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本家谱的突然出现,道破了600年前明朝初年的一个巨大秘密

一本家谱的突然出现,道破了600年前明朝初年的一个巨大秘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298 更新时间:2024/2/6 1:21:36

兴兵夺权的朱棣最终登上皇位,史称永乐帝。在他的统治下,明王朝完成了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浩大工程,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永乐盛世”。而那场曾经改变历史的熊熊大火,在史家笔端则浓缩成“帝自焚”这样一行简单字符。建文帝真的自焚了么?为什么有人称在事变后还发现了他的踪迹?

朱棣像

600年后的一天,家住南京的一位姓让的一位84岁的老人,自称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世孙,并向史学界公布了其口传家谱记载的一个惊人内内幕: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而是逃出南京,并且改名为让銮,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隐居下来。

他说道:

从他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不让其兄弟姐妹们问自己的姓的来历,他们的父亲也只是告诉他们姓甚名谁。后面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全家跑到了湘西,其父亲在整理族谱的时候才告诉他,他们的祖先是明代的建文帝......

可是逃亡后的建文帝为什么改名叫让銮呢?他又说道:

銮属金銮宝殿、皇帝宝座的意思,让銮就是让出皇位,家里的族谱里记得很清楚,而且史书中也有此一说

建文帝自焚的说法来自明代正史《明太宗实录》。其记载到:当燕王朱棣人马杀入宫中时,建文帝已经没了踪影。经过几天搜查,最后从灰烬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已经满身焦烂,四肢不全。于是燕王不胜悲戚,抚尸痛哭道:“你何苦这样呢?我只是来帮你的啊!”可是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记载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既然是焦尸朱棣凭什么认定其就是建文帝呢?另外一点,封建王朝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史录。燕王朱棣登基后,加封自己为太宗,其对于自己的情况都写在了《明太宗实录》里面。《实录》记载有朱棣破金川门、领兵冲进皇宫之后,传建文帝谋臣方孝孺入殿,威逼他为自己起草继位诏书。我们都知道方孝孺是个忠正不屈的知识分子,当时在大殿上愤怒掷笔,最终激怒了朱棣,被处以极刑,株连十族,但是在《实录》里却把他写成一个磕头求饶的谋士,因而从上面这两点来看,《实录》本身怕是靠不住的。

如果说《实录》所记载的可能是当时有所忌讳而有意歪曲事实时不不可靠的话,那么隔代所修著的《明史》应该会没那么多忌讳,其可信度会更大一点。然而在《明史》中关于建文皇帝的记载也只是寥寥数语:“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难道建文帝真是死于兵燹(xiǎn),后被燕王下葬的么?

南京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孝陵旁边的明东陵是朱元璋儿子朱标即建文帝之父的陵寝。如果燕王朱棣真的礼葬建文帝的话,那么按照古代礼制,朱棣很可能就将他埋葬在孝陵和东陵附近。这样的话应该有一个很有规制的陵墓,可随着现代考古挖掘工作的展开,却始终没有找到有关建文帝墓葬的蛛丝马迹。

明孝陵

另外当时燕王朱棣破城而入时,还大肆搜寻过建文帝的两个儿子,最后2岁的幼子朱文主被找到,后一直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但长子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7岁的朱文奎都能够遁身避难,那么对于一个皇帝而言,建文帝也应该是可以逃匿的?换句话说,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是潜逃了。

如果说建文帝真的潜逃了的话,那他是怎么逃的呢?他又底逃到了哪里呢?

在《明史考证》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人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那么《明史考证》记载中的密道是否存在呢?这里有小个故事:

1978年,南京太平门里面有家南京钢锉厂(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南京钢锉厂要建一栋新楼,需挖个地下室,结果挖出了地道。那地道高度大概在2.5米,宽度有2米左右。

而当年发现地道的地方,就在原来明宫旁边。如果建文帝真是通过密道出逃的,很可能就通过这里。这也至少已经证明:明皇宫内确实有地道。现在的考古发掘也确实证明了明宫存在地下通道。这似乎又再一次证明了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是逃跑了。

