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深藏功与名 苏轼是有“宇宙型胸怀”的人

深藏功与名 苏轼是有“宇宙型胸怀”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879 更新时间:2024/2/23 20:32:41

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讲述他们心中的苏东坡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一角。

闲适得意之地 浙江杭州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知州的身份二仕杭州,再度回到西子湖畔。在任职杭州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苏轼为杭州留下了西湖,并修筑了苏堤,留下了南宋以来著名的“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

对于苏轼,后人有太多的解读。2月中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和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听他们解读他们心中的苏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刘可欣

杭州摄影报道

苏轼代表了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苏轼写过许多关于西湖的诗,人人都知苏轼爱西湖。他写春天的西湖,“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初夏的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天的西湖“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让他休闲放松,夜晚的西湖“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让他有所哲思。陈文锦说,二任杭州时,苏轼几乎每天都在西湖边工作。他与友人一起出游、写诗,大都也在西湖附近。

“我觉得杭州跟他的缘分很深,他对杭州的山水也非常依恋。”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但苏轼与其他想要将西湖“私有化”的人不同。“他对于西湖是没有私心的,也不想将其占为己有。苏东坡是一个有宇宙型胸怀的人。他只喜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陈文锦认同李泽厚曾经评价苏东坡的一句话“苏东坡生得太早”,陈文锦觉得,苏东坡对人生的觉悟、人性的理解的高度,自魏晋之后也就此一人。“我们看到苏东坡有些感慨,有些忧伤,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还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呢!”

在陈文锦看来,苏东坡其实代表了中国人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面貌。他解读道,苏轼在杭州动员民众退田还湖、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包括在当地留下的美谈“画扇断案”这些事情,都体现了人们对苏轼人格魅力的认可。这也是因为苏轼本身就把“为国为民”作为办事的出发点:“他不只是单纯地解决水患问题,还考虑到了审美的层面,再而解决了交通的问题。在当时,他是把这些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在处理。”

而离开杭州之后,苏轼也没有再提及过自己在杭州的政绩。陈文锦认为这同样体现了苏轼的“宇宙型胸怀”:“他在杭州有这么多功绩,但他离开后也再没提到过,有种‘深藏功与名’的感觉。”

遵循内心对公理的追求

在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一点上,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有着同样的看法:“苏轼是超脱的。他遵循的是内心对社会公理的追求,而不是个人的诉求,这种思想的层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苏轼其实是一个非常率真的态度。别人问他,他就说;别人没问的,他也全部如实供出。”元丰二年(1079年),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御史中丞李定,国子博士李宜之等人上书弹劾苏轼,认定他出言攻击朝廷,反对新法。后来经宋神宗批示,苏轼被捕,又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正式提讯。苏轼对在诗作、书信中,表现出的对青苗法、盐法等新法政策的不满和对朝政缺陷的讥讽,一一承认。

苏轼在《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中写道:“只应圣主如舜,犹许先生作正言”。“正言”,说明入狱近两个月的时间,苏轼仍旧认为自己所写所想的并非“诽谤”,而是为国为民的言论。“他还是认为自己是赤胆忠心的。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采取一种逃避或者编故事的方法,减轻自己的罪责,但苏轼没有。他严格遵循自己内心的追求,这是很难得的。”

“乌台诗案”后,苏轼也曾经有过一段苦闷的日子,他回想起这段经历是“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但这种情绪很快就过去了,苏轼将眼光转向了更广阔、深远的地方。他在黄州所写的《赤壁赋》,就体现出了这种超然与哲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人生短暂而天地永恒,一时的苦闷并没有困住苏轼,反而让这种超脱和释然的“东坡精神”永存。

(特别感谢杭州市苏东坡文化研究会、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对本文的支持)

寻路西湖畔,明月清风我

有些人在某个领域太过突出,往往会让人忽略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苏轼或许就是如此。尤其对中文系学子而言,被诗词文赋填充的"苏海"已经足够浩瀚,无暇顾及它物。但在杭州,我们“寻路小分队”见到了一个文学世界外的苏轼,杭州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市长。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职,一次是熙宁年间,他正值壮年,尚未经诗案之苦,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皇帝惜才,为他挑选了个繁华的好地方,到杭州任通判。职位不高,事情不多,原本为仕途困扰的苏轼在这里待了三年,被深深治愈了内心,游山玩水不亦快哉,留下了大量文人雅趣故事和传诵至今的名篇。

