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二十六位皇子,二十四位都已成年。太子是他的长子朱标。
朱标
胤礽
这两位皇帝的生育能力都比较强,而且生存率也比较高(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略胜一筹)。可他们俩对待自己选出来的太子,态度却完全不同。
朱元璋想让太子朱标早点继承皇位,所以早早地就把太子培养成接班人。
可是康熙却两度废太子胤礽,完全不信任太子,把太子胤礽当成了隔壁老王的儿子。
怎么会这样呢?就看这两位老爷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了,很明显,朱元璋比康熙更加专一。
朱元璋
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安排,都是围绕着太子朱标展开的。
朱标出生于1355年,1364年,在打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被推举为吴王,同年,朱标年仅10岁,被封为世子。也就是说,朱元璋从这一年起,就有了正式培养朱标的打算。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朱标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太子。此后25年间,朱标一直被朱元璋视为继任者。
那么朱元璋又如何为朱标铺路呢?他想把朱标培养成一个治国型的人才,而其他皇子则是用来戍边的。
就拿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来说,他们看的书太少了,根本不可能让他们管理国家。
他认为,其他几个儿子只会军事,是不可能跟朱标相抗衡的。所以朱标一死,老朱就慌了神,忘记了培养其他接班人,以至于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能征善战的主。
老朱很清楚自己的其他儿子接班会有什么后果,所以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一张白纸可以慢慢涂抹,但是一幅油画却是很难改变的。很显然,朱元璋其他几个儿子都已经定型了,朱允炆也需要时间培养。
为了显示朱标的兄弟情谊,老朱一直在给朱标制造机会。每当其他皇子犯错的时候,老朱就会各种痛骂,甚至扬言要将他们全部杀掉。而站在一旁的朱标,自然可以为自己的弟弟求情,从而让自己的弟弟们俯首称臣。
老朱这是真的用心良苦啊,毕竟太子培养了三十多年,他可不会轻易放弃。或许是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让老朱更加执着。
康熙的性格决定了胤礽的命运。
康熙
康熙的原配夫人赫舍里皇后难产而亡,康熙为了给媳妇一个交代,便立了胤礽为太子。
由此可见,康熙对立太子这件事,实在是太随意了。清朝并没有立嫡长子的说法,他们只立贤者而不立长,可是两岁的孩子呢怎么能看出来贤呢?很显然,康熙有些意气用事了。
随着康熙的儿子越来越多,康熙的心态也随之改变。他注意到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优秀!真的是笑得合不拢嘴!
最先引起康熙注意的是三皇子胤祉。
老三很英俊,不仅长得帅,还擅长骑马射箭。除此之外,他还会看书写字!
康熙当时的心情就是:我的天哪!老天为什么这么眷顾我?你给我生了这么优秀的儿子?再看看胤礽,康熙的脸不由黑了下来。
之后,皇四子胤禛就进入了康熙的视线。
这年轻人一本正经,一副严肃的样子,让人很不喜欢。不过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不怕得罪人,也很会办事。
康熙的态度也变了,“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是清朝的福星,如果能让他当我的继承人,那该多好,我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反正有他在。”康熙又看了看太子胤礽,心中一声叹息。
后来进入康熙视线的是皇八子胤禩。
这孩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缘不错。这有点像康熙,满朝文武都在为皇八子胤禩说好话。
康熙又想:“这孩子真像我!”肯定不是隔壁老王家的,要是把王位传给他,那我岂不是又要当皇帝了?再看看胤礽,恨不得一脚把他踹飞。
最后一个进入康熙视线的,是皇十四子胤禵。
这孩子正值壮年,军事才能尤其突出。康熙年事已高,胤禵只有三十出头,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就像康熙一样。
康熙不由叹息:“这孩子跟我当年一模一样,如果能当上皇帝,将来定能像我一样,带领大清走向另一个辉煌。”此时,康熙已经废了胤礽。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康熙对待胤礽的态度与朱元璋截然不同了。康熙的几个儿子,不断地在父亲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让一向老实的胤礽,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背景墙。
康熙喜欢这个,也喜欢那个,所以他不能再爱了,所以只能先把那个不起眼的太子丢出去。
总结:康熙儿子的综合素质比朱元璋儿子高。
朱元璋培养儿子的方法很简单,老大当太子,剩下的就交给他镇守边疆。所以其他几个儿子,都是武略很高,文韬一般。康熙则是把每个儿子都培养成了一个出色的治国人才,任何一个九龙夺嫡的皇子,放到其他时代,都是一代枭雄。
这就是差距,康熙有太多的选择,所以康熙对胤礽不屑一顾。朱元璋一开始就杜绝了多重选择,只取一瓢饮,对太子朱标自然更加重视。
至于很多人说,朱棣不也很好吗?永乐盛世不是他一手缔造的吗?其实朱棣更偏爱打仗,当了二十几年皇帝,政务一直由他的儿子监国太子朱高炽代管。朱棣喜欢带着军队去塞外打仗,最后在在打仗的路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