南京明故宫

而对于建文帝逃跑到的地方,也又很多的说法和推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可能性的就是建文帝逃到苏州吴县,并且就隐藏在穹窿山。直到去世。

《明史》载,京城失陷时,建文帝带着几个心腹趁夜逃出南京城,又一路赶到离南京并不远的苏州。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和尚在此收留了他们,并把建文帝藏匿在他的普济寺里。可风声还是传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耳朵里,他立即把溥洽抓进监狱,逼他提供建文帝下落。

而史料中所说的普济寺,就在吴县的一个叫鼋山蒋东村的小村落。这个地方原来有座寺庙,不过叫做文化寺,现如今已经变成一个大型采石场了。只有一些老人才知道这里曾经香火旺盛,但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则一无所知了。

寺庙

被捕入狱的溥洽什么也没有招供,于是朱棣派大队人马在附近搜查,也不见建文帝踪影。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

这里要提到一个名叫姚广孝的人。姚广孝是明成祖的心腹谋士,在辅佐成祖夺取王位后,他舍弃了成祖赐予他的功名利禄,毅然归隐禅寺,因此成祖对他非常敬重。永乐十六年三月, 84岁的姚广孝病势垂危,但他还特地拖着病体从苏州远赴北京,托人传信给成祖说有事相求。接到姚氏来信,成祖亲自来到姚氏下榻处,问他有什么请求,姚广孝说只有一事,请将溥洽放出来。成祖没有拒绝他这个最后的请求,当目叫人将溥洽放出来。姚广孝顿首谢恩后溘然长逝。姚广孝为何在油尽灯枯的残年,向成祖请求释放一个藏匿了建文帝的和尚?原因可能就在于当时姚氏协助了溥洽,将建文藏在穹隆山上!

姚广孝画像

姚广孝在其著作《逃虚子集》中也曾记述,他曾经救过一个五马贵人等。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姚广孝逝世那年,当时的明成祖应该意识到姚广孝临终请求的真实用意,暗示他放过建文。因为姚广孝知道,如果自己一死,穹隆山就失去戒备保密的能力,不能再作为建文帝的安全屏障,所以只好冒死请求成祖了。果然,姚广孝一死,密探胡濙就在穹隆山发现了建文帝的踪迹,并向成祖报告。但这时的成祖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后人推测认为,朱棣此时已经有了16年的帝业根基,不需要如此恐慌这个手无寸铁的皇侄,另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如果要捉拿他,必然要兴师动众包围穹隆山,这就等于向国人宣告建文帝并没有死,也就等于说成祖当初所称的建文帝阖宫自焚,只是一种骗人的谎言,而且,朱棣起兵志在江山,并非仇恨侄儿,更不愿意背负杀侄恶名,也许建文帝没死反而更有利于自己政权的需要。所以当密探找到建文帝,明成祖选择了就这样继续沉默下去,将建文帝的秘密幽禁了起来。直到其临死前年(建文帝去世这一年),才对建文帝一案放下心来,宣布不再追治建文奸党,没过几个月。成祖也就去世了。

穹隆山

关于建文帝出京后一直躲避在穹隆山中,死后被葬在皇驾庵后的小山包里。这样的推断尚缺乏实证,有太多的主观臆测,。建文皇帝的下落究竟如何?真相或许早已随着六百多年前南京宫廷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消散在灰烬中了。或许我们可以用四个字解释:“不知所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深藏功与名 苏轼是有“宇宙型胸怀”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讲述他们心中的苏东坡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一角。闲适得意之地 浙江杭州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知州的身份二仕杭州,再度回到西子湖畔。在任职杭州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苏轼为杭州留下了西湖,并修筑了苏堤,留下了南宋以来著名的“西湖十景”中的“苏

  •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最血腥的叛乱,又是怎样被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最终谁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完整版,安史之乱和五胡乱华

    目前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扭转了唐朝繁荣富强的局面,将唐朝拉入低谷,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转折点,同时还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后,中原正统再也没能够抵挡住边疆少数民族民族的入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安史之乱的始末,看看唐朝是如何由盛转衰的吧。一、边疆不稳,安禄山起兵安禄山并不是唐朝汉人

