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乐仁宣(增七)明朝为什么没有太宗?朱棣的庙号为什么叫成祖?

永乐仁宣(增七)明朝为什么没有太宗?朱棣的庙号为什么叫成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04 更新时间:2024/1/23 19:12:03

要解释这个问题,要从明朝皇位传承过程中发生的变动说起。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朱棣的庙号就叫做太宗,这是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给他拟定的庙号。当时朱棣去世,与徐皇后合葬,尊谥号为“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因此朱棣可以叫明文帝,也可以叫明太宗,明朝官方史书中关于朱棣的部分叫做《太宗实录》。但是这个庙号并没有长期流传下来,而是在明世宗朱厚熜时代发生了变动。当时是由朱厚熜下诏重新给朱棣拟定庙号,将其定位成祖,谥号也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经过这么一改,太宗的说法在历史上就消失了,只留下了明成祖朱棣的说法。后来清朝人编撰《明史》也延续了这种说法,以至于现代的历史教科书中广泛地流传着明成祖朱棣,而不是明太宗朱棣。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世宗朱厚熜要改变七祖先朱棣的庙号,而不是沿用原来的太宗庙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朱厚熜继承皇位过程中产生的冲突说起。因为朱厚熜是从堂兄朱厚照那里继承的皇位,而不是从父亲那里来的,于是打破了明朝皇位传承的规则。这个规则的破坏,与皇位传承的礼法发生冲突,进而影响到了太庙的祭祀规则。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皇位传承都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的。采取的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却出现了问题,因为他没有后人,按嫡长子继承制无法确认皇位继承人。因此按照习俗,当时的明朝朝廷在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选择了皇族中与朱厚照血缘关系相近的堂弟朱厚熜作为皇位继承人。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而朱祐杬则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从明孝宗这个血脉来看,朱厚熜是旁枝近亲。从明宪宗这个血脉来看,朱厚熜算是直系的后代。

为了让朱厚熜继承皇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杨廷和内阁提出了要求,希望朱厚熜能够认明孝宗为父亲,继续父死子继的继承规则。可是朱厚熜对杨廷和等人的要求表示强烈反对,他不想认明孝宗当父亲,也不想以兄终弟及的名义从朱厚照那里继承皇位。他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来自于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但这在礼仪上与现实的关系不符,因为朱祐杬不是皇帝,而是藩王。因为这个争执让明朝廷和皇帝之间产生了各种政治斗争,影响了整个嘉靖初年的政治动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事件。

从个人情感上来看,朱厚熜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谁都不想莫名其妙地把大伯变成了爹,自己的爹被丢在一边。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朱厚熜作为新皇帝的权威性。杨廷和内阁之所以敢如此干,便是因为他们控制了整个明朝朝廷,独霸国家朝政。他们通过礼法来要求朱厚熜换爹,实际上是通过打击朱厚熜威信,在朝廷中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进而确定新朝的政治路线和走向。由于前任皇帝朱厚照并没有按照其父明孝宗原有的政治路线治国,所以杨廷和等人希望用这种方式将朱厚熜绑定到明孝宗时代的政治路线上。

朱厚熜也看得出他们的这些图谋,于是表面上的礼仪之争,实际上却暗藏着非常激烈的政治斗争。杨廷和要朱厚熜称明孝宗为皇考,但朱厚熜却只称之为皇伯考,而且想要把自己父亲朱祐杬追封为皇帝。如此追封在礼仪上又成了问题,所以杨廷和内阁强烈反对,双方形成政治上的对峙。

这个事情闹了三年时间,最终以杨廷和的年老致仕而告终。杨廷和走后朱厚熜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果断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并将母亲尊为“圣母章圣皇太后”。既然父亲成了皇帝,那下一步就是进太庙的事情,然而这却让朱厚熜遇到了难题。

