在《过秦论》之中提出了,

如果汉朝统治者不尽快解决这一社会矛盾,可能还会走了秦朝末年激起民变的老路。

汉朝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打压商人的新政策,自汉朝建国开始,刘邦便明令禁止不准商人做官、不准商人穿丝坐车,并加重了商人的赋税。

汉文帝、汉景帝又采纳了贾谊和晁错的建议,用“入粟受爵”的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地位。

不过他们都没有伤到商业发展的根本,一直到汉朝经历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稳定之后,汉武帝才在桑弘羊的支持下,对商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强制实行了“盐铁酒类专卖”、“统一铸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让工商业走回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正轨,弱化了尖锐的矛盾。

汉景帝为了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诸侯王手中的特权,使得重农抑商的方针在各个阶级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汉武帝为了收归权力也推行了“推恩令”,取消分封制,剥夺了地方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将“盐铁官营”等政策落实到了实处。

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广之后,受到了百姓特别是平民阶级的广泛认可,自此之后,该思想便成为了大汉王朝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格局。

重农抑商也有一定的消极性

第一,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农业迅速发展,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经济迅速恢复,保证了国家财政。

第二,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异己分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统治者在遏制商人发展的同时也打击了地方豪强的专断,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重农抑商政策对于小农经济社会具有积极的重大意义。

在统治者的推广下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意义深远,但是该政策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其消极作用也非常明显。

重农抑商的政策只适用于特定环境,而不能一直推行。

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阻碍了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百姓的创造性,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

其一,重农抑商是汉朝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后代统治者应,依据环境正确调配商人与农民、工商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

但是历代统治者却将重农抑商视为了历史习惯,视为了基本政策,这是典型的懒惰的表现。

统治者应当依据国情和时代的变化,正确调配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而不应一味的打压商业,抬高农业地位。

统治者对商人的打压使得人们形成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负面印象。

直至今日,现代社会仍旧存在商人狡猾吝啬,圆滑世故的固有观念。

这种观念是一种片面、错误、刻板的观念,既不利于工商业、服务业、市场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政治文化发展。

其二,导致了人们思想的落后,不利于创造性发展。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环境,在重农抑商思想的压制下,百姓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安于现状的思想惯性,延缓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步伐。

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人们的思想日趋守旧,畏惧变革,阻碍了文人的积极性,也阻碍了中国民主之风、自由之风的发展。

第三,阻碍了后世统治者“因时而变”。

汉朝制定重农抑商政策,解决社会矛盾的事件告诉我们,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应积极维护新制度,防止旧制度复辟,正确的做出调配。

但是后世统治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的承袭前人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针对时代的变化及时做出改变,调整农商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汉朝统治者之所以会实行重农抑商,并不是因为君主自主选择了重农抑商,而是社会条件和时代环境所决定的。

重农抑商政策为汉朝的昌盛打下了基础,为后世立下了典范,也成为了后世的禁锢,我在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应当结合时代背景,用客观、科学的角度分析评判,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吴起白起和韩信,谁的军事才能最厉害来了解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吴起这个人极为刚烈,史书中记载,他曾亲手杀了三十多名嘲笑他的人,然后当着母亲的面,咬破了手臂以血发誓,如果以后当不成大官,这辈子都不会再回卫国,更不会再见母亲。[var1]白起只率领过秦军,这是当时天下第一强军。换句话说,白起的战斗生涯中从来没有过以弱胜强,从来都

  • 汉文帝让太子给他吸吮脓水,太子得知真相后,迁怒皇帝的应梦贤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汉文帝的“应梦贤臣” 汉文帝晚上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想要飞天,却怎么也飞不起来。正在他心急如焚的时候,突然有个人在他背后推了他一把,顿时仿佛挣脱了地球引力,就这么飞了起来。汉文帝一时间心情舒畅,却还是不忘回头看看到底是谁在这紧急关头帮了自己,只是他发现怎么也无法看清对方的脸,勉强能看清他带着一个黄色

  • 孔子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不可错过的几件一级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曲阜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与轩辕路交叉口,是国家一级博物馆。[var1]这是一座投资建造的大型博物馆,旨在展示儒家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整个展厅由一个序厅和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孔子的时代——孔子的生活——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当你进入博物馆时,你会看到一个圆形的序言厅,

  •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的皇帝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

  • 三国时曹操杀光了孔融三族,为何后世各朝各代孔子衍圣公照常昌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由此,引发了不发网友的疑问,既然孔融三族已灭,那么,为何我国后来的各个朝代,还有“衍圣公”及孔子越来越多的直系后裔呢,这是不是很冲突。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冲突。因为,根本上讲,孔融这一支跟人家“衍圣公”,完全不可同日可语。我们首先来帮曹操澄清一个问题,在不少的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里,尤其是历史小说中,基

  •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带马超?这才是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次出祁山,是在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才准备的北伐曹魏毕竟嘛,做大事前要多做准备,后因为马谡丢了街亭,恐被抄了后,将蜀军灭了,所以诸葛亮撤军,第一次出祁山失败。马超自从投奔刘备麾下以后,并没有得到重用。马超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也是因为马超为西凉世家,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

  • 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也会有很多事身不由己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汉武帝能称千古一帝吗,为什么汉武帝能成千古一帝,千古一帝和汉武帝谁厉害

    金屋藏娇:妈妈,我只想和阿娇姐姐在金房子里一起玩! 提到汉武帝,就不得不提到“金屋藏娇”的故事,如果大家有机会到茂陵博物馆的话,就会听到讲解员给大家讲述“金屋藏娇”的故事。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件事事出有因。汉武帝刘彻当时不是太子而是胶东王,他的母亲王娡也不是皇后,而只是汉景帝刘启身边,一个并不突出的

  • 百年前一人多了句嘴,百年后事主找上门灭其国,孔子表现让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这位万世师祖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战争表达了赞同,这是为何呢?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齐国灭纪国。齐国跟纪国都是周朝的大分封诸侯国。春秋时期,齐国发展迅速,成为了春秋的霸主国,五霸首位的齐桓公当政时期不可一世。而在当时的山东半岛,纪国也有着不小的势力,疆域从寿光到烟台,发展好的时候几乎占了半

  • 文化三秦行|走进茂陵博物馆:汉武帝首开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汉书·地理志

  • 韩信为什么宁可被人厌恶到处讨饭,也不愿通过自己劳动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不是韩信不想通过劳动讨生活,而是他根本就不会。韩信年轻的时候,倒是和刘邦差不多,都是社会底层出身,不同的就是,刘邦是个典型的流氓头子,即便是蹭吃蹭喝也能活。韩信不一样,他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是也是读过书的,刘邦的一些行为他是不屑于做的。刘邦什么都没有,但是敢吹,第一次前往吕公家里,就胡乱报一万钱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