  • 自我蛮化:那些明朝海盗们的转职求生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4-17世纪,整个东亚大陆都笼罩在明朝的海禁阴影之下。无数民众被迫交出或凿沉船只,按律令远离祖辈们世代经营的故土,并在迁居贫瘠的内陆山地后遭遇结构性饥馑。但总有勇敢者不愿向命运屈服,甘愿冒杀头的风险也要重回大洋怀抱。从而喜提朝廷赐予的 “海贼”与“倭寇”头衔,陷于本国官军极力围剿、外番竞争者亦

  • 苏轼得罪皇帝,皇帝气的要将他斩首,却因在狱中睡太香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轼浣溪沙十首,苏轼简介个人资料,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苏轼年幼的时候,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考不中也不回家,而是四处游历,所以教孩子读书的任务就落到了母亲程氏的身上。母亲程氏尽心尽力的教育苏轼,苏轼以东汉名臣范滂为榜样,而苏轼母亲已范滂母亲为榜样,在母亲的激励之下,苏轼从小就形成了非常正直的性格,嘉佑二年,苏轼兄弟二人参加礼部考试,这年苏轼二十一岁,弟弟苏

  • 隋朝皇帝怎么了,都热衷于造城?既建大兴城,为何还建东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造城?隋文帝时期,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大兴城开建,工期15个月;隋炀帝更“着急”,刚忙完隋文帝的丧事,就去洛阳勘察地形,第二年,也就是大业元年,东都洛阳开建,工期仅有10个月!隋朝皇帝这是怎么了?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前赴后继,如此热衷造城?其实,他们的心思很简单!隋文帝给出一点理由,

  • 夏侯渊子孙们在晋朝时的抉择,后代中有一位是东晋开国皇帝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曹魏篇第九章:夏侯渊子孙们在晋朝时的抉择,后代中有一位是东晋开国皇帝之母?夏侯渊的儿子比较多,因为他的子嗣各有故事,所以值得一聊。夏侯渊死后,嫡长子夏侯衡继承了他的爵位。夏侯衡死后,他的儿子夏侯绩继承了爵位并任虎贲中郎将。夏侯绩去世后,他的儿子夏侯褒继承了爵位。老二是夏侯霸,

  • 明朝版《知否》?《锦心似玉》剧情太相似,能否凭时代背景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我国的历史朝代表想必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可以看出宋朝与明朝中间只隔了一个王朝,年代相近,很多社会制度其实还是比较相似的,最大的不同便是明朝时期,规定皇后必须从民间选,主要是防止权臣通过后宫来干政吧,毕竟历史上这种事情不在少数,而民间的皇后,没有后台,以品德选择,也算是一个

  •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安史之乱爆发后,71岁唐玄宗逃往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756年7月14日凌晨,长安禁苑西延秋门,一队人马蜂拥而出向西奔逃,为首一人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就在4天前,哥舒翰20万唐军在灵宝中伏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顿失屏障,此时距安禄山范阳起兵反叛不过半年时间。唐玄宗,这位早年的英明天子,晚年腐朽昏聩,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一方面,信任李昭道的堂弟——“口蜜腹剑”

  • 世上已无张居正,一起看看申时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清朝,清流掌握了话语权,那些弹劾申时行的文章被刻进《明史》,其实在整个明朝,他的政敌只是少数,而获得的尊敬是普遍的。“文人不若未为相,为相则誉望损矣”,当申时行退回文人的位置,他得到了谅解。某处看到对申时行的评价:“申时行本是张居正的跟屁虫,万历看他听话才不管弹劾用他作首辅。”话糙理不糙,万历的

  • “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白痴也可为帝,只因生在帝王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次,司马衷在御花园中玩耍,突然听到青蛙的叫声。青蛙叫本是自然现象,而司马衷非要弄清青蛙是为官家还是为私家而叫。左右侍从说青蛙呆在谁的地里就为谁而叫,司马衷很满意他们的回答,于是赏赐了他们。又一次,晋武帝司马炎与朝臣商议赈灾之事。当谈到某地闹饥荒时,站在一旁的司马衷竟笑了起来,然后故作聪明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