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晚期,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运动蓬勃发展,要不是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拼死作战,大清估计早被太平天国灭亡了。
不仅如此,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也是曾国藩的军队。
位极人臣,荣誉等身
在那个时候,曾国藩的个人实力和声势威望都达到了顶峰,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可以碾压清王朝的统治者。
更何况曾国藩还不是孤军奋战,曾国藩与李鸿章还是师生关系。李鸿章一向对曾国藩甚为敬重,而且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同年中榜,拥有“童年之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这个时候,如果曾国藩大臂一呼,从清王朝那些已经腐朽不堪的“贵族”们手中夺回统治权,绝对不是一件难事。
但曾国藩直到去世没有选择这么去做,反而是急流勇退,逐渐淡出了朝政。
为什么曾国藩不愿意称帝,他难道对最高权力真的就没有一点觊觎之心吗?
1.出身地位
曾国藩姓曾,名国藩。(这是句废话)
曾也是曾子的曾,曾国藩是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是堂堂正正的圣人后裔,更是嫡系出身。
因为出身原因,曾国藩幼年开始便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思想早就深入他的骨髓里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甚至在自己的著作《杂注》中写下过这么一段话“剖心肝以奉至尊”。
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曾家世世代代都以侍奉皇家为荣。
这么一个忠君爱国的家庭诞生的人,又怎么会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也是因为这个思想的影响,曾国藩只想做一个中兴名臣、股肱之臣,而绝对不会想要更进一步,像袁世凯一样窃取最高权利。
2.天下大势
作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谦谦君子,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对时局也是有清晰的认识的。
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面对列强的虎视眈眈,中华内部应该上下一心共同面对强敌,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争权夺利。
在这一方面,曾国藩不知道高蒋介石多少个境界。
ps:在日本人开始全面侵华的时候,蒋介石仍然坚持不抵抗政策,他认为“攘外必先安内”,错误地把中国共产党当成了首要敌人。
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置民族利益于不顾。
与之相对的曾国藩,在这方面的认识当真是称得上是“高瞻远瞩”。
而且当时的清政府贵族实力虽然已经衰弱,但并不是弱无缚鸡之力,八旗兵仍然团结在科尔沁亲王的手中,他们仍是晚清之中具有巨大威慑力的军队。
3.湘军连年作战,人心思归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整整十四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作为对抗太平天国主力的湘军也整整战斗了十四年,在他们终于完成任务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再继续打下去了。
这里与蒋介石仍是形成鲜明对比,十四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人民都渴望安定,军队也都希望和平,但蒋介石却不顾人民心愿,一意孤行发动了内战。
与之相对的曾国藩听取了人民的意愿,他比蒋介石更是爱惜自己的军队。
他明白自己的军队连年征战,早就疲惫不堪,此时在与清政府争霸天下,最终苦的只有老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结语
虽然曾国藩称帝可能给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一剂强心针,改变中国的面貌,但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而且一旦中国陷入纷争,列强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对中国早就垂涎已久的外国列强们只会趁虚而入,中国的局势会变得愈发不可收拾。
因篇幅原因,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了。
无奈小编笔墨尚浅,无法将各种精妙一一说尽,还请评论区大神指点。
今天的内容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献参考:《清史》《二十四史》《一本书读懂世界史》《晚清血泪》《走向共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