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少,而在这里面最新的的就是人和,因为天时是没办法改变的,也有可能因为地理位置吃亏,只有人和是靠本国的士兵和将领可以鞭策决定的。虽然有花木兰代替父亲从军,但是就我们的历史上,男人是主要力量。男儿为了报效朝廷参军,一腔热血自然是没的说的,但是有些尴尬的私人生活就没办法解决了。
[var1]
越王勾践深深的了解男儿的心思,为了避免出现强抢民女这种会让军营不安生的情况,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之前,命令一大批寡妇来到了军营。越王勾践的做法,为的就是解决战士们的私人生活。果然在此之后,些许动荡的军心被安稳下来。直至汉武帝时期,选择更加人性化。汉武帝时期的卒妻都是从有罪之人中挑选出来的,寡妇不再是卒妻的挑选群体。
[var1]
但是卒妻制的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的。历史上漂亮的女人都有亡国的体质,例如妲己和商朝,褒姒和东周。所以在有些人的观念中,军营里面是不可以出现女人的,女人代表着红颜,红颜就有可能祸水。西汉时期的李陵就是这样一个反对卒妻制的人,他认为女人存在军中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很多送到李陵军中的女子都被军法处置了。一开始却是打了很多胜仗,李陵就更加相信自己做的决定是对的,但是时间一长,有时候打了败仗,李陵也会往这上面找原因,认为是有将士背着自己偷偷的找女子来到军中。
[var1]
其实这样的认识真的是非常错误的,我上面也说了,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而人和虽然是最新的的一个因素,但是人和的这个小因素却又千千万万更小的因素组成,战略和战局布置都在这些考虑因素里面。李陵不客观的考虑问题,而把一系列的罪状都怪罪于女子,未免显得太糊涂了。
[var1]
虽然西汉的李陵弃用了卒妻制,但是卒妻制并没有废除。后来的一些朝代还是会用这样的方法抚慰军心。有人会把卒妻制和二战时期的慰安妇作对比,认为虽然有着相同的性质,但是实施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二战时期的慰安妇虽然有很多是地方征召的,但是有更多一部分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无辜少女,有的还是被抢到军营的。一直到现在,有的被被迫当了慰安妇的女人还在以战争证据存在着,用来抨击那些对历史完全不认账的地方。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军营是需要这样女人的存在的,但是如果不顾女人的意愿,用威胁生命的手段把女人带入军营,这样的做法是不人道,有违道德观念的。你们对此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