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失意,郁郁不得志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本是项羽集团的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他自恃有齐天将才,却全无用武之地,生性自负的项羽根本就不给他机会。
当时的韩信穷困潦倒,只能靠去朋友家里蹭饭度日。时间久了,朋友也开始闭门不见,他饥肠辘辘,走在河边,遇到一个浣衣老妇,妇人见他可怜,便日日为他送饭,让韩信感动不已。
[var1]
他向妇人发誓,若有一日飞黄腾达,必报斗米之恩。由此可见,韩信并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仅仅是难以果腹的半碗粗茶淡饭,都让他铭记在心。
得遇伯乐
后来,刘邦集团的丞相萧何在机缘巧合之下救了韩信,认为他是一个可用之才,便举荐给刘邦。此时刘邦手下人才济济,根本不在乎一个连仗都没打过的毛头小子。
韩信心高气傲,看刘邦如此轻视自己,转头就要走。当萧何遍寻韩信不得时,竟不顾形象追了上去。上演了一出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var1]
这一举动,引起了刘邦的重视,萧何不是等闲之辈,他如此器重韩信,可见韩信也不似常人。半信半疑下,刘邦答应给韩信一个机会,到军中担任一官半职。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韩信竟然当面拒绝了刘邦,从神情看明显对这个职位不满意。刘邦又恼又奇,试探性的问到“给你做副将如何?”
韩信还是不乐意。
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就开始对韩信心怀芥蒂了,只是此时局势未定,他不好发作。于是戏谑性的问到“那你想做什么?”
韩信直言不讳“我只能做统管三军的大将军”
[var1]
韩信也许认为,自己习的兵法是将帅之法,所以只能做大将,但这在刘邦看来,却是傲慢。
不过刘邦还是答应了韩信的要求,封他做了大将军,还按他的标准准备了仪式。
从这一天起,刘项二人的对抗局势陡然转变。
百战百胜,国士无双
韩信可谓是千古奇才,他先是与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靠奇兵声东击西,帮助刘邦夺回了本该属于他的关中之地。而后势如破竹,先后拿下多个国家。
[var1]
然而就在韩信这里喜报连连的时候,刘邦却碰了一鼻子灰。他带着多国联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来讨伐项羽,此时项羽只有3万兵力,而他身后是56万大军。
这种局势下,是个人都会觉得刘邦必胜无疑。刘邦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
这56万散兵游勇,都认为大势已定,天天笙歌燕舞,饮酒作乐,谁也没想到项羽竟然有胆子偷袭过来,3万骑兵如同幽灵鬼魅一般,以一敌数,竟然将56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
刘邦侥幸从彭城逃了出来。很难想象他和车夫夏侯婴一起逃窜时心中的滋味。此时的韩信刚结束一场胜利,相较之下,更显得刘邦平庸无能。
[var1]
于是刘邦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星夜赶路,天不亮就赶到了韩信的大营,趁韩信还在睡觉的时候,把韩信好不容易训练出的精兵全部夺走。韩信一睁眼就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不仅如此,刘邦还下令让他去攻打实力雄厚的赵国。韩信说打可以,兵在哪呢?刘邦指了指剩下的两万多个老弱兵,说这就是你的兵。
刘邦这样做不知道是何用意,是时势所逼还是有意为之?但是无论让谁评判,都难以洗脱刘邦想杀韩信之心。
然而韩信可不是一般人,是国士无双的兵仙,他就靠手下的这两万兵力,成就了一出军事史上的千古奇谈——背水一战。
[var1]
所谓背水一战,意味着绝无后路,也成功化攻为守,不用担心腹背受敌。就这样,在韩信的指挥下,赵国的20万大军在家门口被人一举端灭。
刘邦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五味杂陈,又喜又忧。此时他带着韩信训练的精兵,又一次打了败仗,竟又故技重施,再次夺了韩信在赵国重整的精兵。
看到这里,肯定会觉得韩信很可怜,刘邦很狡猾,然而韩信自己却不这么觉得。
从一开始的汉中划策开始,韩信就给刘邦坦白了自己的欲望,他要刘邦承诺把天下分给有功之臣,这样才能得到天下。
[var1]
等到接连打了几场胜仗之后,韩信就开始提起当年的事了。彼时刘邦还被项羽围困,韩信却修书一封,让刘邦封他为王。史书记载,刘邦气的唾口大骂,张良和陈平立马踩了他一脚,他才收起怒色。
而且,为了争当齐王,韩信还间接害死了刘邦极为赏识的一个谋士——郦食其。本来靠郦食其口舌之劳,已经说服齐王投降,而韩信为了抢功,竟然直接发动攻击,害郦食其惨死。
这算是韩信犯的两个大错,但是最致命的错误,还是在刘项决战时。
在这个关键节点,手握重兵的韩信竟然没到,刘邦直接当场呆滞。任谁也不会在这种时候迟到,刘邦想不明白,还是张良点醒了他——股份给的不够。
[var1]
刘邦简直气得要死,他一咬牙,派人给韩信传话,说要和他以及彭越三分天下,话传出没多久,两路乌泱泱的兵马就着急忙慌的赶过来了。要不是刘邦生性豁达,估计能当场气死。
当时已有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先兆,统一是大势所趋,而韩信却只想要满足私欲。这样功高震主又欲望膨胀的人,无论哪朝君主都万万不能容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狡兔死,走狗烹。汉朝初定之后,韩信很快就被抓了,但是刘邦一直没有理由杀他。就这样被软禁六年,关在刘邦眼皮子底下的韩信,竟突然要谋反。
很多史学家认为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有无数机会谋反都没有反,怎么会在穷途末路谋反呢?肯定是刘邦诬陷他,真相不得而知。然而谋反的罪名一旦被扣上,就必死无疑。
[var1]
吕后为了保全自己儿子的未来,决心要杀了韩信。这个时候,最忐忑的不只是韩信,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萧何。这把利剑是萧何引荐的,他也难逃干系。
为了自保,韩信视若知己的萧何竟然向吕后献计,亲自把韩信骗进宫中,害得他被株连三族,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望着韩信冰冷的尸体,萧何却冷漠的说了一句“为国除奸。”
杀了韩信,稳定了汉室的天下,可能萧何确实做到了不负苍生,但是却负了人心,留下千古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