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史: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为何不将他凌迟

太平天国史: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为何不将他凌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39 更新时间:2024/2/4 2:29:57

一、李秀成被俘虏经过,及其受审

天京之战最后两个月,李秀成麾下只有3千余人,硬刚湘军6万精锐,还主动突袭曾国荃营垒,让湘军叫苦不迭。攀登城池的湘军,被热油、热水喷洒,在炎热的七月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1864年7月,湘军已经全部合围天京,连天保门、地保门都丢了,曾国荃在城外推土坡与城墙一样高,不断朝着城内炮击,吸引太平军注意力。接着,城根下的炸药轰鸣,炸毁了数十丈墙体,湘军冲入城内。

16岁的幼天王洪天贵福丢下5位年轻的夫人,独自跑去李秀成家里。李秀成辞别年迈的母亲,带着幼天王突围而出。途中,李秀成让出宝马,幼天王顺利抵达广德,由黄文金护送去湖州。

李秀成血战拼杀,身受重伤,独自跑到山上躲避。不巧的是,一位老农为了得到战利品,居然出卖了忠王,李秀成被俘虏,押送到两江总督府,接受末日审判。

九帅曾国荃怒气冲冲,上来就呵斥李秀成,却被怼回去。曾国荃很恼火,当即暴打李秀成,用锥子刺伤忠王身体,发泄仇恨。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杀害湘军,更痛恨他坚守天京,导致李鸿章差点来抢夺功劳,未免格局太小。

鲜血直流,李秀成笑了笑:“九帅,何必这样呢,我们各为其主,未免也太没气量了吧。”曾国荃羞愧难当,离开总督府。

果然是条汉子,曾国藩赶紧从安庆来到南京,要目睹这位忠王,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李秀成对曾国藩的伤害很深,1860年的“祁门之围”,曾国藩的刀子时刻准备着自刎,但李秀成没有强攻,曾国藩侥幸躲过一劫。

1858年的三河之战,李秀成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与陈玉成联手,斩杀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雨花台之战,李秀成一度冲入湘军主营,打伤曾国荃的左额,若非天降大雨,太平军持续攻击,九帅就此终结。

仇恨,没有冲昏曾国藩的头脑,即便他非常讨厌李秀成。曾国藩知道,李秀成有个特点:非常能忍耐,无论局势如何险恶,但李秀成是一个“交心人”,只要你对他好,李秀成也会跟你倾诉心肠。

曾国藩亲自探望李秀成,来到监狱里,在忠王旁边坐下来。曾国藩没有动怒,只说一句:“忠王是个英雄人物,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就没有什么东西想说吗?不想留下一点东西,警示后人吗?”

李秀成叹了口气,他知道难逃一死,却不愿意死得毫无价值,尤其是自己在太平天国中苦苦挣扎却又不被天王理解的日子,李秀成忘不掉。为此,李秀成写下了六万字的《自述书》,作为对曾国藩的回应。

二、李秀成的格局,让曾国藩大开眼界

李秀成的《自述书》总计6万字,但曾国藩为了某种目的,将大量对自己和湘军不利的内容进行删减,还剩下2万多字。据说,李秀成建议曾国藩起兵,取代清王朝,不知真假,这是悬案。

6万多字,李秀成平均每天以七千字的速度书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没有电脑,没有复制粘贴,也没有语音输入,他用毛笔就能写出7千字,说明两个问题:李秀成很熟悉太平天国,李秀成受到了“委屈”,倾诉内心的不满,故而“一气呵成”。

从《李秀成自述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秀成除了讲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以及点评诸侯王,更多的是写自己贡献,以及遭遇的困境,有种“大吐苦水”的感觉。李秀成的委屈、挫折、不满,都在这份《自述书》中爆料出来。

当然,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苦水”没啥兴趣,吸引曾国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李秀成决定招抚太平军余部,愿意亲自出马,且同意协助曾国藩去成就千古伟业。此时,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余部,总计60万,不容小觑。

其二,李秀成的格局很大,目光长远,让曾国藩大开眼界。李秀成在《自述书》中仔细分析了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指出了清朝社会存在的尖锐矛盾,且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与曾国藩的见解不谋而合。曾国藩在家书中,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公开说:“官兵还不如贼寇,扰民居多”,可见清朝腐朽到了什么程度。

李秀成又说:“湘军装备不足,如今列强环伺,他们迟早要进攻中国,理应提早做好准备。要引进西洋先进技术,装备军队,还要善于学习,并组建一支近代化海军,尤其以海防为重点。”

