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都很多,为何二人对待太子的态度不同?

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都很多,为何二人对待太子的态度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2 更新时间:2024/2/23 0:03:44

朱元璋有二十六位皇子,二十四位都已成年。太子是他的长子朱标

朱标

康熙有三十五位皇子,也有二十四位成年。太子是他的次子胤礽

胤礽

这两位皇帝的生育能力都比较强,而且生存率也比较高(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略胜一筹)。可他们俩对待自己选出来的太子,态度却完全不同。

朱元璋想让太子朱标早点继承皇位,所以早早地就把太子培养成接班人。

可是康熙却两度废太子胤礽,完全不信任太子,把太子胤礽当成了隔壁老王的儿子。

怎么会这样呢?就看这两位老爷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了,很明显,朱元璋比康熙更加专一。

朱元璋

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安排,都是围绕着太子朱标展开的。

朱标出生于1355年,1364年,在打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被推举为吴王,同年,朱标年仅10岁,被封为世子。也就是说,朱元璋从这一年起,就有了正式培养朱标的打算。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朱标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太子。此后25年间,朱标一直被朱元璋视为继任者。

那么朱元璋又如何为朱标铺路呢?他想把朱标培养成一个治国型的人才,而其他皇子则是用来戍边的。

就拿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来说,他们看的书太少了,根本不可能让他们管理国家。

他认为,其他几个儿子只会军事,是不可能跟朱标相抗衡的。所以朱标一死,老朱就慌了神,忘记了培养其他接班人,以至于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能征善战的主。

老朱很清楚自己的其他儿子接班会有什么后果,所以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一张白纸可以慢慢涂抹,但是一幅油画却是很难改变的。很显然,朱元璋其他几个儿子都已经定型了,朱允炆也需要时间培养。

为了显示朱标的兄弟情谊,老朱一直在给朱标制造机会。每当其他皇子犯错的时候,老朱就会各种痛骂,甚至扬言要将他们全部杀掉。而站在一旁的朱标,自然可以为自己的弟弟求情,从而让自己的弟弟们俯首称臣。

老朱这是真的用心良苦啊,毕竟太子培养了三十多年,他可不会轻易放弃。或许是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让老朱更加执着。

康熙的性格决定了胤礽的命运。

康熙

康熙的原配夫人赫舍里皇后难产而亡,康熙为了给媳妇一个交代,便立了胤礽为太子。

由此可见,康熙对立太子这件事,实在是太随意了。清朝并没有立嫡长子的说法,他们只立贤者而不立长,可是两岁的孩子呢怎么能看出来贤呢?很显然,康熙有些意气用事了。

随着康熙的儿子越来越多,康熙的心态也随之改变。他注意到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优秀!真的是笑得合不拢嘴!

最先引起康熙注意的是三皇子胤祉。

老三很英俊,不仅长得帅,还擅长骑马射箭。除此之外,他还会看书写字!

康熙当时的心情就是:我的天哪!老天为什么这么眷顾我?你给我生了这么优秀的儿子?再看看胤礽,康熙的脸不由黑了下来。

之后,皇四子胤禛就进入了康熙的视线。

这年轻人一本正经,一副严肃的样子,让人很不喜欢。不过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不怕得罪人,也很会办事。

康熙的态度也变了,“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是清朝的福星,如果能让他当我的继承人,那该多好,我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反正有他在。”康熙又看了看太子胤礽,心中一声叹息。

后来进入康熙视线的是皇八子胤禩。

这孩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缘不错。这有点像康熙,满朝文武都在为皇八子胤禩说好话。

康熙又想:“这孩子真像我!”肯定不是隔壁老王家的,要是把王位传给他,那我岂不是又要当皇帝了?再看看胤礽,恨不得一脚把他踹飞。

最后一个进入康熙视线的,是皇十四子胤禵。

这孩子正值壮年,军事才能尤其突出。康熙年事已高,胤禵只有三十出头,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就像康熙一样。

康熙不由叹息:“这孩子跟我当年一模一样,如果能当上皇帝,将来定能像我一样,带领大清走向另一个辉煌。”此时,康熙已经废了胤礽。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康熙对待胤礽的态度与朱元璋截然不同了。康熙的几个儿子,不断地在父亲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让一向老实的胤礽,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背景墙。

康熙喜欢这个,也喜欢那个,所以他不能再爱了,所以只能先把那个不起眼的太子丢出去。

总结:康熙儿子的综合素质比朱元璋儿子高。

朱元璋培养儿子的方法很简单,老大当太子,剩下的就交给他镇守边疆。所以其他几个儿子,都是武略很高,文韬一般。康熙则是把每个儿子都培养成了一个出色的治国人才,任何一个九龙夺嫡的皇子,放到其他时代,都是一代枭雄。

