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位极人臣后,曾国藩为何没有选择称帝?

位极人臣后,曾国藩为何没有选择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10 更新时间:2024/1/25 3:24:20

在大清晚期,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运动蓬勃发展,要不是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拼死作战,大清估计早被太平天国灭亡了。

不仅如此,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也是曾国藩的军队。

位极人臣,荣誉等身

在那个时候,曾国藩的个人实力和声势威望都达到了顶峰,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可以碾压清王朝的统治者。

更何况曾国藩还不是孤军奋战,曾国藩与李鸿章还是师生关系。李鸿章一向对曾国藩甚为敬重,而且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同年中榜,拥有“童年之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这个时候,如果曾国藩大臂一呼,从清王朝那些已经腐朽不堪的“贵族”们手中夺回统治权,绝对不是一件难事。

但曾国藩直到去世没有选择这么去做,反而是急流勇退,逐渐淡出了朝政。

为什么曾国藩不愿意称帝,他难道对最高权力真的就没有一点觊觎之心吗?

1.出身地位

曾国藩姓曾,名国藩。(这是句废话)

曾也是曾子的曾,曾国藩是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是堂堂正正的圣人后裔,更是嫡系出身。

因为出身原因,曾国藩幼年开始便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思想早就深入他的骨髓里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甚至在自己的著作《杂注》中写下过这么一段话“剖心肝以奉至尊”。

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曾家世世代代都以侍奉皇家为荣。

这么一个忠君爱国的家庭诞生的人,又怎么会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也是因为这个思想的影响,曾国藩只想做一个中兴名臣、股肱之臣,而绝对不会想要更进一步,像袁世凯一样窃取最高权利。

2.天下大势

作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谦谦君子,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对时局也是有清晰的认识的。

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面对列强的虎视眈眈,中华内部应该上下一心共同面对强敌,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争权夺利。

在这一方面,曾国藩不知道高蒋介石多少个境界。

ps:在日本人开始全面侵华的时候,蒋介石仍然坚持不抵抗政策,他认为“攘外必先安内”,错误地把中国共产党当成了首要敌人。

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置民族利益于不顾。

与之相对的曾国藩,在这方面的认识当真是称得上是“高瞻远瞩”。

而且当时的清政府贵族实力虽然已经衰弱,但并不是弱无缚鸡之力,八旗兵仍然团结在科尔沁亲王的手中,他们仍是晚清之中具有巨大威慑力的军队。

3.湘军连年作战,人心思归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整整十四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作为对抗太平天国主力的湘军也整整战斗了十四年,在他们终于完成任务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再继续打下去了。

这里与蒋介石仍是形成鲜明对比,十四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人民都渴望安定,军队也都希望和平,但蒋介石却不顾人民心愿,一意孤行发动了内战。

与之相对的曾国藩听取了人民的意愿,他比蒋介石更是爱惜自己的军队。

他明白自己的军队连年征战,早就疲惫不堪,此时在与清政府争霸天下,最终苦的只有老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结语

虽然曾国藩称帝可能给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一剂强心针,改变中国的面貌,但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而且一旦中国陷入纷争,列强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对中国早就垂涎已久的外国列强们只会趁虚而入,中国的局势会变得愈发不可收拾。

因篇幅原因,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了。

无奈小编笔墨尚浅,无法将各种精妙一一说尽,还请评论区大神指点。

今天的内容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献参考:《清史》《二十四史》《一本书读懂世界史》《晚清血泪》《走向共和》等

更多文章

  • 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他究竟犯了什么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万历对张居正后悔吗,万历首辅张居正小孩,万历张居正演员表

    万历元年(1572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任首辅。在这十年之间,他大力的进行改革。实施“一条鞭法”,实行“考成法”,任用重戚继光,申时行等人。在他的改革下,明朝百事苏醒,重新焕发活力。在经济上,国库日渐充实,农民负担降低;在政治上,改善了官员们贪赃枉法的问题;在军事上,外族不敢再进犯。张