但最为杭州市民所津津乐道的,却是苏轼第二次到任杭州。不到两年的任期内,他通了运河、疏了西湖、建了苏堤,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百姓对他的爱戴见于史册,字里行间皆是情深义重。

2月上旬,“寻路东坡”采访组抵达杭州,在这里计划有两三天的采访和探寻。抵杭第二日上午,我们在西湖边上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采访到了将一生献给了西湖的学者陈文锦,他曾是西湖申遗专家组的组长,对西湖的历史脉络和人文底蕴最是清楚。采访开始后的第一句话,陈老便说:“苏轼可惜了!”

作为杭州人,陈老对西湖的感情很深。因着苏轼对西湖的千秋功绩,他惋惜于苏轼在政治上的止步,并若有所思地说:“在治理上,司马光真的不如苏轼,若苏轼能成为当朝宰相,北宋格局或为之一变。”我等皆恍然大悟。

提及西湖治理,还有一人不得不提,乃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陈老一通分析后,直言道:“论对西湖的作用,白居易也不如苏轼。”我们赶紧补充道,陈老,切不可“捧一踩一”。语毕,陈老从包里掏出一本书要赠予我们,正是他亲自编写的《白居易西湖诗全璧》。大家相视哈哈大笑。

此番对话,只为证明,西湖边上,可以谈论的历史文化名人很多,政局之上,苏轼的竞争对手也不少,但要论及才干能力,文学世界外的东坡,不遑多让。

抵杭第二日下午,在杭州市苏东坡文化研究会发起人谌卫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重走了苏轼当年的“上班路”——沿着北宋年间的州治所在地凤凰山,一路向下,来到西湖边上。懂杭州的人会说,虽然杭州以西湖闻名全球,但杭州在水更在山。凤凰山、玉皇山在西湖边上绵延开来,水的柔情晕染山的厚重,这是杭州的特色,也是北宋年间对杭州爱得深沉的苏轼的格局。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就建在苏堤入口处,得到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的大力支持,来到杭州的第三日,我们得以入馆采访。这里的砖瓦竹叶似乎都因东坡显得格外清雅,白墙竹影,西湖野鹤,相映成趣。走入采访间,落地窗外即是平静的湖面和不远处的青山,当日下起了淅沥的小雨,真真就是苏轼笔下的“山色空蒙雨亦奇”,让人即便思绪纷扰,也有足够的力量自我平静。

苏轼两次到杭州,皆因开封朝堂纷杂事,自请外放。我们总在感谢东坡留给后世无限的精神宝藏,一番寻觅后,不难发现,是杭州给了他豁达的底气,将他的愁苦与烦忧深深安放。

元佑五年秋,苏轼与同僚兼好友袁公济同游西湖山水,有词《点绛唇·闲倚胡床》一首,写道:“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其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句最为人乐道。独行天地,湖光山色与我合一,无需旁人相伴,自有明月、清风与我。这份超然,苏轼留给了西湖,也留给被他折服的我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最血腥的叛乱,又是怎样被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最终谁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完整版,安史之乱和五胡乱华

    目前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扭转了唐朝繁荣富强的局面,将唐朝拉入低谷,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转折点,同时还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后,中原正统再也没能够抵挡住边疆少数民族民族的入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安史之乱的始末,看看唐朝是如何由盛转衰的吧。一、边疆不稳,安禄山起兵安禄山并不是唐朝汉人

  • 自我蛮化:那些明朝海盗们的转职求生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4-17世纪,整个东亚大陆都笼罩在明朝的海禁阴影之下。无数民众被迫交出或凿沉船只,按律令远离祖辈们世代经营的故土,并在迁居贫瘠的内陆山地后遭遇结构性饥馑。但总有勇敢者不愿向命运屈服,甘愿冒杀头的风险也要重回大洋怀抱。从而喜提朝廷赐予的 “海贼”与“倭寇”头衔,陷于本国官军极力围剿、外番竞争者亦