不得不说,李秀成的眼光确实给力,湘军装备落后,远逊于西洋,曾国藩也知道这一点。1861年,湘军夺取安庆,胡林翼登上武昌洪山,看到一幕:“湘军水师正在操练,一艘民用西洋船飞驰而过,湘军水兵纷纷坠入江中,狼狈不堪。”

民用船只,飞驰而过时掀起的波浪,足以掀翻湘军水师战船,这是什么概念?要是遇上西洋铁甲战列舰,连当靶子的资格都没有。再则,镇压太平军时,西洋的火炮威力无穷,开花大炮成为摧毁城池的秘密武器,曾国藩也是知道的。

西洋人野心勃勃,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也是事实。“借师助剿”,清朝也有疑虑,曾国藩也不想让他们插手,除了担心湘军势力范围被侵犯,更担心他们会挑衅新的战争,这就麻烦大了。

抵御西洋,不能恪守传统观念,而是应该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李秀成的建议非常具有远见,是前瞻性的看法。要知道,清朝“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华夷之辩”无处不在,曾国藩为首的洋务派,为了搞洋务运动,只好向顽固势力作出妥协,打出“中体西用”的旗帜,却依然举步维艰。

李秀成倡导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而言非常了不起。以农民为主力的太平天国,居然会有近代化的思想意识,并极力付诸行动,让曾国藩惊叹不已。李秀成治理江浙期间,组建一支近代化水师,也让曾国藩感到惊讶,这人太了不起了。

曾国藩,人称“曾剃头”,杀害太平军将士众多,屠城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他也是有近代化意识的人物。李秀成也是如此,他们两人在“近代化”方面具有共同点,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三、没有凌迟,李秀成死得体面,与曾国藩害怕清朝无关

英雄惺惺相惜,曾国藩、李秀成在各自阵营中,绝对算是一流人物。但是,李秀成毕竟是贼首,不可能活下来。慈禧给曾国藩命令:“洪秀全尸身觅获后,剉尸枭示,仍传首被害地方,以泄众愤。李秀成洪达二犯,即著曾国藩等派委妥员,槛送京师,训明后尽发处置。”

洪秀全挖出来,砍掉脑袋,巡视各地,以示震慑。李秀成,应该立刻押送的京师审问,了解情况之后,另作打算。但是,曾国藩没有遵守命令,而是提前把李秀成处死,却并非凌迟。

曾国藩急于杀害李秀成,自然是担心他去京城对慈禧乱说话,把湘军的许多“胡作非为”事情捅出来,让自己难堪。李秀成知道很多关于太平军、湘军的核心秘密,他不能去京城,否则湘军的日子会很不好过。

也许有人说,曾国藩害怕清朝,故而杀害李秀成,这也是原因之一。问题是,曾国藩并没有采取凌迟,也即是“割千刀”这种惨绝人寰的方式,而是绞死,让他体面死去,这就很有意思了。

绞死、凌迟,都是“死”,本质上没有区别。石达开、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陈坤书、黄子隆、张乐行,都是被清军“凌迟”,曾国藩也没少干这种事,但对李秀成却不一样,足以说明问题的所在。

李秀成体面死去,这是曾国藩有意而为,他认可李秀成,而不是害怕清朝才“凌迟”。要知道,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困境,清朝离不开曾国藩,及其湘军力量,清朝跟湘军有矛盾,但还是有很多共同利益,谁也离不开谁。

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本身就是“越级”行为,没有朝廷的旨意,他擅自行动,慈禧也不敢怎样。当然,曾国藩也很清醒,要适当给朝廷面子:“弟弟曾国荃人际关系太差,杀戮众多,江南民怨沸腾,朝廷也忌惮”。如此,曾国藩让弟弟赶紧辞职,以“养病”为由,回家好好反省,等待新的机会。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的不准王爷进京,跟清朝的不准王爷出京究竟哪个比较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的五大独特规定,12月进京最新规定,明朝可以进京吗

    其实无论是明朝或者是清朝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明的,那么这二者其实可以说是各有着好处,明朝他不许王爷进京,那么这样的一个意图,可以说是十分的明确了。毕竟在京城里面能够见到的全部都是文武百官大臣,那么这些大臣之中,他们各自手上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可以说是分数不同的级别不同的部门,如果说王

  • 康熙王朝:为什么活埋苏麻喇姑之前,要往她头上倒石灰?原因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王朝为什么有苏麻喇姑,康熙王朝中的苏麻喇姑是怎么来的,康熙王朝里的苏麻喇姑符合史实吗