  • 陈友谅具有很大优势,为何会输给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一、陈友谅过于自傲正因为从一开始,陈友谅势力发展过于顺利,这也让好大喜功的陈友谅有些自傲,甚至不把朱元璋列为主要对手,始终把矛头盯紧了张士诚,忽略了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却更能冷静的分析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股势力的优势和劣势,甚至两个领头人的性格特点。经过分析,朱元璋锁定了陈友谅为主攻目标。当陈友谅还在分

  • 鳌拜:忠勇纯臣还是乱臣贼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鳌拜,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个擅权专政的奸臣,甚至有篡夺皇位的举动。在许多影视作品和小说中,鳌拜的形象和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一致的。然而如果读过鳌拜的历史,便会发现鳌拜的形象并不是这样的,又或者说并不仅仅是这样。鳌拜固然有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他也并非真的一无是处。如果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那他大概也不

  • 1928年清东陵特大盗宝案!大清宝藏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清东陵是清代的皇陵之一,清代的皇陵共有五处,三处在辽宁省,两处在河北省。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北倚昌瑞山,南靠金星山,东邻倒仰山,西傍黄花山。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系顺治皇帝亲选的陵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

  • 朱棣是个有实力的皇帝,虽然跟侄子抢皇位,但国家治理的很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杀了几个兄弟,朱棣老婆徐皇后简介,少年朱棣

    那就是跟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他们两个人在政治这方面,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能力和方法,把这个国家治理的更优秀。但是朱允炆还是比较年轻,再加上手段并不是太强硬,所以跟朱棣相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弱。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最终朱棣获得了这个皇位。并且他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确

  • 元朝时期,宗王与王傅是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傅,王傅是什么意思,王傅和赵冲道歉

    至元四年(1267),忽哥赤初封为云南王,忽必烈对忽哥赤寄予重望,此举不仅意味着宗王王府机构最基本形态的出现,也说明此时的云南王府和行省六部几乎合二为一,忽哥赤在形式上成为地方军政首脑,总揽大权。此类合二为一的行省宗王机构便消失了。对此,结合《张立道传》的记载,宝合丁“赂王相府官无泄其事”,最后“王

  • 和珅真的肥头大耳?别闹了,人家可是美男子,纪晓岚不敢与其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实话实说,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一部电视剧给我的印象还是蛮深的。为什么说这一部电视剧给我的印象还是蛮深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里面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也好还是乾隆皇帝也好,亦或者和珅也好,他们三个人的形象塑造的都非常不错。而且更重要的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当中并不是单一角色,或者说并不是单一一个人挑起大梁的,他是由三

  • 满江红岳飞和卖国贼秦桧历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给我们留下来极其深刻的印象,岳飞和秦桧之间的是非曲直,现代人依然争论不休,更有秦桧后人企图翻案,认为秦桧已经跪了一千年了,可以站起来了......岳飞入史以来,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代表,而秦桧却是被认为是汉奸、卖国贼,永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臭名昭著。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位于南宋“

  • 和_死后十五年,嘉庆帝下了三道谕旨,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和珅死后嘉庆帝后悔吗,嘉庆帝打和珅完整版,和珅死后乾隆提出的建议

    嘉庆没当皇帝前就恨死了和珅,发誓有朝一日坐皇帝,第一个就要诛杀和珅。所以嘉庆上任第十五天,和珅就被处死了。其实和珅在世人眼里不仅是个大贪官,但他在为官期间为乾隆做了很多事,而且以他的聪明为清朝弄了很多钱,比如议罪银制度,并不是花钱买命。清朝官员在雍正时有所收敛,但贪腐不断,如果单靠杀是杀不完的。议罪

  • 明代皇帝的祝寿活动是怎样的?中后期庶民祝寿活动发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出身贫苦农家,提倡节俭、敦厚的教化之风。对于自己的诞辰即少了前朝的铺张浪费。明太祖朱元璋在自己生日时,想到皇考皇妣早逝,每每不胜悲悼,不愿接受天下朝贺,自此,遇有生日,朱元璋只是“斋居素食,不受朝贺”、“静居终日”而已,届时高丽国王进献金银龙盏、龟贝、玳瑁之物,朱元璋则下令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