中国古代太庙祭祀的规则诞生于周朝,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也就是说最初的太庙中设七个位置,除了太祖之外,另外左右各三位皇帝。明朝建国时规定有所扩充,形成了“四昭四穆”,共九位皇帝的太庙格局。如果需要祭祀的皇帝数量超过了这个规定的数字,就得将一些皇帝请到偏殿祭祀,这叫做入祧。而入祧的规矩则是,距离现任皇帝血脉越远的皇帝,越先进行入祧,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开国之祖有“万世不祧”的待遇。

当时朱厚熜的父亲明献帝正好是第九个皇帝,如果朱厚熜死后要进太庙,必须要进行入祧。按照入祧的规则,被请到偏殿祭祀的应该是明太宗朱棣,朱棣之前的建文帝朱允炆本身并没进入太庙。这个事情必须要在朱厚熜去世前做好,否则等朱厚熜去世就会在太庙礼仪上出现问题。这里面让朱厚熜尴尬的是,如果请朱棣入祧,则存在不遵祖宗,也让靖难之役的问题出现历史性的争议。因为朱棣不是朱元璋指定的合法继承人,是通过靖难之役的战争从朱允炆手中夺取的天下。他皇帝位置的来历,本身在礼法上就存在争议。

如果把朱棣请进到偏殿祭祀,搞得就好像明朝廷和皇族承认了朱棣的皇帝来历不合法。这样的情况就让朱厚熜非常尴尬了,他是朱棣的直系子孙,如果朱棣都不合法,他岂不是更不合法?由于政治上有着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朱棣必须留在太庙中,这就需要给朱棣一个名份。为此朱厚熜玩了个花招,以“再造之功,同于开创”的名义把朱棣的庙号升级为成祖,这样就可以和朱元璋并列,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这样一来朱棣就不必被请入偏殿祭祀,而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则需要移入偏殿。

经过这样的太庙礼仪格局修改,朱棣便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而明朝也没有了叫明太宗的皇帝。于是朱厚熜的父亲便名正言顺地进入太庙祭祀,朱厚熜自己的皇位从礼法上来就合乎规矩了。可以说朱厚熜这个操作完全是为了稳固自己皇位而进行的,他尊朱棣为明成祖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大功,完全是为了让自己即位的理由名正言顺。朱厚熜是非常现实的皇帝,对皇权看得很重,他的一切操作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太庙和庙号都是为了这些服务的政治工具。朱棣和朱高炽虽然是他的祖先,但他为了自己也会找理由折腾一下。

然而这对朱棣来说并不是好现象,反而有些欲盖弥彰。本来朱棣的皇位来历就备受争议,他在世时最忌讳这个,所以篡改了朱元璋和朱允炆时期的历史,让自己的皇位看起来更合法。但经过朱厚熜这么一折腾,反而显得更加不合法了。朱厚熜打破了从太祖到太宗的正常礼仪秩序,看似提高了朱棣的历史地位,实际上却揭破了靖难之役的伤疤。这让朱棣在太庙的皇帝中显得更加醒目,而这种醒目时刻都在提醒后人,这个皇帝是通过造反夺取侄儿的皇位登基的。因此明成祖的庙号对朱棣来说是很悲催的事,也是直指其人生污点的标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她嫁给乾隆后因美貌宠冠后宫,54岁香消玉殒,头骨复像惊艳世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她是清朝乾隆的后妃,真正名为容妃。维吾尔族人士。当时清朝开始扩充土地,到达伊犁。没想到出现了大规模反清势力,容妃其兄站在了清军这边,平反叛军有功,得到了乾隆的嘉奖。后来乾隆还让他与家眷一起在北京定居。为了讨好乾隆,他将妹妹容妃献给了乾隆,迎合了乾隆常用的政治联姻手段。容妃一入宫被册封就是贵人级别,比

  • 杭州西湖太子湾1167—1220:一座太子湾,三分之一部南宋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自1167年至1220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两位还没有来得及登基的太子,相继见证了南宋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曾经“富庶繁华”的南宋为何会走向灭亡?这两位太子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南宋皇帝们对这两位太子又是什么态度呢?首先我们先从庄文太子赵愭开始说起。西湖太子湾一、越位立储庄文太子赵愭是南宋第二