    苏麻喇姑,是孝庄的贴身侍女,她没有倾城的美貌,也没有绝世的才华,却凭借着自己的忠诚,赢得了孝庄太后和康熙大帝的信任。她历经四朝,曾陪伴孝庄太后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也曾在康熙年幼时,教他读书写字,成了康熙的启蒙老师,对康熙日后成为千古一帝也有着不小的贡献,而苏麻喇姑也成为了清朝史上地位最高的宫女。但在

  • 明朝江山300年之朱元璋南征北伐—2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南方朱元璋派出胡廷瑞、何文辉、汤和、廖永忠、李文忠分三路取福建。平定两广也是三路分兵同时进行,杨璟、周德兴从湖南出发,陆仲亨有韶州出发,还有一路水师。南方这几股势力轻松被朱元璋消灭,也将南方连成片,为北伐军提供无限支持。虽然北方的元军内战,但是军事能力与势力都不容小觑,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

  • 明朝的十六帝中,英宗朱祁镇为何能两次登基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英宗朱祁镇能够两次都当上皇帝其实是因为他在任期间非常勤勉,让百姓过上了非常富足的生活,而且他在政治上非常有管理能力,是皇帝人选中的首要人选。再有,当时英宗朱祁镇在被人软禁七年之后才放出来,那时候代宗已经病得不能够处理朝政,而当朝的太子身体不不是很好,最重要的是太子还没有儿子,所以朝臣们想来想去觉得英

  • 努尔哈赤杀死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后,如愿以偿做上“后金可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努尔哈赤为什么偏爱幼子,努尔哈赤为什么置弟弟死地,努尔哈赤为什么兵败辽东

    努尔哈赤兄弟排行居长,自幼丧母,继母对他和弟弟十分苛刻,孤苦伶仃,童年的不幸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二十多岁的时候,祖父和父亲在明朝的乱军中无辜被杀,对明朝激起了心中无比的痛恨。二十五岁那年,毅然靠祖、父的十三副遗甲,联合同族的数十人,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征伐。自起兵至建立政权的二十多年间,有两个人对努

  • 别再想着穿越回古代了,这才是真实的清朝王爷,电视剧都是骗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是爱新觉罗奕劻,在光绪二十年被封为庆亲王,是乾隆皇帝的曾孙,曾与李鸿章一起签订了《辛丑条约》。看到了这位亲王,是不是与印象中玉树临风的王爷形象反差有点大?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这张图片是在紫禁城中拍摄的,被赐“紫禁城中骑马”。由于其自幼学习书法,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生前曾任

  • 明朝的明来自明教么,朱元璋为何在靠其夺得天下后对教众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教为何朱元璋能上位,张无忌带明教教众进入光明顶密道,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因为明教吗

    ,所以说在后来他依靠这一支军队夺取天下之后,就会对众多的教徒赶尽杀绝。毕竟当时的明教其实一直被称为是魔教,而且他在率领这个起义军起义成功之后,并且在全国就开展了全面禁止魔教的发展,这其实就是历史上非常真实的一个事情。明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之上比较神秘的一个教派,这样一个教派,他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由波斯

  • 明朝男子夜梦好友,送别至山谷后消失不见,猛然醒悟好友已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部兄弟情深的故事,在当时,蒲松龄有一个非常好的好朋友叫李玉春,他们的感情是经过了一些战争,所以他们非常珍惜彼此,我们都知道,经过战争,一起当过兵的人,他们的情谊都非常的重,所以他们两个也是非常的好,而且他们两个在没事的时候都会一起出去喝酒,聊聊天什么的而有时候他们因为没有罚到钱,所

  • 清朝的宁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为啥让人谈之色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流刑又称流徙,简称流,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始于秦汉,沿用至清,为五刑之一,仅次于伤刑。但是相比伤刑的痛一时而言,而流刑更像一种长痛,是对犯人身体和心灵的长期摧残。宁古塔的可怕之一,你可能根本到不了宁古塔,已经伤在途中。清代对流刑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对于执行流刑的犯人,按照大清律法,从判决下达开始,一个

  • 清朝七品官相当于多大的官 在古代当七品官也不容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医七品和县令七品,清朝七品官有多少人,七品芝麻官简介

    清朝官员的职位高低是与品级有关的,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而每一品又分为两级,这便是清朝的九品十八级官制。所以我们在看清朝的影视剧时,经常会看到“知县不过七品芝麻官”的说法,因为七品及其以下都是低品级,但是清朝的七品芝麻官真那么容易当上吗?清朝是沿用了前朝的制度,采取科举考试制,只要考取了功名才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