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批公布的谕旨中,有一份是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的上谕,主要内容是雍正把藩邸的侍妾封妃,其中有关熹妃是这样写的:“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是指藩邸的使女,而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这位格格居然姓钱,而不是钮钴禄。我们可以对比《清世宗实录》的记载(编纂于乾隆六年即1741年),同样的上谕,其他的内容都一致,唯独熹妃有了变化:“格格钮钴禄氏封为熹妃”。上谕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而实录是后期编纂的,从证据效力角度讲,上谕优于实录。不过,有没有上谕写错,后期进行补正的可能呢?
在这里就需要说一下允祹。允祹是康熙的皇十二子,雍正初年管理礼部。根据正史记载,在雍正二年六月,其因将封妃金册上的妃子姓氏写错,被从贝子降为了镇国公,至于妃子是谁,史料并未记载。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他把熹妃的姓氏写错了呢?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雍正举行了册封典礼,熹妃的册文是这样写的:“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前面也都说了,实录是后来编纂的,那么原始的册文又是怎么写的呢?是否与实录所载有差别?
虽然原版册文已不得见,但所幸的是熹妃册文制草者黄之隽,将他的制草文流传下来。黄之隽原是翰林院编修,为皇家的册文、碑文、祭文制草是其职责所在。晚年退休后,黄之隽自定他的全集《(上广下吾)堂集》,其中制草卷,收录了他的二十篇制草,内有熹妃册文底稿,实录里的那句“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在底稿中是“咨尔钱氏”。另外,生活在康雍乾时代的萧奭,做《永宪录》将他所见的邸报、诏谕汇集成书,关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封妃大典的邸报,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封钱氏为熹妃。”通过黄之隽的制草和萧奭的邸报摘抄,我们可以知道,原版金册上,极有可能熹妃就是钱氏。而允祹之错,莫非真的与此有关?
笔者认为,所谓的允祹在金册错写妃姓,与熹妃无关。首先,如真的是熹妃金册错误,既然允祹作为皇亲都受到处罚,制草者黄之隽安然无恙,可能吗?其次,允祹如果把熹妃金册写错,那上谕中的“格格钱氏”又作何解释?要知道,无论《清史稿》还是《清世宗实录》,允祹的错误都是在金册上错写妃姓。
最后,从流程看,先是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发布上谕,再根据上谕,草拟封妃金册,金册正式赐给妃子,已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封妃大典上的事了,而将大典的经过做成邸报,更是之后的事情了。如果真的是把钮钴禄错写成钱氏,在上谕颁告天下后,这个错误就应当被发现,别人不说,钮钴禄格格早就去告御状了,怎么可能让你一错再错呢?再退一步讲,就算上谕的错误没发现,封妃大典上,雍正总是要发现的吧,怎么可能让之后的邸报继续保留错误呢?而发布时间相差十个月的上谕、金册、邸报,都把熹妃姓氏写成钱氏,那这就不是错误,而是说明熹妃真的姓钱。
总之,从证据学角度来讲,原版上谕、黄之隽制草和萧奭的邸报摘抄已能相互印证,可以认定这样一个事实,即熹妃原姓汉人的姓氏钱氏,后来改姓钮钴禄。那么有没有可能熹妃原是钱氏,后来被凌柱家的女儿钮钴禄氏调包,也就是说钱氏和钮钴禄氏是两个人呢?考虑到当时乾隆已经13岁了,知道亲生母亲是谁,如真的这样操作,让乾隆情何以堪?所以,这种可能是没有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熹妃钱氏,因为某种需要或者隐情,而改姓钮钴禄,为名正言顺,把她的母家安排为凌柱家,在后来编纂实录时,将钱氏的印迹全部抹掉。至于这隐情是什么,因为没有史料记载,笔者就不妄加推测了,想必这会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文/澹台卓尔,图片来自电视剧《甄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