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在位期间,党争最厉害的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之间的斗争。也亏得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期,政治手段不仅高超,而且还很血腥, 所以基本也没有被两大集团所拖累,而且还是杀得人头滚滚,近三万人在这次党争之中被杀。就连流传千年的丞相一职,也被老朱给顺便抹去了。
淮西集团大多是朱元璋的老乡,基本是跟着朱元璋起家的人员,深得信任,而且人员的职位和爵位也是很高,开国六公爵,全是淮西人。而浙东集团,大部分是在剿灭张士诚之后的人员,大部分人员的职位和爵位远不如淮西集团,为首的刘伯温才是个伯爵,还最末流的伯爵。
这两派人员,按说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怎么能成为朝中分庭抗礼的两大集团呢?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是朱元璋的支持,淮西集团大多持功自傲,桀骜不驯不听话;而浙东集团比较听话,暗中朱元璋的天平会自动倾向于浙东集团,以维持朝中的平衡。第二就是刘伯温的周密筹划,虽然职位低,爵位低,但大多是掌握话语权的,清贵职位,像御史言官,虽然职位低,但是能说话,敢说话,而且还没事,这所谓闻风奏事,这是职责。
两大集团现有浙东的刘伯温致士辞官,新上台的左丞杨宪被杀,而失去元气;最后以胡惟庸谋反案发,李善长被株连而告终,所被杀者达四万余人。
成祖朱棣时期:
朱棣在位期间,党争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太子之位之间的争夺。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虽然没有明确做出来,但在某些事上,确实给某些人员心理有了暗示。
朱棣靖难成功,又多次深入漠北,对蒙古草原的残存势力进行打击。期间身有残疾的太子朱高炽,表现不是太抢眼,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京城保卫战,在朱棣眼里就觉得不太像自己,痴肥的厉害,不得朱棣喜欢。而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几次岁朱棣出生入死,尤其老二朱高煦深的朱棣的喜欢。
因此便形成了以朱高煦为首的“武官”党,和以朱高炽为首的文官党。朝中大臣,以杨士奇为首,都是力挺太子,因为朱棣多次北伐,而且又乾纲独断,手下的文官大臣,几乎是没有发表反对意见的机会,历次北伐也是对国家耗损太大,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都想休养生息,如果朱高煦上位,再来一个朱棣二号,他们受不了了。一次在朱棣和其他大臣在劝谏朱棣另立太子之时,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更是力劝,最终也是以太子党成功上位,但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仅仅八个月就一命呜呼了。
宣宗朱詹基时期
朱詹基即位后,党争与之前不同,又开创了一派,那就是太监阉党。
朱高炽是被文官集团推上皇位的,因此对文官集团相对比较宽松,再加上本就性格上的敦厚,对待文官集团也是比较温和。就连当年在为朱棣服丧期间和嫔妃睡在一起,也被文官喷得一无是处。
朱詹基登基以后,文官集团更是蹬鼻子上脸,不但什么都敢说,而且还把小事无限地放大。自己养个蛐蛐,也被称为了蛐蛐皇帝。
为了制衡这些文官集团势力的崛起,朱詹基开始重用太监,不但教授太监读书识字,还让太监进行某些政事的参与,更是派遣太监去边疆镇守,不单单行使监督之权,还增加了弹劾揭发之权,更是随军出征,参与军事行动等。此时比较厉害的像司礼监太监金英和范弘等,都是在文官集团当中挂名的。
由于朱詹基重用太监,在明朝后期,大多祸乱朝纲的几乎都有太监的身影,而且有的还可以吊打文官集团。
篇幅有限,我们下期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