  • 苏轼得罪皇帝,皇帝气的要将他斩首,却因在狱中睡太香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轼浣溪沙十首,苏轼简介个人资料,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苏轼年幼的时候,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考不中也不回家,而是四处游历,所以教孩子读书的任务就落到了母亲程氏的身上。母亲程氏尽心尽力的教育苏轼,苏轼以东汉名臣范滂为榜样,而苏轼母亲已范滂母亲为榜样,在母亲的激励之下,苏轼从小就形成了非常正直的性格,嘉佑二年,苏轼兄弟二人参加礼部考试,这年苏轼二十一岁,弟弟苏

  • 隋朝皇帝怎么了,都热衷于造城?既建大兴城,为何还建东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造城?隋文帝时期,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大兴城开建,工期15个月;隋炀帝更“着急”,刚忙完隋文帝的丧事,就去洛阳勘察地形,第二年,也就是大业元年,东都洛阳开建,工期仅有10个月!隋朝皇帝这是怎么了?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前赴后继,如此热衷造城?其实,他们的心思很简单!隋文帝给出一点理由,

  • 夏侯渊子孙们在晋朝时的抉择,后代中有一位是东晋开国皇帝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曹魏篇第九章:夏侯渊子孙们在晋朝时的抉择,后代中有一位是东晋开国皇帝之母?夏侯渊的儿子比较多,因为他的子嗣各有故事,所以值得一聊。夏侯渊死后,嫡长子夏侯衡继承了他的爵位。夏侯衡死后,他的儿子夏侯绩继承了爵位并任虎贲中郎将。夏侯绩去世后,他的儿子夏侯褒继承了爵位。老二是夏侯霸,

  • 明朝版《知否》?《锦心似玉》剧情太相似,能否凭时代背景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我国的历史朝代表想必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可以看出宋朝与明朝中间只隔了一个王朝,年代相近,很多社会制度其实还是比较相似的,最大的不同便是明朝时期,规定皇后必须从民间选,主要是防止权臣通过后宫来干政吧,毕竟历史上这种事情不在少数,而民间的皇后,没有后台,以品德选择,也算是一个

  •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安史之乱爆发后,71岁唐玄宗逃往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756年7月14日凌晨,长安禁苑西延秋门,一队人马蜂拥而出向西奔逃,为首一人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就在4天前,哥舒翰20万唐军在灵宝中伏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顿失屏障,此时距安禄山范阳起兵反叛不过半年时间。唐玄宗,这位早年的英明天子,晚年腐朽昏聩,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一方面,信任李昭道的堂弟——“口蜜腹剑”

  • 世上已无张居正,一起看看申时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清朝,清流掌握了话语权,那些弹劾申时行的文章被刻进《明史》,其实在整个明朝,他的政敌只是少数,而获得的尊敬是普遍的。“文人不若未为相,为相则誉望损矣”,当申时行退回文人的位置,他得到了谅解。某处看到对申时行的评价:“申时行本是张居正的跟屁虫,万历看他听话才不管弹劾用他作首辅。”话糙理不糙,万历的

  • “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白痴也可为帝,只因生在帝王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次,司马衷在御花园中玩耍,突然听到青蛙的叫声。青蛙叫本是自然现象,而司马衷非要弄清青蛙是为官家还是为私家而叫。左右侍从说青蛙呆在谁的地里就为谁而叫,司马衷很满意他们的回答,于是赏赐了他们。又一次,晋武帝司马炎与朝臣商议赈灾之事。当谈到某地闹饥荒时,站在一旁的司马衷竟笑了起来,然后故作聪明地说道:“

  • 宋建窑兔毫盏与辽三彩暖砚 :金华市博《回眸两宋——士人一日之迹》精品巡礼9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宋建窑兔毫盏与辽三彩暖砚金华市博物馆特展精品巡礼9《回眸两宋——士人一日之迹》回眸两宋——士人一日之迹展览2022年12月31日——2023年2月28日主办单位: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单位:金华市博物馆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协办单位: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 上海百乐雅集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