  • 她是汉人,是乾隆的生母,她原姓钱,后改姓钮钴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的生母是汉人还是满人,白娘子是乾隆的生母吗,乾隆生母钱氏因何而亡

    在这批公布的谕旨中,有一份是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的上谕,主要内容是雍正把藩邸的侍妾封妃,其中有关熹妃是这样写的:“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是指藩邸的使女,而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这位格格居然姓钱,而不是钮钴禄。我们可以对比《清世宗实录》的记载(编纂于乾隆六年即1741年),同样的上谕,其他

  • 好圣孙朱瞻基:巩固了父亲的太子之位,确立了明代宦官的重要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朱瞻基简历,大明风华朱瞻基

    对于朱瞻基来说,他的一生基本可以分为两段:前期,为了让自己父亲明仁宗朱高炽顺利继位,努力向朱棣证明自己的能力;后期,为了制衡文官集团的庞大力量,不让自己失去对王朝的掌控,积极推动太监参与王朝治理。在明仁宗继位之前,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牢靠,主要原因在于明成祖朱棣对自己的这位大胖儿子十分不喜欢。为此,曾先

  • 读《宋史·太宗一》:拿到玄幻小说主角模板的宋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母亲王娡如果不是我自己知道我在写历史,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写玄幻小说,毕竟玄幻小说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天生自带各种异象。以上这段文字是我根据《宋史·太宗一》中开头的一段话做出的合理想象,如有虚构,请找元朝末年丞相脱脱,因为他是编修《宋史》的负责人。宋太宗,赵炅(登上皇位后自己改的),初名赵匡义(爹妈

  • 为了防止年世兰怀孕:雍正足足上了3道保险,对枕边人也能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真的宠爱年世兰吗,雍正最爱年世兰,雍正王朝雍正命将士脱铠甲那段

    皇后如此,帝王也如此,皇帝对爱他的年世兰下手,仅仅是为了权利,而为了防止年世兰怀孕,雍正足足上了3道保险,对枕边人也能下手。1,欢宜香说到皇帝太后之所以能让年世兰无缘有个孩子,其中缘由逃不过这个欢宜香。而甄嬛告诉年世兰真相也包括欢宜香,这让年世兰最后的心理防线被击破。年世兰说欢宜香是皇帝为了爱她,特

  • 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都很多,为何二人对待太子的态度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有二十六位皇子,二十四位都已成年。太子是他的长子朱标。朱标康熙有三十五位皇子,也有二十四位成年。太子是他的次子胤礽。胤礽这两位皇帝的生育能力都比较强,而且生存率也比较高(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略胜一筹)。可他们俩对待自己选出来的太子,态度却完全不同。朱元璋想让太子朱标早点继承皇位,所以早早地就把太

  • 为何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后,满族人都改成汉姓,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毕竟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不过在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后,满族人都改成汉姓,这也是让很多人觉得十分不理解,但是其实这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吧。当初,清朝时期皇室的话基本都是爱新觉罗氏,可以说得上是贵族了,而清朝灭亡后这些人也就沦落成

  • 明朝牛人很多,为什么下西洋的偏偏是太监郑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郑和,回族,原来姓马,叫马三宝。后来被朱棣赐名郑和。云南昆阳州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是元朝的高官,相当于今云南省省长,父亲是侯爷,所以说他是正儿八经的富贵子弟。那么他是怎么成为太监的呢,事情是这样的。1381年,明军平定云南,十岁的郑和被俘虏带到都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后来被分到了燕王朱棣的府上,

  • 为何乾隆多次下江南?其实并不只是为了贪图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当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以为乾隆皇帝下江南只是为了贪图享乐。据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有着去看望父母的可能性,其实乾隆皇帝的父母是陈世倌夫妇。而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也都是住在了陈家安澜园,只不过是想和父母一起团聚。后来,又加上一些史料的记载,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情况。然而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其实多次下