这就是差距,康熙有太多的选择,所以康熙对胤礽不屑一顾。朱元璋一开始就杜绝了多重选择,只取一瓢饮,对太子朱标自然更加重视。

至于很多人说,朱棣不也很好吗?永乐盛世不是他一手缔造的吗?其实朱棣更偏爱打仗,当了二十几年皇帝,政务一直由他的儿子监国太子朱高炽代管。朱棣喜欢带着军队去塞外打仗,最后在在打仗的路上去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何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后,满族人都改成汉姓,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毕竟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不过在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后,满族人都改成汉姓,这也是让很多人觉得十分不理解,但是其实这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吧。当初,清朝时期皇室的话基本都是爱新觉罗氏,可以说得上是贵族了,而清朝灭亡后这些人也就沦落成

  • 明朝牛人很多,为什么下西洋的偏偏是太监郑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郑和,回族,原来姓马,叫马三宝。后来被朱棣赐名郑和。云南昆阳州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是元朝的高官,相当于今云南省省长,父亲是侯爷,所以说他是正儿八经的富贵子弟。那么他是怎么成为太监的呢,事情是这样的。1381年,明军平定云南,十岁的郑和被俘虏带到都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后来被分到了燕王朱棣的府上,

  • 为何乾隆多次下江南?其实并不只是为了贪图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当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以为乾隆皇帝下江南只是为了贪图享乐。据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有着去看望父母的可能性,其实乾隆皇帝的父母是陈世倌夫妇。而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也都是住在了陈家安澜园,只不过是想和父母一起团聚。后来,又加上一些史料的记载,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情况。然而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其实多次下

  • 宋太祖:赵匡胤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赵匡胤有六个女儿,前三个女儿早亡,只有后三个女儿,活到了赵匡胤建国大宋时,所以自然女儿们也像以前的帝王一样,把女儿们联姻了!因史料不全,赵匡胤的女儿们按先后次序排。赵匡胤长女赵氏,建国后被赵匡胤追封申国公主,生卒年不详,生母不详,早薨。赵匡胤次女赵氏,建国后被封为成国公主,生母不详,早卒。赵匡

  • 他自称是多尔衮后人,为保贵族血脉娶表妹为妻,还向国家讨要故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自称多尔衮的十代孙子,至今留着辫子。为了保证正宗皇室血系娶堂妹,甚至向中国要北京故宫祖宅的传奇。爱新觉罗氏州迪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毁灭,很多那个阶段的皇室贵族都隐名埋姓过着不张扬的生活。住在广州市的周家一家也很不张扬,因为周家的父亲一直

  • 明朝一官员太过清廉,回乡时盘缠吃紧,朱元璋勃然大怒:极刑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坐上皇帝的位置之后,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法律法规,他亲手惩办了不少的贪官,对贪官可谓是一点儿也不手软,其中有些人甚至是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按理来说,痛恨贪官的朱元璋应该是十分赏识清官的,可他却曾经下令诛杀了一个清廉到连回乡的路费都没有的官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尝尽人间疾苦的皇帝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

  • 伺候贵妃时为何要藏一样东西,清朝末代太监孙耀庭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伺候贵妃的时候,为何要藏一样东西,清朝末代太监孙耀庭说出了真相。孙耀庭,说得上是一位比较知名的太监了,当初也是侍奉过皇帝,以及不少的贵妃,但是其实孙耀庭刚进皇宫的时候,自然少不了挨欺负的。当初,孙耀庭经历过傅仪的退位,因为家庭贫困,无奈之举家里就把他送到了皇宫里边当太监,但是在把他净身后孙耀庭则

  • 忽必烈为有为之君,但其在赏罚上的性格有些极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忽必烈传奇50集免费看,忽必烈和蒙哥之争,经典传奇忽必烈

    首先,忽必烈发动灭宋战争并最后消灭南宋政权,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元朝的一统是中国版图之内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可以说元朝将中原和江南的汉文明区、北方的草原文明区、东北的渔猎文明区和西南的藏文明区整合在一起,置于一个中央的统治之下,所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 她一生孤苦伶仃,是雍正帝最可怜的妃子,死后7年终被乾隆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雍正最惨的妃子,雍正驾崩后后宫妃子都去了哪里,雍正帝后妃简介

    后来,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妃子的等级还有了新的排序,开始分为了七个等级。大家也都知道,其实在古代社会,身在皇宫当中的妃子都是母凭子贵,自然都是希望能够被皇帝宠幸,这样才能有机会生下属于皇帝的后代。一旦能够生下皇子,那也就意味着一辈子的衣食无忧了。不过,在皇宫中却有一些妃子十分悲惨,一生都是很难见得到

  • 包拯究竟是不是清官?挖开包拯墓后,专家发现盗墓贼留下8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以前只是在电视剧里面见过,不曾想在历史中还真有包公一人。包公的真名叫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既然叫包青天,那自然是两袖清风的清官。但结合北宋时具体的情况,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要想做到真正的清廉,那就是与众多“淤泥”作对,想要出淤泥而不染,那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问题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